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天疾威":苍天苍天太暴虐,
# 疾威:暴虐。,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
"敷于下土":灾难降临我国界。
# 下土:人间。,敷:布施。
"谋犹回遹":朝廷策谋真邪僻,
# 回遹:邪僻。,谋犹:同义复词,谋划、策谋。犹,通“猷”,谋划。
"何日斯沮":不知何时能止歇。
# 沮:停止。,斯:犹“乃”、才。
"谋臧不从":善谋良策难听从,
# 从:听从、采用。,臧:善、好。
"不臧覆用":歪门邪道反不绝。
# 覆:反、反而。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亦孔之邛":确是弊病太多些。
# 邛:毛病、错误。,孔:很。
"潝潝訿訿":小人叽喳攻异己,
# 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
"亦孔之哀":是非不分我悲凄。
# 哀:可哀。
"谋之其臧":若有什么好谋略,
"则具是违":他们全都不肯依。
# 具:同“俱”,都。
"谋之不臧":若有什么坏计策,
"则具是依":他们全都会同意。
# 依:依从。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伊于胡底":不知弄到何境地。
# 底:至,指至于乱。,胡:何。,于:往、到。,伊:推。
"我龟既厌":占卜灵龟已厌倦,
# 厌:厌恶。,龟:指占卜用的灵龟。
"不我告犹":谋划再不向我谈。
# 犹:策谋。一说通“繇”,繇词,卜兆的占词。
"谋夫孔多":谋臣策士实在多,
# 谋夫:出谋划策的人。
"是用不集":就是没有好意见。
# 集:成功,成就。,是用:因此。用,犹“以”。
"发言盈庭":议论纷纷满庭中,
# 盈庭:充满大庭。,发言:议论。
"谁敢执其咎":指出弊病有谁敢!
# 咎:罪过。
"如匪行迈谋":就像谋划要远行,
# 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匪:同“彼”。
"是用不得于道":真到路上没效验。
# 不得于道:不能找到正确的路。
"哀哉为犹":如此谋划我悲痛,
"匪先民是程":古圣先贤不效法,
# 程:效法。,先民:古人,指古贤者。,匪:非。
"匪大犹是经":常规大道不遵从。
# 经:经营、遵循。,大犹:大道、常规。
"维迩言是听":近僻之言王爱听,
# 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维:同“唯”,只有。
"维迩言是争":肤浅之见纷聚讼。
# 争:争辩、争论。
"如彼筑室于道谋":就像宫室建路上,
# 筑室于道谋:造房屋却和路人商量。道,这里指路人。
"是用不溃于成":当然不会获成功。
# 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国家虽然没法度,
# 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靡,没有。止,礼。
"或圣或否":人有聪明有糊涂。
# 否:不是。,圣:圣人。
"民虽靡膴":人民虽然不富足,
# 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
"或哲或谋":还有明哲有善谋,
# 谋:有智谋的人。,哲:明智之士。
"或肃或艾":有能治国有严肃。
# 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
"如彼泉流":就像长流那泉水,
"无沦胥以败":不让衰败与陈腐!
# 败:败亡。,沦胥:沉没。,:通“勿”。
"不敢暴虎":不敢空手打虎去,
# 暴虎:空手打虎。
"不敢冯河":不敢徒步过河行。
# 冯河:徒步渡河。冯,同“淜”,无舟而渡河。
"人知其一":人们只知这危险,
"莫知其他":不知其他灾祸临。
# 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
"战战兢兢":面对政局我战兢,
# 兢兢: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
"如临深渊":就像面临深深渊,
"如履薄冰":就像脚踏薄薄冰。
# 履:踩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借揭露君主重用邪僻、谋略邪僻的朝政景象,写出了贤良之臣“临渊履冰”的忧惧及诗人愤恨朝政腐败、忧国忧时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匪行迈谋”“如彼筑室于道谋”:用“盲目行路”“路边议建房屋”比喻国策脱离实际,暗讽决策者空谈误国。对比:“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通过重复对比,强调朝廷系统性排斥良策。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以突兀的怨天口气发端,开篇便指出当下王朝政治所面临的灾难根源在于“谋犹回遹”,即谋略邪僻不正。昏庸无能的君王在执政过程中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最终导致“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局面——好的谋略不予采纳,不好的谋略反而被重用。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出作者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愤慨与浓重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深入分析,揭示出造成政治混乱局面的具体原因。诗中提到一些掌权者相互勾结又彼此诋毁,呈现出“潝潝訾訾”的不良状态。他们在对待谋略时,若谋略正确有益,便集体违逆不采用;若谋略错误有害,却集体依从沿用。面对如此状况,诗人再次发出沉重感叹:长此以往,国家究竟要落到何种地步!这一章节的描述,无疑加深了第一章所表述的内容,让政治弊端的呈现更为清晰。第三章中,作者以“我龟既厌”这一典型事例,再次强烈表达出对王朝政治及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指出,如今的朝廷之上虽然“谋夫孔多”,谋士数量众多,“发言盈庭”,议论声充满朝堂,但这些言论大多如同虚发之矢,无法切中要害,尽是不着边际的空谈。更严重的是,在这满庭言论之中,竟无人敢为决策的失误承担责任,就像出行前缺乏明确规划与谋略,最终必然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第四章进一步阐述,当前王朝所施行的政令与策谋,上不遵循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下不合乎固有的典章规范。而国王不仅不加以辨别,反而偏听偏信身边的浅近之言,对这些言论不加考究便予以采纳。如此一来,使得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背离治国的正确方向。第五章里,作者转而以谏劝的语气进言,称国家虽然并非静止不变,但各类人才依然存在——“或圣或否,或哲或谋,或肃或艾”,有人圣明、有人平庸,有人智慧、有人善谋,有人严肃、有人干练。他劝谏国王应当择善而从,合理任用这些人才,不要让他们如同泉水流散般逐渐消亡。这实际上是对周王发出的严厉警告,若不重视人才,国家将面临危机。最后一章,作者再次尽情抒发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自己焦虑万状、小心翼翼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寓意鲜明且深刻。这几句因其精妙的表达,广为后世引用,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著名成语,至今仍被频繁使用以形容人处事谨慎的状态。
4. 作品点评
由上述内容可知,与其将此诗称作政治讽刺诗,毋宁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为确切。当然,政治讽刺亦属于政治抒情的范畴。作者以“谋犹回遹”作为此诗的核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自始至终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在表述过程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晰、内容充实且感情深沉的显著特点。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恰当与否,能够看到政治的弊端乃至国家的命运,体现出作者具备较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且忧心忡忡,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为国事操心,展现出作者拥有较为深厚的爱国情感,这些便是此诗思想价值的所在。
# “赋也。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言旻天之疾威,布于下土,使王之谋犹邪辟,无日而止。谋之善者则不从,而其不善者反用之。故我视其谋犹,亦甚病也。”“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别其为小雅也。其在小雅者,谓之小;故在大雅者,谓之召旻、大明,独宛、弁阙焉。意者,孔子之矣。虽去其大取其小者,犹谓之小,盖即其旧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夫天下不患无谋,患在有谋而弗用;不患在有谋弗用,而患在用非其谋。谋非所用,则好谋实足以误事。又况以邪僻之人议之于前,而以多欲之言听而断之于后也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般》
下一篇:先秦·佚名《信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