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á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xià
jīn
měi
shí
jiē
chéng
quán
měi
shí
guǐ
jīn
měi
shí
bǎo
jiē
chéng
quán

译文

我满心哀叹!往昔居住宽敞高大的房屋,如今每餐食物都供应不足。可叹啊,如今的待遇哪能比得上当初!我满心悲叹,往昔每餐菜肴丰盛多样,如今却总是填不饱肚子。可叹啊,日子再也不像从前那般优渥!

逐句剖析

"於我乎":我满心哀叹!

# 於:通“呜”,叹词。

"夏屋渠渠":往昔居住宽敞高大的房屋,

# 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

"今也每食无余":如今每餐食物都供应不足。

# 无余:不剩。

"于嗟乎":可叹啊,

# 于嗟乎:悲叹声。于嗟,通“吁嗟”。

"不承权舆":如今的待遇哪能比得上当初!

# 承:继承。

"於我乎":我满心悲叹,

"每食四簋":往昔每餐菜肴丰盛多样,

# 簋: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今也每食不饱":如今却总是填不饱肚子。

"于嗟乎":可叹啊,

"不承权舆":日子再也不像从前那般优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权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歌通过今昔生活境遇的强烈对比,含蓄批判国君忘旧弃贤的行径,抒发贤才遭冷落的怅惘,以及对恢复尊贤传统的深切期盼。全诗二章,每章五句,二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作强烈的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秦风·权舆》一诗的背景,《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毛诗正义》曰:“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为谋求霸业,秦国多位君主有养士之风,秦穆公表现尤为显著。他从戎、宛、宋、晋等地广揽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枝等贤才,吸引四方游士汇聚秦国。秦穆公逝世后,其子秦康公即位,弃用旧臣贤士,导致他们生活水平下降。诗人因此创作《权舆》表达自己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刺诗。诗歌描述了诗人从昔日受礼遇时饮食丰盛、居处宽敞,到如今遭冷遇后食不果腹的境遇变化,通过今昔生活状况的强烈对比,讽刺国君忘旧弃贤、对贤者有始无终,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失望以及对恢复先王尊贤之风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对比:“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两句,将昔日的富足饮食与当下每餐饭菜简陋、几乎难以饱腹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饮食待遇上的强烈反差,不仅展现出生活水平的显著下滑,更折射出贤者在国君心中地位的降低,深化诗歌内涵。反复:诗歌反复咏叹“于嗟乎!不承权舆”。每一次咏叹,都加深了诗人对自身遭冷遇的无奈与失望,同时也表达出对秦康公能恢复先王尊贤重士之风的殷切期望,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经・权舆》首章以“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开篇,“於我乎”采用呼告的形式,营造出哀怨的情感氛围,奠定全诗悲叹基调。“夏屋渠渠”中“夏”形容屋宇宏大,“渠渠”摹写屋舍的深邃广阔,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韵律感,更生动展现出昔日贤者居处宽敞、饮食丰盛的优渥场景。“今也每食无余”笔锋一转,展现贤者当下饮食仅够果腹的窘迫,通过今昔饮食状况的鲜明反差,展现出贤者地位的下降。末句“于嗟乎!不承权舆”强化悲叹语气,直指秦君未能延续先王尊贤传统,简洁有力地宣泄出贤者的失望之情。次章“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延续首章的对比结构,在细节进一步深化今昔落差。“四簋”展现出昔日贤者所受礼遇之高。“每食不饱”与“每食四簋”形成强烈反差,直白地呈现出当下食不果腹的困境,今昔待遇的悬殊程度更甚于前。结尾再次以“于嗟乎!不承权舆”收束,重复的嗟叹不仅强化了贤者遭受冷遇的无奈,又在反复咏叹中寄寓对秦君重拾尊贤之风的期待,一唱三叹,深刻展现贤者失落与希冀交织的复杂心绪,含义隽永。

4. 作品点评

《诗经·权舆》这首诗前后两章相近,但是细微变化的内容又展现出作者前后待遇的巨大落差。第一章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第二章则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作者借一唱三叹的“于嗟乎!不承权舆”,抒发了对遭受冷遇现实的失望,以及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全诗未展现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改变,但根据《战国策·齐策》“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中的战国齐孟尝君食客冯谖身上,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汉楚元王敬礼申公、白公、穆生。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尝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遂称疾。申公、白公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欤?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亦此诗之意也。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贤者,而其后礼意浸衰,供意浸薄,至于贤者,每依食无余,于是叹之,言不能继其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权舆》诗人其冯谖之流乎。

清魏源《诗古微》

# 贤者去就,只争礼貌间耳。而此诗所较,不过区区安居恐非贤者志也。然孟子不云乎:“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诗之作,亦犹是哉!盖贤者每欲微罪行,不欲为苟去,恐彰君过耳,康公之失,当不止是故,贤者借是乘几而作也。不然,食至无余,而且不饱,康公礼貌纵衰,何至此极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秦上首功,简贤弃士。《权舆》一诗,其逐客坑儒之渐欤?楚穆生因礼酒不设而去。唐明皇时,薛令之为东宫诗曰:“朝日上团圆,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捥,羹稀箸易宽。”遂去。两贤其得诗人《权舆》之旨者!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国风・何彼秾矣》

下一篇:先秦·佚名《司马错论伐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