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维周":后能继前惟周邦,
# 维周:只有周家。维,语助词。,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世有哲王":世代有王都圣明。
# 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世:代。
"三后在天":三位先王灵在天,
#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王配于京":武王配天居镐京。
# 配:指上应天命。,王:此指武王。
"王配于京":武王配天居镐京,
"世德作求":德行能够匹先祖。
# 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永言配命":上应天命真长久,
# 命:天命。,言:语助词。
"成王之孚":成王也令人信服。
# 孚:使人信服。
"成王之孚":成王也令人信服,
"下土之式":足为人间好榜样。
# 式:榜样,范式。,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
"永言孝思":孝顺祖宗德泽长,
# 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孝思维则":德泽长久法先王。
# 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
"媚兹一人":爱戴天子这一人,
# 一人:指周天子。,媚:爱戴。
"应侯顺德":能将美德来承应。
# 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永言孝思":孝顺祖宗德泽长,
"昭哉嗣服":光明显耀好后进。
# 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昭:光明,显耀。
"昭兹来许":光明显耀好后进,
# 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
"绳其祖武":遵循祖先的足迹。
# 祖武:祖武,指祖先的德业。武:足迹。,绳:承。
"於万斯年":基业长达千万年,
# 万斯年:形容久远。斯,语助词。,於:感叹之词。於:一作于。
"受天之祜":天赐洪福享受起。
# 祜:福。
"受天之祜":天赐洪福享受起,
"四方来贺":四方诸侯来祝贺。
"於万斯年":基业长达千万年,
"不遐有佐":那愁没人来辅佐。
# 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歌功颂德的庙堂之诗。诗篇回溯周室承天立极的辉煌历程,将数代贤王的文德武功娓娓道来,多次强调君主对先王文德的继承,表达了诗人对君主们继承先王文德、延续周朝基业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顶真:首章尾句“王配于京”与次章首句蝉联,次章尾句“成王之孚”与第三章首句勾连,第五章尾句“受天之祜”与末章首句贯通,形成章间直接顶针;第四章“昭哉嗣服”与第五章“昭兹来许”以“昭”字同义复沓构成“准顶针”;第三、第四章共有的“永言孝思”则如连环枢纽,贯穿“述先王”与“颂今王”,成为轴心句顶针。这种手法使全诗六章如环环相扣的长链,文气贯通而节奏流美,让庄严的颂美之辞兼具音乐般的韵律灵动性。
3. 分段赏析
首章“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四句以庄严肃穆之笔,奠定全诗颂美周王朝天命王统的基调。“下武”言周代先王以武德承续天命,“世有哲王”则提纲挈领地总述周族代有明君的辉煌历史。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王虽已宾天,但其德行如日月昭昭,武王秉承祖德定都于镐京,既呼应“哲王”之誉,又以“配”字暗合天命所归的神圣性,为全诗展开“述旧—颂新”的叙事脉络埋下伏笔。此章以天命为纲,以王统为目,短短四句便勾勒出周王朝以德行承接天命的宏大格局。第二章“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四句紧承首章末句“王配于京”,以顶针格勾连,形成文气的自然流转。“世德作求”谓武王承续历代先王之德,“求”通“逑”,含“匹配、继承”之意,既见周代王德脉相承的连续性,又点出武王“配命”(顺应天命)的合法性。末句“成王之孚”推出新的叙事焦点,即成王的诚信之德,在颂武王之后自然过渡到对今王的赞颂,章法严谨如环扣。第三章“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四句,以“成王之孚”顶针起句,顺势展开对成王德行的刻画:其诚信之德为天下法式(“下土之式”),而根本则在于“孝思”是对先祖美德的永恒追慕。“孝思维则”强调孝德不仅是情感表达,更化为治国的准则,将人伦之德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此章通过“孚—式—孝—则”的逻辑递进,既凸显成王对武王的继承,又深化“孝”作为周人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第四章“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四句,聚焦成王的治国实践:“媚兹一人”状臣民爱戴君主,“应侯顺德”言成王顺应先祖美德。两个“永言孝思”前后呼应,将“孝”的内涵从个人德行升华为治国纲领。末句“昭哉嗣服”以“昭”字彰显成王继承祖业的光明正大,“嗣服”二字既指王位传承,亦暗含对后继者的期许,为后文引入康王埋下线索。此四章以顶针格串联,如链条环环相扣,形成“武王—成王”的德脉闭环,同时以“孝思”为轴心,贯通“述旧”与“颂新”的叙事层次。第五章“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四句,以“昭兹来许”承接上章“昭哉嗣服”,“来许”指后世子孙,“绳其祖武”谓康王遵循先祖足迹。诗句以“昭”字重复强调德行的光明传承,“於万斯年”的咏叹则将周王朝的基业推向时间的永恒维度,“受天之祜”既颂康王得天命庇佑,亦收束前文“配命”“孝思”的天命观。最后一章“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以“受天之祜”顶针起句,从天命转向人事:四方诸侯皆来朝贺,彰显康王时期天下归心的盛世气象。“不遐有佐”以反问句式强调周王朝必有辅佐之臣,既颂康王得人拥护,又以“於万斯年”的复沓咏唱,将对今王的赞颂推向情感高潮。此二章以顶针格与准顶针格勾连,形成“康王—四方”的空间拓展,与前三章的“时间纵深”相互映衬,最终以“四方来贺”的宏大场景收束全诗,完成“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表达。
4. 作品点评
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论断,足见形式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形式本身便蕴含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品读《大雅・下武》,或许读者会逐渐淡忘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等颂美之语,但其章法结构所呈现的形式之美,却令人过目难忘。
# 或疑此诗有“成王”字,当作康王以后之诗。然考寻文意,恐当只如旧说,且其文体,亦与上下篇血脉通贯,非有误也。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
下一篇:先秦·佚名《何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