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駉駉牡马":群马高大又健壮,
# 駉駉:马健壮貌。
"在坰之野":放牧广阔原野上。
# 坰:野外。
"薄言駉者":说起那些雄健马,
# 薄言:语助词。
"有驈有皇":毛带白色有驈皇,
# 驈:黑身白胯的马。皇:鲁诗作“騜(huáng)”,黄白杂色的马。
"有骊有黄":毛色相杂有骊黄,
# 黄:黄赤色的马。,骊:纯黑色的马。
"以车彭彭":驾起车来奔前方。
# 彭彭:马奔跑发出的声响。,以车:用马驾车。
"思无疆":跑起路来远又长,
# 思:句首语助词。
"思马斯臧":马儿骏美多肥壮。
# 臧:善,好。,斯:其,那样。
"駉駉牡马":群马高大又健壮,
"在坰之野":放牧广阔原野上。
"薄言駉者":说起那些雄健马,
"有骓有駓":黄白为骓灰白駓,
# 骓:苍白杂色的马。
"有骍有骐":青黑为骍赤黄骐,
# 骐:青黑色相间的马。,骍:赤黄色的马。
"以车伾伾":驾起战车上战场。
# 伾伾:有力的样子。
"思无期":雄壮力大难估量,
"思马斯才":通“材”,成材,有用处。
# 才:马儿骏美力又强。
"駉駉牡马":群马高大又健壮,
"在坰之野":放牧广阔原野上。
"薄言駉者":说起那些雄健马,
"有驒有骆":驒马青色骆马白,
# 骆:白身黑鬃的马。,驒:青色而有鳞状斑纹的马。
"有骝有雒":駵马火赤雒马黑,
# 雒:黑身白鬃的马。,骝:赤身黑鬃的马。
"以车绎绎":驾着车子跑如飞。
# 绎绎:跑得很快的样子。
"思无斁":精力无穷没限量
# 斁:厌倦。
"思马斯作":马儿腾跃膘肥壮。
# 作:奋起,腾跃。
"駉駉牡马":群马高大又健壮,
"在坰之野":放牧广阔原野上。
"薄言駉者":说起那些雄健马,
"有骃有騢":红色为骃灰白騢,
# 騢:赤白杂色的马。,骃:浅黑间杂白色的马。
"有驔有鱼":黄背为驔白眼鱼,
# 鱼:两眼长两圈白毛的马。,驔:黑身黄脊的马。
"以车祛祛":驾着车儿气势昂。
# 祛祛:强健的样子。
"思无邪":沿着大道不偏斜,
"思马斯徂":马儿如飞跑远方。
# 徂:行走;一说善跑。
"《駉》":《駉》这首诗,
"颂僖公也":是歌颂鲁僖公的。
"僖公能遵伯禽之法":鲁僖公能够遵循伯禽的治国方法,
"俭以足用":节俭而使财物充足,
"宽以爱民":宽厚而爱护百姓,
"务农重谷":致力于农业生产,
"牧于坰野":重视粮食种植,在远郊的田野上放牧马匹,
"鲁人尊之":鲁国人都尊敬他。
"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于是季孙行父向周王室请求允许鲁国国君使用天子之礼,
"而史克作是颂":史官克就作了这首颂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经》,也是一首咏马诗,描绘了鲁地牧场中各色骏马的雄姿,展现出鲁国畜牧兴旺的景象,表达对鲁僖公的赞颂。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章节之间部分语句反复,通过更换少量字词来深化主题、强化情感。,如“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反复出现,通过这种重章叠句,不断强化对马的描写以及对鲁君的赞颂,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赋:直接铺陈叙述,将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如实描绘出来。诗中以“駉駉牡马”概括描写马的雄健高大,随后列举各种毛色的马,如“有驈有皇、有骊有黄”等,“彭彭、伾伾、绎绎、祛祛”形容马驾车时的雄姿,直接描绘马的形体、动势等,生动展现马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首句“駉駉牡马,在坰之野”,以赋的手法,开篇描绘出骏马于郊野的宏大场景,“駉駉”叠字凸显马的雄健。通过“薄言駉者”引出下文对马毛色的列举,如“有驈有皇”等,从整体到细节勾勒马的形象,奠定对马赞美基调,为赞颂鲁君铺垫。第二段,延续首段对马的铺陈,重章叠句“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再现,更换描述马毛色词语,像“有骓有駓”,丰富马的种类。语言简洁明快,风格质朴。强化对马的描写,表达对马蕃盛的赞叹,侧面烘托鲁君治下牧业兴盛。第三段,依旧采用重章叠句,“駉駉牡马”等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有驒有骆”等写马毛色多样,以“彭彭”形容马驾车雄姿,展现马不仅健壮且具实用性,从静态到动态刻画,突出马在鲁国军事、交通等方面重要作用,赞颂鲁国国力。第四段,重章叠句再次强化,以“有骃有騢”等列举马种,用“祛祛”描绘马矫健之态。末句由马及人,借马的蕃盛暗示鲁君功绩,情感主旨升华,全面展现对鲁僖公继承祖业、振兴鲁国的歌颂,完成从写马到颂君的递进。
4. 作品点评
《鲁颂・駉》堪称咏马诗鼻祖,语言精练严谨。以牧业兴盛颂治国,反映当时对马政重视,彰显上古畜牧业的发达。
# 赋也。此诗言僖公牧马之盛,由其立心之远,故美之曰:思无疆,则思马斯臧矣。卫文公秉心塞渊,而騋牝三千,亦此意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盖诗之言美恶不同,或劝或惩,皆有以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然其明白简切,通于上下,未有若此言者。故特称之以,以为可当三百篇之义,以其要为不过乎此也。学者诚能深味其言,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莫非天理之流行矣。苏氏曰:昔之为诗者,未必如此也。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佚名《小弁》
下一篇:先秦·佚名《遵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