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mín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小雅》浏览量:2
mín
tiān
wēi
xià
móu
yóu
huí
móu
zāng
cóng
zāng
yòng
shì
móu
yóu
kǒng
zhī
qióng
訿
訿
kǒng
zhī
āi
móu
zhī
zāng
shì
wéi
móu
zhī
zāng
shì
shì
móu
yóu
guī
yàn
gào
yóu
móu
kǒng
duō
shì
yòng
yán
yíng
tíng
shuí
gǎn
zhí
jiù
fěi
xíng
mài
móu
shì
yòng
dào
āi
zāi
wèi
yóu
fěi
xiān
mín
shì
chéng
fěi
yóu
shì
jīng
wéi
ěr
yán
shì
tīng
wéi
ěr
yán
shì
zhēng
zhù
shì
dào
móu
shì
yòng
kuì
chéng
guó
suī
zhǐ
huò
shèng
huò
fǒu
mín
suī
huò
zhé
huò
móu
huò
huò
ài
quán
liú
lún
bài
gǎn
bào
gǎn
píng
rén
zhī
zhī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lín
shēn
yuān
bīng

译文

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逐句剖析

"旻天疾威":苍天苍天太暴虐,

# 疾威:暴虐。,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

"敷于下土":灾难降临我国界。

# 下土:人间。,敷:布施。

"谋犹回遹":朝廷策谋真邪僻,

# 回遹:邪僻。,谋犹:同义复词,谋划、策谋。犹,通“猷”,谋划。

"何日斯沮":不知何时能止歇。

# 沮:停止。,斯:犹“乃”、才。

"谋臧不从":善谋良策难听从,

# 从:听从、采用。,臧:善、好。

"不臧覆用":歪门邪道反不绝。

# 覆:反、反而。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亦孔之邛":确是弊病太多些。

# 邛:毛病、错误。,孔:很。

"潝潝訿訿":小人叽喳攻异己,

# 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

"亦孔之哀":是非不分我悲凄。

# 哀:可哀。

"谋之其臧":若有什么好谋略,

"则具是违":他们全都不肯依。

# 具:同“俱”,都。

"谋之不臧":若有什么坏计策,

"则具是依":他们全都会同意。

# 依:依从。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伊于胡底":不知弄到何境地。

# 底:至,指至于乱。,胡:何。,于:往、到。,伊:推。

"我龟既厌":占卜灵龟已厌倦,

# 厌:厌恶。,龟:指占卜用的灵龟。

"不我告犹":谋划再不向我谈。

# 犹:策谋。一说通“繇”,繇词,卜兆的占词。

"谋夫孔多":谋臣策士实在多,

# 谋夫:出谋划策的人。

"是用不集":就是没有好意见。

# 集:成功,成就。,是用:因此。用,犹“以”。

"发言盈庭":议论纷纷满庭中,

# 盈庭:充满大庭。,发言:议论。

"谁敢执其咎":指出弊病有谁敢!

# 咎:罪过。

"如匪行迈谋":就像谋划要远行,

# 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匪:同“彼”。

"是用不得于道":真到路上没效验。

# 不得于道:不能找到正确的路。

"哀哉为犹":如此谋划我悲痛,

"匪先民是程":古圣先贤不效法,

# 程:效法。,先民:古人,指古贤者。,匪:非。

"匪大犹是经":常规大道不遵从。

# 经:经营、遵循。,大犹:大道、常规。

"维迩言是听":近僻之言王爱听,

# 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维:同“唯”,只有。

"维迩言是争":肤浅之见纷聚讼。

# 争:争辩、争论。

"如彼筑室于道谋":就像宫室建路上,

# 筑室于道谋:造房屋却和路人商量。道,这里指路人。

"是用不溃于成":当然不会获成功。

# 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国家虽然没法度,

# 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靡,没有。止,礼。

"或圣或否":人有聪明有糊涂。

# 否:不是。,圣:圣人。

"民虽靡膴":人民虽然不富足,

# 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

"或哲或谋":还有明哲有善谋,

# 谋:有智谋的人。,哲:明智之士。

"或肃或艾":有能治国有严肃。

# 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

"如彼泉流":就像长流那泉水,

"无沦胥以败":不让衰败与陈腐!

# 败:败亡。,沦胥:沉没。,:通“勿”。

"不敢暴虎":不敢空手打虎去,

# 暴虎:空手打虎。

"不敢冯河":不敢徒步过河行。

# 冯河:徒步渡河。冯,同“淜”,无舟而渡河。

"人知其一":人们只知这危险,

"莫知其他":不知其他灾祸临。

# 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

"战战兢兢":面对政局我战兢,

# 兢兢: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

"如临深渊":就像面临深深渊,

"如履薄冰":就像脚踏薄薄冰。

# 履:踩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创作于先秦时期,作者佚名。该诗意在讽刺周朝昏聩的君主不采纳良谋,致使国事陷入困境,贤良之臣产生“临渊履冰”的忧惧,诗中倡导的“临渊履冰”人生哲学已成为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全诗共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诗人以讽刺笔触围绕最高统治者重用奸邪导致“谋略邪僻”这一中心,通过揭露、感叹、批判和比喻等表达方式,一气贯通,将意思表达得完整充分,鲜明展现了他愤恨朝政黑暗腐败且忧国忧时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讽刺周代昏聩的统治者而作。《毛诗序》言:“《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笺》修正道:“当为刺厉王。”朱熹《诗集传》未明指讽刺何王,仅称“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通观全诗,作者应为西周末期的一位官吏,至于所刺是周幽王还是周厉王,诗中并无明确证据,故以“最高统治者”统称。无论幽王抑或厉王,皆骄奢腐朽、昏愦无道,不辨善恶、不分是非,听信邪僻之语,重用奸佞之臣,全然不知覆灭之祸已如积薪待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借揭露君主重用邪僻、谋略邪僻的朝政景象,写出了贤良之臣“临渊履冰”的忧惧及诗人愤恨朝政腐败、忧国忧时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匪行迈谋”“如彼筑室于道谋”‌:用“盲目行路”“路边议建房屋”比喻国策脱离实际,暗讽决策者空谈误国。对比:“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通过重复对比,强调朝廷系统性排斥良策。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以突兀的怨天口气发端,开篇便指出当下王朝政治所面临的灾难根源在于“谋犹回遹”,即谋略邪僻不正。昏庸无能的君王在执政过程中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最终导致“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的局面——好的谋略不予采纳,不好的谋略反而被重用。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出作者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愤慨与浓重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深入分析,揭示出造成政治混乱局面的具体原因。诗中提到一些掌权者相互勾结又彼此诋毁,呈现出“潝潝訾訾”的不良状态。他们在对待谋略时,若谋略正确有益,便集体违逆不采用;若谋略错误有害,却集体依从沿用。面对如此状况,诗人再次发出沉重感叹:长此以往,国家究竟要落到何种地步!这一章节的描述,无疑加深了第一章所表述的内容,让政治弊端的呈现更为清晰。第三章中,作者以“我龟既厌”这一典型事例,再次强烈表达出对王朝政治及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指出,如今的朝廷之上虽然“谋夫孔多”,谋士数量众多,“发言盈庭”,议论声充满朝堂,但这些言论大多如同虚发之矢,无法切中要害,尽是不着边际的空谈。更严重的是,在这满庭言论之中,竟无人敢为决策的失误承担责任,就像出行前缺乏明确规划与谋略,最终必然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第四章进一步阐述,当前王朝所施行的政令与策谋,上不遵循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下不合乎固有的典章规范。而国王不仅不加以辨别,反而偏听偏信身边的浅近之言,对这些言论不加考究便予以采纳。如此一来,使得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背离治国的正确方向。第五章里,作者转而以谏劝的语气进言,称国家虽然并非静止不变,但各类人才依然存在——“或圣或否,或哲或谋,或肃或艾”,有人圣明、有人平庸,有人智慧、有人善谋,有人严肃、有人干练。他劝谏国王应当择善而从,合理任用这些人才,不要让他们如同泉水流散般逐渐消亡。这实际上是对周王发出的严厉警告,若不重视人才,国家将面临危机。最后一章,作者再次尽情抒发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三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自己焦虑万状、小心翼翼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寓意鲜明且深刻。这几句因其精妙的表达,广为后世引用,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著名成语,至今仍被频繁使用以形容人处事谨慎的状态。

4. 作品点评

由上述内容可知,与其将此诗称作政治讽刺诗,毋宁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为确切。当然,政治讽刺亦属于政治抒情的范畴。作者以“谋犹回遹”作为此诗的核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自始至终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在表述过程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晰、内容充实且感情深沉的显著特点。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恰当与否,能够看到政治的弊端乃至国家的命运,体现出作者具备较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且忧心忡忡,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为国事操心,展现出作者拥有较为深厚的爱国情感,这些便是此诗思想价值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言旻天之疾威,布于下土,使王之谋犹邪辟,无日而止。谋之善者则不从,而其不善者反用之。故我视其谋犹,亦甚病也。”“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别其为小雅也。其在小雅者,谓之小;故在大雅者,谓之召旻、大明,独宛、弁阙焉。意者,孔子之矣。虽去其大取其小者,犹谓之小,盖即其旧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夫天下不患无谋,患在有谋而弗用;不患在有谋弗用,而患在用非其谋。谋非所用,则好谋实足以误事。又况以邪僻之人议之于前,而以多欲之言听而断之于后也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般》

下一篇:先秦·佚名《信南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