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庄暴进见孟子,
# 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曰":说:“
"暴见于王":我被大王召见,
# 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王:指齐宣王。
"王语暴以好乐":大王告诉我说他爱好音乐,
# 乐:《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暴未有以对也":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 对:回答。
"曰":庄暴接着问:“
"好乐何如":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 乐: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孟子曰":孟子说:“
"王之好乐甚":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
"则齐国其庶几乎":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 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他日":过了些日子,
"见于王曰":孟子去拜见齐宣王,说:“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大王曾经告诉庄暴您爱好音乐,
"有诸":有这回事吗?”
"王变乎色":大王的脸色变得不自然了,
# 变乎色:改变了脸色。色: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曰":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
"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喜欢现在流行的通俗音乐罢了。”
# 直:不过、仅仅。
"曰":孟子接着说:“
"王之好乐甚":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
"则齐其庶几乎":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其实现在流行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曰":齐宣王说:“
"可得闻与":能请您讲讲其中的道理,让我听听吗?”
"曰":孟子说:“
"独乐乐":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 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前一个“乐(yuè)”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作动词用,快乐。
"与人乐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孰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曰":齐宣王说:“
"不若与人":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曰":孟子说:“
"与少乐乐":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与众乐乐":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孰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曰":齐宣王说:“
"不若与众":不如和很多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
"。":。
"今王鼓乐于此":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
# 鼓:演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老百姓听到大王这里传来的钟、鼓的声音
# 钟鼓之声: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管籥之音":箫、笛的声音,
"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全都头疼得紧皱眉头,
# 疾首蹩頞: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举:皆、都。
"‘":互相议论着说:
"吾王之好鼓乐":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奏乐,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为什么却害得我们落到这般悲惨的境地,
#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父子不相见":父子不能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兄弟、妻儿都失散流离。
"’":’
"今王畋猎于此":又假如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
# 畋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畋:一作田,打猎。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老百姓听到大王的车马声,
"见羽旄之美":看到华丽的仪仗旗帜,
# 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
"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全都头疼得紧皱眉头,
"‘":互相议论着说:
"吾王之好田猎":我们大王这样喜欢打猎,
# 田猎:在野外打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为什么却害得我们落到这般悲惨的境地?
#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父子不相见":父子不能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兄弟、妻儿都失散流离。
"’":’
"此无他":这没有别的原因,
"不与民同乐也":就是因为大王不跟百姓共享快乐啊。
"今王鼓乐于此":如果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老百姓听到大王这里传来的钟、鼓的声音、
"管籥之音":箫、笛的声音,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全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地互相议论着说:
"‘":‘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我们大王大概身体很健康吧,
"何以能鼓乐也":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
"今王田猎于此":又如果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
#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老百姓听到大王的车马声,
"见羽旄之美":看到华丽的仪仗旗帜,
# 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全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地互相议论着说:
"‘":‘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我们大王大概身体很健康吧,
"何以能田猎也":不然怎么能打猎呢?
"’":’
"此无他":这没有别的原因,
"与民同乐也":就是因为大王能与百姓共享快乐啊。
"今王与百姓同乐":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共享快乐,
"则王矣":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政治说理题材的文章。通过孟子与庄暴、齐王的对话,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只有君主与百姓共享欢乐,才能实现国家安定、统治稳固的观点。
2. 写作手法
对比:“独乐”与“与人乐”的行为对比孟子以“乐”为切入点,先以设问引导齐王思考:“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以生活化的类比,将音乐欣赏的体验迁移至治国领域,暗示君主应扩大共享范围。这种对比通过百姓的态度、君主与百姓的关系,直观展现了“独乐”的狭隘与“众乐”的正当性,为后文的议论铺垫了逻辑基础。议论:齐王因好乐“变乎色”,孟子却肯定其爱好:“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随即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化解齐王尴尬,激发其倾听兴趣。通过两问两答,让齐王自行得出“不若与众”的结论。避免说教,使齐王成为观点的“共谋者”,增强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孟子以雄辩著称,其文善设譬喻,以小见大,逻辑缜密而气势磅礴,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在《孟子·梁惠王下》“与民同乐”篇中,他通过庄暴与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再以层层递进的对话劝导齐王,将“好乐”之辩升华为“王道”政治主张。全文围绕“音乐”展开,揭示“与民同乐则得民心,独享其乐则失天下”的核心思想,彰显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具体表现如下:一、循循善诱,借题发挥孟子未直陈观点,而是借齐王“好乐”之事切入,以对话自然过渡至治国之道。初见庄暴时,他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埋下伏笔,点明音乐与政治的关联却暂不展开;待面见齐王,他重提此论,通过两问两答——“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引导齐王承认“与众同乐”的合理性,顺势将话题转向“与民同乐”的主旨。此般由浅入深、因势利导的策略,既化解齐王“变乎色”的窘迫,又为后续议论奠定基础。二、对比鲜明为凸显“是否与民同乐”的截然后果,孟子运用强烈对比与语言复沓:民怨沸腾图:百姓闻王乐则“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斥责“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万民归心图:百姓见王猎则“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欣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两幅画面以相同场景(鼓乐、田猎)和相似句式(“今王……于此,百姓闻……”)重复铺陈,唯情感色彩对立,深刻揭示民心向背仅系于君王能否与民共情。虽为议论文,孟子避用枯燥说教,代以具象场景与神态刻画:齐王被问好乐时“变乎色”的尴尬;百姓“疾首蹙頞”的愁苦与“欣欣然有喜色”的欢悦。这些细节使抽象政治理念跃然纸上,让“与民同乐”的必要性通过鲜活画面自然呈现,更具感染力。孟子敏锐捕捉齐王心理,化被动为主动:当齐王以“直好世俗之乐”搪塞时,孟子立即肯定“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消解其心虚,将讨论焦点从音乐形式转移至共享本质;随即抛出“独乐与众乐”之问,诱使齐王自行推导出“不若与众”的结论,再以“臣请为王言乐”转入正题,借“乐”阐发“忧乐系于天下”的治国之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 作品点评
全文围绕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展开论述,深刻阐明了欲得天下必先得民心之理,“与民同乐”正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孟子精准把握齐王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思想步入自己所设的轨道,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形成了独特风格。在论证过程中,孟子尤为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为齐王生动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景象,将深刻的道理鲜明具体地呈现出来。
上一篇:先秦·佚名《采绿》
下一篇:先秦·佚名《唐风·扬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