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之葛兮":旄丘上的葛藤啊,
# 葛:多年生藤本植物,蔓生,茎纤维韧长可织布。,旄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何诞之节兮":为何蔓延那么长。
# 节:指葛藤的枝节。,诞:通“延”,延长。
"叔兮伯兮":卫国诸臣叔伯啊,
# 叔:与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何多日也":为何许久不相帮?
# 多日:指拖延时日。
"何其处也":为何安处在家中?
#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何其:为什么那样。
"必有与也":必定等人一起行!
# 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何其久也":为何等待这么久?
"必有以也":其中必定有原因。
# 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狐裘蒙戎":身穿狐裘毛茸茸,
#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匪车不东":乘车出行不向东。
# 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匪:与“彼”义同,指那,那个。
"叔兮伯兮":卫国诸臣叔伯啊,
"靡所与同":你们不与我心同。
# 同:同心。,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靡:没有。
"琐兮尾兮":我们卑微又渺小,
# 尾:通“微”,低微,卑下。,琐:细小。
"流离之子":流离失所无依靠。
# 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
"叔兮伯兮":卫国诸臣叔伯啊,
"褎如充耳":充耳装作不知道。
# 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褎:聋;一说多笑的样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它是流亡卫国者求救援无果后的失望之作。全诗四章,借葛藤起兴,运用铺陈、对比手法,将自身困境与卫国冷漠对照,情感从疑惑转为斥责,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曲折动人。
2. 写作手法
对比:“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与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作的反差。反应了黎臣的痛悟,不禁深感心寒。
3. 分段赏析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诗人以旄丘上蔓延的葛藤起兴,葛藤枝节生长,暗示时间流逝。“何多日也”直白地表达出流亡者对卫国救援迟迟未到的疑惑与不解,他们满怀期待,却在漫长等待中陷入困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狐裘蒙戎”表明流亡者客居已久,处境艰难,服饰都已破败。而“匪车不东”则点出卫国始终未出兵救援。此时,流亡者已经有所觉悟,明白卫国无意救助,幻想逐渐破灭,言语间对卫国的冷漠与无视流露出暗暗的讽刺。“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4. 作品点评
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诗中既展现个体流离失所的悲苦,也讽刺卫国君臣的冷漠,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 阴阳隔塞,许嫁不答。《旄丘》《新台》,悔往叹息。
汉焦赣《焦氏易林》
# 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徵流商。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