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虐":周厉王残暴无道,
#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国人谤王":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 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召公告曰":邵穆公对厉王说:“
# 召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民不堪命矣":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
# 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王怒":厉王听了勃然大怒,
"得卫巫":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
#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使监谤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
"以告":一经巫者告密,
"则杀之":就横加杀戮。
"国人莫敢言":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
"道路以目":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王喜":周厉王颇为得意,
"告召公曰":告诉邵公说:“
"吾能弭谤矣":我能制止毁谤啦,
# 弭:消除。
"乃不敢言":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曰":邵公回答说:“
"是障之也":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 障:堵塞。
"防民之口":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
"甚于防川":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川壅而溃":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
"伤人必多":就会伤害很多人。
"民亦如之":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
# 为川者:治水的人。
"为民者宣之使言":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 宣之:疏导。
"故天子听政":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
# 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让执政大臣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
# 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瞽献曲":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 瞽: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史献书":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
# 书:指史籍。,史:史官。
"师箴":少师诵读箴言,
# 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师:少师,乐官。
"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
# 赋:有节奏地诵读。,瞍:没有眼珠的盲人。
"曚诵":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 曚: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百工谏":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
# 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庶人传语":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
# 庶人:平民。
"近臣尽规":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
"亲戚补察":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
# 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瞽、":乐师、
"史教诲":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
"耆、艾修之":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
# 修:整理修饰。,耆、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
"而后王斟酌焉":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是以事行而不悖":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
# 悖:违背道理。
"民之有口":老百姓有口,
"犹土之有山川也":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
"财用于是乎出":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
# 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原隰:平原和低湿之地。
"衣食于是乎生":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口之宣言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
"善败于是乎兴":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 兴:兴起、表露之意。
"行善而备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
# 阜:丰盛。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
# 夫:发语词,无义。
"成而行之":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
"胡可壅也":怎么可以堵呢?
"若壅其口":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
"其与能几何":那又能堵多久呢?”
# 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王不听":周厉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三年":过了三年,
#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年。
"乃流王于彘":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 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召公谏厉王止谤》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政论性散文。文章以简练笔触讲述了西周厉王暴虐无道、压制民意,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精妙譬喻,向厉王谏言广开言路的历史场景,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深邃智慧。文章通过刻画厉王从无视民意到被国人驱逐的过程,渲染出高压统治下的恐怖氛围与民怨沸腾的危机态势,表达了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的深刻道理,彰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的治国理念。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将“禁止民众发表言论”比作“堵塞河流”,以“防川”喻“防民言”,形象地说明压制民意如同堵塞河道,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又以“决川导水”对应“让民众自由发言”,指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点明广开言路才是治国正道。此外,还用“山川孕育物产”“土地滋养衣食”,类比“民众言论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强调民言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这些比喻通俗易懂,层层递进,既把治国道理变得生动直观,又让文章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深刻揭示了“民意宜疏不宜堵”的道理,警示统治者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
3. 分段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开篇以“厉王虐,国人谤王”七字,短短数字,将暴君与民怨的尖锐对立,直白而有力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虐”字凝练厉王横征暴敛、戕害民生的种种恶行“谤”字则道出民众积压于心的愤懑,二者因果相承,瞬间点燃文章的戏剧冲突,不仅自然引出召公进谏的背景,更似在历史长卷上埋下一颗即将引爆的火种。随后“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厉王的“怒”,是对民意的无视与震怒,尽显其刚愎自用;“使监”“则杀”的行动,将其暴戾专制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无声的眼神交汇,胜过千言控诉,勾勒出高压统治下的恐怖氛围,也暗示着民众情绪的暗流涌动。文章核心段落中,召公的谏言如洪钟巨响,响彻千年。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起喻,将治理民众言论与疏通河道相比,既形象生动,又蕴含深刻哲理。召公进一步阐述,“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点明广开言路才是治国正道。他旁征博引,列举天子听政时“公卿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等传统礼制,强调应广纳各方声音,让不同阶层都能表达见解。又以“土之有山川”“原隰之有衍沃”为喻,说明民众言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唯有倾听民意、行善备败,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这段谏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尽显召公的远见卓识与忠君爱国之心。文章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以极为简练的语言,交代事件结局。厉王对谏言的无视,让民众从“道路以目”的隐忍,最终走向“国人暴动”的反抗。作者并未详细描写暴动的激烈场景,仅用“流王于彘”四字,却蕴含千钧之力。这不仅是对厉王倒行逆施的无声批判,更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民心向背的深刻思考。简洁的结尾,警示后世: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
4. 作品点评
《召公谏厉王弭谤》以简驭繁,将利害与道理熔铸于精妙笔法。谏言中,“天子听政”引礼制明治国大道,其余以“防川”等喻直指堵塞言路之害,刚柔并济,尽显劝谏智慧。叙事上,厉王“虐、怒、不听”与民众“谤、莫言、流王”两条线索交织,起承转合间勾勒君民矛盾升级轨迹。全文寥寥数语,既传《国语》记言精髓,又借双线叙事、喻理结合,道尽治国安邦之理。
# 正意喻意,夹和成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上一篇:先秦·佚名《皇皇者华》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