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yǒu
táo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uán
yǒu
táo
shí
zhī
yáo
xīn
zhī
yōu
qiě
yáo
zhī
zhě
wèi
shì
jiāo
rén
shì
zāi
yuē
xīn
zhī
yōu
shuí
zhī
zhī
shuí
zhī
zhī
yuán
yǒu
shí
zhī
shí
xīn
zhī
yōu
liáo
xíng
guó
zhī
zhě
wèi
shì
wǎng
rén
shì
zāi
yuē
xīn
zhī
yōu
shuí
zhī
zhī
shuí
zhī
zhī

译文

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鲜桃,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低唱着伤心曲浅呤着歌谣。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说我书呆子清高孤傲。那些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你们谁能知道。你们有谁知道,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园子里的小枣树枝繁叶茂,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姑且离开城邑,周游国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肯定说我书呆子妄想。那些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才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你们谁能知道。有谁能理解我,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逐句剖析

"园有桃":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鲜桃,

"其实之肴":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

# 其实之肴:“其实之肴”,即“肴其实”。之:犹“是”。肴:吃。

"心之忧矣":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

# 之:犹“其”。

"我歌且谣":低唱着伤心曲浅呤着歌谣。

# 歌且谣: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此处皆作动词用。歌:有伴奏的歌唱。谣:无伴奏的歌唱。

"不知我者":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

# 不知我者:一本作“不我知者”。

"谓我士也骄":说我书呆子清高孤傲。

# 士:古代下级贵族,也是对知识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称呼。

"彼人是哉":那些人说的很对啊,

# 是哉:如此。,彼人:那些人。

"子曰何其":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

# 何其:为什么。其,作语助词。,子:你,即作者。

"心之忧矣":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

"其谁知之":你们谁能知道。

"其谁知之":你们有谁知道,

"盖亦勿思":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 勿思:不去思。,亦:作语助词。,盖:通“盍”,何以,为什么。

"园有棘":园子里的小枣树枝繁叶茂,

# 棘:指酸枣树。

"其实之食":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

# 实:果实。

"心之忧矣":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

"聊以行国":姑且离开城邑,周游国中。

# 行国:离开城邑,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邑。,聊:姑且。

"不知我者":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

"谓我士也罔极":肯定说我书呆子妄想。

# 罔极:无极,无常,妄想,没有准则。

"彼人是哉":那些人说的很对啊,

"子曰何其":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才好。

"心之忧矣":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

"其谁知之":你们谁能知道。

"其谁知之":有谁能理解我,

"盖亦勿思":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园有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忧国忧民之志士仁人的抒怀诗。该作以桃林意象起兴,随后过渡到主体抒情,通过"其谁知之"的反复诘问,展现了没落知识阶层的生存困境。诗中歌者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既承受着贫士失职的困顿境遇,又经历着“求之不得”的精神苦闷,最终发出“勿思”的自我宽慰之叹。作品真实记录了春秋时期士人群体政治地位沉沦与精神世界异化的双重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篇分两章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各章韵脚位置统一却句式错落有致,在“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循环咏叹中,形成悲怆苍凉的情感基调,其音韵流转与思想深度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贤士感怀时艰之咏。《毛诗序》云:“《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诗人洞见时局,然孤明难合于众,郁悒难遣,遂托诗章以寄愤懑,字里行间尽显深沉慨叹。其忧思既含对国运式微之虑,亦藏知音难觅之伤,乃以吟咏为泣血之书,字句间流淌着锥心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首忧国忧民之志士仁人的抒怀诗。诗中以借桃、棘果实可食却无人赏用的意象,暗喻诗人满腹才华却不得志的苦闷。展现了贤士对时局衰颓的深切忧虑,以及因不被理解而生的孤独愤懑。流露出理想破灭后的无奈与自我宽慰,体现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悲怆与超脱。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有棘,其实之食”开篇,借桃、棘果实成熟可食之景,暗喻诗人怀才不遇却无人赏识的境遇。桃棘之实本为寻常物,却与“心之忧矣”形成反差,既渲染出自然生机,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愤:才德如桃棘之实,却沦落为“不知我者”的笑谈。两章复沓中,“桃”“棘”意象交替,既强化了时光流转、忧思难解的怅惘,又以物象之实与心境之虚的张力,深化了“士也骄”“士也罔极”的悲慨,使全诗在质朴中透出沉郁顿挫之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双章皆以园圃中的桃树、枣树为起兴意象,诗人睹物生情:树木结出的甘美果实既可充饥又可悦口,反观自身空怀治国之才却无处施展,这种强烈反差催生出深重的郁结之气。第三、四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正是这种情绪的迸发,当理性思辨难以化解胸中块垒时,诗人选择以歌谣宣泄苦闷,这种排遣方式究竟是暂时逃避还是积极求索,文本未作明示。第五、六句透露的行迹轨迹,行国之举昭示着诗人决意脱离困顿现状,试图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心灵解脱。这种生存困境折射出“独醒于众人皆醉之境”的精神困境:诗人的政治理想与处世准则与当世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冲突。第七、八句,当他的政治抱负、济世情怀乃至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被误解为“骄”与“罔极”时,强烈的认知错位催生出锥心之问:“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这看似向他人求证的设问,实则是自我叩问的修辞术,在自问自答间展露着理想与现实碰撞产生的精神裂痕。末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构成情感的高潮与收束。诗人以先知者自居,坚信其思想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因而苦闷的实质在于“世无知己”的精神孤独。反复咏叹的“其谁知之”既是对理解渴望的递进,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承认。最终“盖亦勿思”的自我劝解,看似豁达实则暗含绝望,这种将精神困顿升华为诗意栖居的过程,恰是《诗经》怨刺传统的典范呈现。

4. 作品点评

该诗采用四言为基调,穿插三言、五言及六言句式,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结构。两章押韵规律一致,前段六句韵脚分布于一、二、四、六句末尾,后段转韵后韵脚延伸至第七至第十二句末,尤以第十、十一句叠字复沓强化情感浓度,绵长不绝的哀戚如泣如诉,恰似“长歌当哭”般悲怆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兴也。诗人忧其国小而无政,故作是诗。言:园有桃,则其实之肴矣。心有忧,则我歌且谣矣。然不知我之心者,见其歌谣而反以为骄。且曰:彼之所为己是矣!而子之言独何为哉!盖举国之人,莫觉其非,而反以忧之者为骄也。于是忧者重嗟叹之,以为此之可忧。初不难知,其彼之非我,特未之思耳。诚思之,则将不暇我而自忧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只一“忧”字,转展演出,将十句,经中亦罕有。余文多,正意少。

明孙鑛《评诗经》

# 诗家有一种至情,写未及半,忽插数语,代他人诘问,更觉情致淋漓。最妙在不作答语,一答便无味矣。如《园有桃》章云“不知我者……”三句三折,跌宕甚妙。接以“心之忧矣”,只为不知者代嘲,绝无一语解嘲,无聊极矣。

明贺贻孙《诗筏》

# 诗如行文,极纵横排宕之致。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是篇一气六折。自己心事,全在一‘忧’字。唤醒群迷,全在一‘思’字。至其所忧之事,所思之故,则俱在笔墨之外,托兴之中。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司马错论伐蜀》

下一篇:先秦·佚名《卢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