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 扬:激扬。
"白石凿凿":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
# 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素衣朱襮":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
# 襮: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素衣:白色的衣。
"从子于沃":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
# 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于:到。,从:随从,跟随。
"既见君子":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
# 君子:指桓叔。,既:已。
"云何不乐":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 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白石皓皓":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
# 皓皓:洁白状。
"素衣朱绣":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
# 绣:刺方领绣。
"从子于鹄":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
# 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既见君子":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
"云何其忧":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 其忧:有忧。
"扬之水":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
"白石粼粼":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
#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我闻有命":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
# 命:命令,政令。
"不敢以告人":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争戍边的诗。诗歌以“扬之水”起兴,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氛围,通过描写戍卒修整兵器,准备作战,展现了当时紧张的战争局势和戍卒们的无奈与哀怨。诗中重章叠唱的手法,强化了戍卒内心的愁苦与对战争的不满情绪,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以“扬之水,白石凿凿”“扬之水,白石皓皓”“扬之水,白石粼粼”起兴。用平缓流动的河水和水中洁白的石头,营造出一种清冷、单调的氛围,为下文戍卒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引发读者对戍卒生活的联想。描写:诗中“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朱绣,从子于鹄”等句,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了描写,通过“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细致的刻画,展现出主人公所思念之人的华丽服饰,暗示其身份,也从侧面反映出戍卒对远方亲人的清晰记忆和深深思念。映衬:诗中以戍卒的孤独寂寞与想象中亲人的生活场景相互映衬。如“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戍卒在艰苦的戍边生活中,想象着与亲人相见的欢乐场景,现实的凄凉与想象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戍卒思念之苦和对团聚的渴望。反复:诗中“扬之水”“白石”以及“从子于……”等语句反复出现。“扬之水”的反复,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不断渲染着那种舒缓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白石”的不同描述“凿凿”“皓皓”“粼粼”反复出现,不仅从视觉上强化了河水边石头的形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卒生活的漫长单调;“从子于……”的反复,则突出了戍卒对跟随亲人的渴望以及对相聚的期盼,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段“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以“扬之水”起兴,描绘出小河之水缓缓流淌,水底白石鲜明的平静画面,而在这平静背景下,实则酝酿着事变阴谋。“素衣朱襮”点明人物着装,是准备跟随桓叔在曲沃起事的士兵,他们因看到桓叔将有所作为而高兴,认为跟随未来之主能成为有功之臣。中段“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同样以“扬之水”开头,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白石皓皓”进一步强调白石的洁白光亮,映衬出队伍整装待发的鲜明形象。士兵们身着白衣红袖,从鹄邑奔赴疆场,他们见到桓叔后,觉得没有什么可忧愁的,表现出对行动的信心和对桓叔的信任。尾段“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继续以“扬之水”和“白石粼粼”营造氛围,最后点出“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揭示出政变事件的机密性,使全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4. 作品点评
《唐风・扬之水》作为《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独特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诗中对戍边生活的描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周朝时期的军事、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资料。其艺术手法上的特色,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诗经》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 水缓弱而石缠严,以比晋衰而沃盛。故欲以诸侯之服,从桓叔于曲沃,且自喜欢其见君子而无不乐也。闻其命而不敢以告人者,为之隐也。桓叔将以倾晋而民为之隐,盖欲其成矣。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
下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