文章解析

mài
xiù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mài
xiù
jiān
jiān
shǔ
yóu
yóu
jiǎo
tóng
hǎo

译文

麦子吐穗,渐渐长高,禾黍生长茂盛。那个狡猾的顽童啊,不再与我和好亲近了

逐句剖析

"麦秀渐渐兮":麦子吐穗,渐渐长高,

# 渐渐:形容麦芒是形状。《古乐府》卷九作“蔪蔪”。,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

"禾黍油油":禾黍生长茂盛。

# 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彼狡童兮":那个狡猾的顽童啊,

# 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经·郑风》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彼:那。

"不与我好兮":不再与我和好亲近了

# 不与我好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麦秀歌》相传为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箕子目睹殷墟宫室丘墟、麦黍丛生,悲叹殷商覆灭,愤而赋诗。全诗寥寥数语,字字泣血,道尽亡国之痛与黍离之悲。其语言质朴、音律和谐,声情并茂。后世盛赞此诗“文词悲美,含义深刻”,常将其与《诗经・黍离》并列为抒发亡国之痛的经典,承载着人们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麦秀歌》诞生于西周初年的岁月长河之中。彼时,已受封于朝鲜的箕子前往周朝朝拜。途经昔日商朝都城朝歌时,眼前景象令他悲从中来——曾经巍峨的城墙、辉煌的宫室已然残破不堪,断壁残垣间,野生的禾黍肆意生长,在风中摇曳,尽显荒芜与寂寥。箕子深知,商朝覆灭皆因商纣王的昏庸无道。面对故国沦亡,他心中悲痛难抑,本欲放声大哭以祭奠往昔,可身为周朝诸侯,如此举动于理不合;若暗自垂泪,又觉失了大丈夫的风范。在这种进退维谷、无奈至极的心境下,箕子将满腔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化作笔下文字,创作出了这首千古传唱、饱含血泪的《麦秀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民歌,也是一首抒情言志的民歌。诗歌开篇描绘麦子吐穗、禾黍茂盛的生机景象,勾勒出田园风光的蓬勃画面;而后笔锋陡转,借“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之句,以“狡童”影射导致国家灭亡的昏庸统治者,体现出诗人对其的批判与不满,以及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亡国的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代:以“狡童”借代昏庸无道的殷纣王,使表达委婉含蓄,富有深意。象征:“麦秀”“禾黍”象征曾经繁荣的殷商故国,如今故国覆灭,通过景物暗示国家兴亡,深化诗歌内涵。起兴: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的田野景象起兴,引出下文对殷纣王的批判与对故国覆灭的感慨,使情感抒发更为自然。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田野景象,细长的麦芒随风摇曳,茁壮的禾黍郁郁葱葱,本是一派丰收的喜人画面。然而,对于身为亡国之人的作者箕子而言,眼前的繁荣却与覆灭的故国形成强烈反差。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以乐景写哀情,借自然之景触发内心的故国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情感基调,将亡国之痛寄寓于美好的田园风光之中,委婉含蓄却又极具感染力。“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人直抒胸臆,痛斥殷纣王的昏庸无道。“狡童”一词借代纣王,辛辣地批判其不听劝谏、残害忠良的行径。简短的语句中,饱含着箕子对纣王的愤怒、对殷商灭亡的悲戚以及对自己无力回天的愤懑。这种直白的情感宣泄,与前文的景语相互映衬,从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将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推向高潮,深刻地表达出对故国覆灭的痛心疾首与对昏君误国的强烈控诉,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难以平复的伤痛。

4. 作品点评

《麦秀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以“麦秀渐渐,禾黍油油”起兴,借田园景象奠定抒情基调,开创“以兴发端”手法,叠字“渐渐”“油油”与语气词“兮”营造音律美,与《诗经》声情交融的美学一脉相承。“假借男女私情抒政治怀抱”的写法,为后世“香草美人”传统之先声,末句与《诗经・狡童》的句式相似性,体现先秦诗歌形式传承及文人创作与民歌的渊源,直接影响屈原“托物言志”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麦秀歌》文词非常悲美可爱,含义最深,为后世寓意诗的发端。

现代孙良工《中国文艺辞典》

# 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晋陶渊明《箕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产坏晋馆垣》

下一篇:先秦·佚名《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