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墠":东门附近的郊野平地,
# 墠: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
"茹藘在阪":茜草沿着山坡生长。
# 阪:小山坡。,茹藘:草名。即茜草。
"其室则迩":他家离我很近,
# 迩:近。
"其人甚远":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之栗":东门附近种着栗树,
# 栗:木名。
"有践家室":房屋栋栋整齐排列。
# 家室:房舍;住宅。,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岂不尔思":哪里是不想念你?
# 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
"子不我即":是你不肯亲近我。
# 不我即:即不即我。我不想亲近你;即,走进,接近。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题材的四言诗。介绍了男女主人公身处相近居所,却因种种原因难以相见的情景。描绘了东门附近的场地、生长的植物、整齐的房舍等环境,体现了两人咫尺天涯的无奈,营造出惆怅哀怨的氛围,表达了男女双方相思不得见的愁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以东门平地及山坡茜草起兴,烘托女主人公形象,引出男子情思;次章“东门之栗,有践家室”以东门栗树及整齐房屋起兴,暗示男子优秀,引出女子期待。对比:“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由景入情,说那人的住所很近,人却像在远方。“迩”与“远”的对比,写出女子虽能看见心上人住所,却无法亲近的无奈,咫尺天涯的痛感通过空间距离的反差得以强化。赋:“东门之墠,茹藘在阪”“东门之栗,有践家室”运用赋的手法,直接铺陈东门外郊野的景物,郊野平地,茜草沿着山坡生长,一排排屋舍整齐坐落在城东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再以“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直白陈述内心感受,通过平铺直叙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层层递进地刻画出男女人咫尺天涯的无奈,表达了男女双方相思不得见的复杂情愫。
3. 分段赏析
首章:前二句,赋中有兴。点明东门附近有平整空地,展现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环境。通过这幅明洁且富有生机的画面起兴,烘托出了女主人公的丰盈美丽和端庄大度的风采。同时,画面也含蕴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态,空阔的广场,毫无遮蔽,一切景象都尽收眼底,小伙子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却又生出无限的惆怅。后两句由景入情,展现出小伙子烦忧的心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说的是咫尺天涯,不能相近的境况,其中自有无限的难言之痛。末章变换场地,女主人公登场,是另外一番景象。末章:前二句写景,一排排屋舍俨然,城东的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有着美好人家。这生机盎然的景致,不仅勾勒出恋人居住的环境,更暗含姑娘对他的倾慕,繁茂的栗林恰似他俊朗的身姿,有序的屋舍象征他善良的品格,其间藏着姑娘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与热烈期盼。后二句转人言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姑娘在向意中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和忠贞之志,同时也是在埋怨小伙子近来为什么不来自己的身边表明心迹,所以姑娘在哭泣,在忧伤,她感到孤独彷徨,她在饱尝着爱情遭受挫折时的无限悲苦。
4. 作品点评
《东门之墠》是先秦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四句,以男女对歌形式展现民间恋歌。诗中通过两个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室迩人远”的情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一句,以空间近而心理远的对比,巧妙表达相思之苦,较之《论语》相关语句更具灵心妙手。诗中“赋中有兴”“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使短短三十二字蕴含丰富情感,展现了单恋从憧憬到倾诉的过程,是《诗经》中表现爱情题材的佳作。
#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陂者有阪,门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室迩人远者,思而未得见之词也。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佚名《邶风·北风》
下一篇:先秦·佚名《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