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皇时周":光明壮丽我周邦!
# 时:是,此;一说为“明”字传写之误。,皇:伟大。,於:赞美词。
"陟其高山":登上巍巍高山上。
# 陟:升,登高。
"嶞山乔岳":高山小丘相连绵,
# 岳:高大的山。,乔:高。,嶞:低矮狭长的山。
"允犹翕河":千支万流入河淌。
# 河:黄河。,翕:汇合,聚合;一说通“洽”,洽水又作郃水,流经陕西郃阳东注于黄河。,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一说通“猷”,顺。,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一说语助词。
"敷天之下":普天之下众神灵,
# 敷:同“普”,遍。
"裒时之对":齐聚这里享祭祀,
# 对:封国,疆土;一说配合,配祭。高亨《诗经今注》:“‘裒’,即古‘袌’字。用衣裹物为袌,即包括之包。”“时,世也。对,封疆,边界。裒时之对,包括当今各诸侯国的疆界。”,时:通“侍”,承受;一说是,此。,裒:聚集,包聚。
"时周之命":大周受命永久长。
# 时:通“侍”,承受;一说是,此。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祭祀诗。诗中描绘了巡守、封禅、祭祀山川等活动,通过描写山川壮丽之景,以表示的字词和山河意象,隐喻周室的广袤强盛,体现出天下归服、圣王一统天下的恢宏气势,表达了对周王朝统治稳固、天下太平的歌颂与祈愿。
2. 分段赏析
《周颂・般》满溢对周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的赞颂,契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象。开篇以“於皇时周”起笔,将叹美词“於”、形容词“皇”置于主语“时周”之前,先声夺人,语气强劲,若调整词序为“时周皇矣”,则气势锐减,足见语言艺术之精妙。“於皇时周”四字,直白赞叹周朝。周作为首个自称“华夏”的朝代,文化影响深远,亦是孔子推崇的礼乐典范,后世读及含“周”的古文,常将其视作中华民族共有的国度风范。“陟其高山”写登临高山之举,既是巡视四海时的登山临水、祭拜天地,也为下文铺展视野。置身高处,“嶞山乔岳,允犹翕河”的景象尽入眼帘:俯瞰小山、仰望高山,远眺众河汇聚,尽显王者的格局与巡视山河的眼界,亦成就颂诗的磅礴气势。正因有这般俯仰天地的胸襟豪情,方有结尾的升华:“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这既道天下归心、时局顺遂,也彰显国家的天时地利人和。
3. 作品点评
《周颂・般》位居《周颂》末篇,篇幅虽短,却气贯长虹,其势堪比山海。
# 赋也。言美哉,此周也。其巡守而登此山以柴望。又道于河以周四岳。凡以敷天之下,莫不有望于我,故聚而朝之方岳之下,以答其意耳。
宋朱熹《诗集传》
# 短调大气魄,有山立雷郁之概。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东门之墠》
下一篇:先秦·《诗经·小雅》《小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