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fēng
·
·
yáng
zhī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záo
záo
zhū
cóng
jiàn
jūn
yún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hào
hào
zhū
xiù
cóng
jiàn
jūn
yún
yōu
yáng
zhī
shuǐ
bái
shí
lín
lín
wén
yǒu
mìng
gǎn
gào
rén

译文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逐句剖析

"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 扬:激扬。

"白石凿凿":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

# 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素衣朱襮":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

# 襮: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素衣:白色的衣。

"从子于沃":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

# 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于:到。,从:随从,跟随。

"既见君子":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

# 君子:指桓叔。,既:已。

"云何不乐":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 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白石皓皓":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

# 皓皓:洁白状。

"素衣朱绣":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

# 绣:刺方领绣。

"从子于鹄":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

# 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既见君子":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

"云何其忧":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 其忧:有忧。

"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白石粼粼":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

#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我闻有命":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

# 命:命令,政令。

"不敢以告人":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风・扬之水》是收录于《诗经》中的一首古体诗。全诗以“扬之水”起兴,描绘了戍卒的生活。诗中反复强调兵器的修整,暗示着战争的紧张局势,以及戍卒们无奈而哀怨的心境。诗歌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运用起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生动地展现出当时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戍卒对战争的不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反映出《诗经》民歌特有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风・扬之水》创作于春秋时期晋国一场重大政治斗争前夕。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号桓叔。曲沃作为晋国大邑,规模超晋都翼城,且桓叔乐善好施,深得民心,势力日益壮大,“晋国之众归焉”。周平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企图杀死晋昭侯,迎立桓叔。就在这场政变即将爆发之际,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毛诗序》称:“《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清晰点明了创作背景。不过,对于诗的主旨与作者身份,后世说法不一,有认为是揭发潘父与桓叔政变阴谋、向昭公告密之作;也有观点认为是站在桓叔一方,期待其成就诸侯大业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争戍边的诗。诗歌以“扬之水”起兴,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氛围,通过描写戍卒修整兵器,准备作战,展现了当时紧张的战争局势和戍卒们的无奈与哀怨。诗中重章叠唱的手法,强化了戍卒内心的愁苦与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以“扬之水,白石凿凿”“扬之水,白石皓皓”“扬之水,白石粼粼”起兴。用平缓流动的河水和水中洁白的石头,营造出一种清冷、单调的氛围,为下文戍卒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引发读者对戍卒生活的联想。描写:诗中“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于鹄”等句,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了描写,通过“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细致的刻画,展现出主人公所思念之人的华丽服饰,暗示其身份,也从侧面反映出戍卒对远方亲人的清晰记忆和深深思念。映衬:诗中以戍卒的孤独寂寞与想象中亲人的生活场景相互映衬。如“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戍卒在艰苦的戍边生活中,想象着与亲人相见的欢乐场景,现实的凄凉与想象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戍卒思念之苦和对团聚的渴望。反复:诗中“扬之水”“白石”以及“从子于……”等语句反复出现。“扬之水”的反复,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不断渲染着那种舒缓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白石”的不同描述“凿凿”“皓皓”“粼粼”反复出现,不仅从视觉上强化了河水边石头的形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卒生活的漫长单调;“从子于……”的反复,则突出了戍卒对跟随亲人的渴望以及对相聚的期盼,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段“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以“扬之水”起兴,描绘出小河之水缓缓流淌,水底白石鲜明的平静画面,而在这平静背景下,实则酝酿着事变阴谋。“素衣朱襮”点明人物着装,是准备跟随桓叔在曲沃起事的士兵,他们因看到桓叔将有所作为而高兴,认为跟随未来之主能成为有功之臣。中段“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同样以“扬之水”开头,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白石皓皓”进一步强调白石的洁白光亮,映衬出队伍整装待发的鲜明形象。士兵们身着白衣红袖,从鹄邑奔赴疆场,他们见到桓叔后,觉得没有什么可忧愁的,表现出对行动的信心和对桓叔的信任。尾段“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继续以“扬之水”和“白石粼粼”营造氛围,最后点出“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揭示出政变事件的机密性,使全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4. 作品点评

《唐风・扬之水》作为《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独特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诗中对戍边生活的描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周朝时期的军事、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资料。其艺术手法上的特色,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诗经》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水缓弱而石缠严,以比晋衰而沃盛。故欲以诸侯之服,从桓叔于曲沃,且自喜欢其见君子而无不乐也。闻其命而不敢以告人者,为之隐也。桓叔将以倾晋而民为之隐,盖欲其成矣。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

下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弈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