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张仪: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
"司马错欲伐蜀":司马错要攻打蜀国,
"张仪曰":张仪说:“
"不如伐韩":不如攻打韩国。”
"王曰":秦惠王说:“
"请闻其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对曰":张仪回答说:“
"亲魏善楚":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
"下兵三川":然后出兵三川,
# 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下兵:出兵。
"塞轘辕、":堵塞辕、
# 轘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区东南,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缑氏之口":缑氏两个隘口,
# 缑氏:地名,在偃师东南,轘辕关西北,以地有缑山而名,为军事要地。
"当屯留之道":挡住通向屯留的路,
# 屯留:地名,在山西屯留区南。
"魏绝南阳":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
# 南阳:地名,在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居韩、魏之间,以其在太行山南、黄河以北,故名南阳。
"楚临南郑":楚国派兵逼近南郑,
# 南郑:地名,在今河南县新郑市西北。
"秦攻新城宜阳":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
# 宜阳:韩地,在今河南宜阳县西。,新城:韩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
"以临二周之郊":兵临二周的近郊,
# 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
"诛周主之罪":声讨周君的罪行,
# 诛:讨。
"侵楚魏之地":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周自知不救":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
"九鼎宝器必出":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
# 九鼎: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据九鼎":我们占有了九鼎,
"按图籍":掌握地图和户籍,
# 图籍:地图和户籍。,按:据有,掌握。
"挟天子以令天下":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
"天下莫敢不听":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
"此王业也":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今夫蜀":如今蜀国,
"西僻之国也":是西边偏僻的国家,
# 僻:通“僻”,偏僻。
"而戎狄之长也":戎狄为首领,
# 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
"臣闻":我听说:
"‘":‘
"争名者于朝":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
"争利者于市":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
"’":’
"今三川、":现在的三川地区、
"周室":和周王室,
"天下之市朝也":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
"而王不争焉":大王不去争夺,
"顾争于戎狄":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
# 顾:却,反而。
"去王业远矣":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曰":司马错说:“
"不然":不对。
"臣闻之":我听到过这样的话:
"‘":‘
"欲富国者":想使国家富庶,
"务广其地":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
"欲强兵者":想使军队强大的,
"务富其民":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
"欲王者":想建立王业的,
# 王:称王,统治天下。
"务博其德":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
"三资者备":这三个条件具备了,
# 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
"而王随之矣":那么,
"’":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
"今王之地小民贫":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
"故臣愿从事于易":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
"夫蜀":蜀国,
"西僻之国也":是西边偏僻的国家,
"而戎狄之长也":以戎狄为首领,
"而有桀纣之乱":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
# 有桀纣之乱:据《华阳国志》载,蜀王封其弟苴侯于汉中。苴侯与巴王友善,而巴与蜀为仇,蜀国伐苴,苴侯奔巴,并向秦求救。桀、纣之乱即指此。
"以秦攻之":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
"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
"得其财足以富民":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
"缮兵不伤众":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
# 缮兵:整治军备。
"而彼已服矣":蜀国已经归服了。
"故拔一国":因此,夺取了蜀国,
"而天下不以为暴":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
"利尽西海":取尽了蜀国的财富,
# 利尽西海:得利(的地域)达到西海边上。古人以为中国处于“四海”之内,蜀在西,故此提及“西海”。
"诸侯不以为贪":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
# 名实两附:犹言“名实两得”。名,指不贪、不暴之名;实指得蜀国之实。附,归附。
"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
"今攻韩劫天子":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
# 劫:胁迫。
"劫天子":胁迫周天子,
"恶名也":必然招致坏名声,
"而未必利也":而且不一定有利,
"又有不义之名":又有不义的名声。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
"危":这是很危险的!
"臣请谒其故":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
# 谒:告,陈述。
"周":周王室,
"天下之宗室也":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
# 宗室:周室为天下所宗仰,故称宗室。宗:尊。
"韩":韩国,
"周之与国也":是周国的友好邻邦。
# 与国:同盟友好之国。
"周自知失九鼎":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
"韩自知亡三川":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
"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
"以因于齐、":依靠齐国,
# 因:依靠,通过。
"赵而求解乎楚、":和赵国并且求援于楚、
"魏":和魏两国。
"以鼎与楚":把九鼎送给楚国,
"以地与魏":把土地送给魏国,
"王不能禁":大王是不能阻止的。
"此臣所谓危":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
"不如伐蜀之完也":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 完:全。无伤败故曰“完”。
"惠王曰":秦惠王说:“
"善":很对!
"寡人听子":我采纳你的意见。”
"卒起兵伐蜀":结果,出兵进攻蜀国,
# 起兵伐蜀:据《史记·秦本纪》,事在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
"十月取之":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
"遂定蜀":然后平定了蜀国。
"蜀主更号为侯":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
"而使陈庄相蜀":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
# 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蜀既属":蜀国归附以后,
# 属:归附。
"秦益强富厚":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
"轻诸侯":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描述了一次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问题而发生的宫廷论争。通过张仪与司马错的争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将复杂问题条分缕析,写得使人一目了然。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开篇直接点出辩论的双方是司马错和张仪,争论的焦点是秦国应选择伐蜀还是伐韩,同时也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在秦惠王面前。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人物、事件和背景,为下文两人的激烈辩论拉开了序幕,营造出一种宫廷辩论的严肃氛围。第二段:张仪阐述伐韩主张。张仪提出“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他认为先与魏、楚交好,出兵三川地区,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通道;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秦国便可挟天子以令天下,成就王业。同时,他指出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之地,攻打它士兵疲惫、百姓劳苦,难以成名获利。张仪从战略步骤和利益得失方面阐述伐韩的好处,以及伐蜀的弊端,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展现出他作为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和对当时天下局势的分析判断。第三段:司马错反驳张仪,阐述伐蜀观点。司马错用“不然”进行反驳,提出“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指出秦国地小民贫,应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致力于扩大领土使国家富强。接着强调伐蜀的有利之处,蜀国虽为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但有内乱,秦国攻打它易如反掌,能扩大疆域、富民强兵,且不伤害百姓,还能得到禁暴止乱的美名,一举两得。最后剖析伐韩的危害,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会招致恶名,且不一定有利,还会引发周、韩与齐、赵、楚、魏等国合谋对抗。司马错针锋相对,从建立王业的根本条件出发,结合秦国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伐蜀的优势和伐韩的风险,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出他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的战略眼光。第四段“惠王曰:‘善!’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起兵伐蜀,结果用了十个月就平定了蜀国,将蜀主更号为侯,并派陈庄为蜀相。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更加强大富裕,也更加轻视诸侯各国。这一段是辩论的结果和后续影响,通过秦惠王的决策以及伐蜀的战果,证明了司马错主张的正确性,也凸显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同时也表明了秦国通过伐蜀走上了富强之路,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作品点评
结构设计恰似精心雕琢的玉器,以其精巧、绵密与完整性令人赞叹。开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交代事件缘起,瞬间勾勒出秦廷之上剑拔弩张的辩论氛围,为后续论争埋下有力伏笔。作者以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为明线,让张仪与司马错轮番登场,各自陈说伐韩、伐蜀主张。双方观点针锋相对,张仪的宏大构想与司马错的务实谋略激烈碰撞,却始终紧扣“名”“实”权衡的核心议题。作者摒弃主观评述,仅以客观笔触铺陈辩论过程,司马错步步为营的论证、对局势的精准预判,与张仪略显空泛的论断形成鲜明对照,褒贬之意不言而喻。秦惠王的决策与蜀国平定后的局势变化,不仅验证了司马错的高瞻远瞩,更将作者的价值倾向悄然融入历史进程。这种“无褒贬之词,存褒贬之意”的叙事手法,既保证了结构的严丝合缝,又塑造出司马错多谋善断的能臣形象。其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的特质,恰似诸葛亮的早期雏形,也难怪金圣叹将司马错视作诸葛亮形象的“粉本”。
# 读此,始知诸葛公乃有粉本。后贤信诸葛公亦烂读《国策》,则其烂读,可无俟再劝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战国之时不复知有周天子矣!错独曰劫天子恶名也,大义凛然,后鲁肃之存刘,王猛之戒不伐晋,亦同此意。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八
# 代韩伐蜀二说,俱以“名”、“利”二字做骨,张仪谓王业起见,语虽大而实疏。司马错只拿定富强二字做去,而王业不争自成。何等万全。切实优劣,判如指掌矣。……战国中求实落经济,无出司马错之右者。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 周虽衰弱,名器犹存,张仪首倡破周之说,实是丧心。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生当战国,而能顾惜大义,诚超于人一筹。秦王平日信任张仪,而此策独从错,可谓识时务之要。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仪、错两策,皆从名利起见。然伐韩之计,临周郊,诛王罪,此何语耶?“王业”二字,名虽大而理实舛,伐蜀有富强之实,而无食暴之名,议论较为完备。其明快条悉,后半亦最为出色。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
# 两说俱以名利为言,而错之计有富强之利,无劫天子之名,更出万全也。论事之文,指陈明快,听者安得不从。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倪稼咸
# 料事明快,持论正大,不独压倒张仪,恐一时出其右。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
# 司马错之策不特忠于秦,且商略事势又多格言,殊不类战国诸人。
近代不详《战国策精华》
上一篇:先秦·佚名《权舆》
下一篇:先秦·佚名《园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