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ró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xiǎo
róng
jiàn
shōu
liáng
zhōu
yóu
huán
xié
yīn
yǐn
wén
yīn
chàng
jià
zhù
yán
niàn
jūn
wēn
zài
bǎn
luàn
xīn
kǒng
liù
pèi
zài
shǒu
liú
shì
zhōng
guā
shì
cān
lóng
dùn
zhī
jué
yán
niàn
jūn
wēn
zài
fāng
wéi
rán
niàn
zhī
jiàn
kǒng
qún
qiú
máo
duì
méng
yǒu
yuàn
chàng
lòu
yīng
jiāo
chàng
èr
gōng
zhú
gǔn
téng
yán
niàn
jūn
zài
qǐn
zài
xīng
yàn
yàn
liáng
rén
zhì
zhì
yīn

译文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逐句剖析

"小戎俴收":战车轻小车厢浅,

# 俴收:浅的车厢。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

"五楘梁辀":五根皮条缠车辕。

# 梁辀:曲辕。辀,车轴。,五楘:皮革交错缠绕的车辕。五,同“午”,交错缠绕的意思。楘,既可加固车辕,也可增其美观。

"游环胁驱":游环胁驱马背拴,

# 胁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

"阴靷鋈续":拉扯皮带穿铜环。

# 鋈续:以白铜(锡)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一说镀锡。续,连续;一说绳结。,靷:引车前行的皮带或绳索。,阴:车轼前的横板。

"文茵畅毂":坐垫纹美车毂长,

# 畅毂: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文茵:有花纹的车垫,有的是虎皮,有的是席子。

"驾我骐馵":驾着花马鞭儿扬。

# 馵: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言念君子":思念夫君人品好,

# 君子:指从军的丈夫。,言:语助词。

"温其如玉":温和就像玉一样。

# 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

"在其板屋":住在木板搭的房,

# 在其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

"乱我心曲":让我心烦又忧伤。

# 心曲:心灵深处,心田。

"四牡孔阜":四匹雄马健又壮,

# 阜:肥大。,孔:甚。,牡:公马。

"六辔在手":驭手握着六条缰。

# 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骐骝是中":青马红马在中间,

# 骝: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

"騧骊是骖":黄马和黑马在两旁。

# 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骊:纯黑色的马。,騧:黄身黑嘴的马。

"龙盾之合":龙纹盾牌并一起,

# 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龙盾:画龙的盾牌。

"鋈以觼軜":铜环辔绳串成行。

# 軜: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觼:有舌的环。

"言念君子":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其在邑":他在家时多温暖。

# 邑:西戎的城邑。有土墙围绕的居民区为邑。

"方何为期":何时是他归来日?

# 期:指归期。,方:将。

"胡然我念之":让我对他长思念。

# 胡然:为什么这样地。

"俴驷孔群":四马轻身步协调,

# 孔群:群马很协调。,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

"厹矛鋈錞":三棱矛柄镶铜套。

# 錞:矛柄下端金属套。,厹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蒙伐有苑":巨大盾牌花纹美,

# 苑:文彩貌。,伐:通“瞂”,大盾牌。,蒙:画杂乱的羽纹。

"虎韔镂膺":虎皮弓套镂金雕。

# 镂膺:装饰有金属花纹的箭袋。,虎韔:虎皮弓囊。韔,弓箭套。

"交韔二弓":两弓交错插袋中,

# 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

"竹闭绲滕":弓檠夹弓绳缠绕。

# 绲滕:绳索。绲,绳;一说捆。縢,捆扎;一说绳子。,竹闭:保护弓箭不走形的竹制器具。

"言念君子":思念夫君人品好,

"载寝载兴":若醒若睡心焦躁。

# 兴:起。,载:语助词,又。

"厌厌良人":安静柔和好夫君,

# 良人:指女子的丈夫。,厌厌:安静柔和貌。

"秩秩德音":彬彬有礼声誉高。

# 德音:好声誉。一说善言,口才好。,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戎》是中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首描绘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诗歌。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轻巧而华贵的战车、肥硕而威风的战马以及整齐配套的兵器,彰显了女主人公丈夫的尊贵与威武,同时也表现了秦国崇武的风俗。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包含十句,前六句致力于状物,后四句则表达情感。虽然各章格式相同,但内涵却各有侧重,先描绘女子眼中所见之景,再述说女子内心所想之情,先实后虚,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东周初年,西戎的侵扰持续不断,秦襄公遂遵奉周天子的旨意,率领军队征讨西戎,成功夺取了数百里的土地。这一行动不仅解除了西戎对周朝的威胁,同时也大幅扩展了秦国的疆域与影响力。《秦风·小戎》一诗的内容,与上述历史事件紧密相联。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动机,历史上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涵盖了如下几种观点:一是颂扬秦襄公的伟绩(见于《毛诗序》);二是赞美元公秦庄的贡献(魏源在《诗古微》中提出);三是慰劳远征西戎的大夫(丰坊于《诗传》中指出);四是感伤王政的衰败(朱谋玮在《诗故》中表述);五是出征士兵的军歌(吴懋清在《毛诗复古录》中提及);六是表达爱国情怀(陈铁镔在《诗经解说》中认为);七是怀念远征战夫的情感(刘沅在《诗经恒解》中支持此观点)。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倾向于认同最后一说,即怀念征夫的情感贯穿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征夫的诗。在秦师出征之际,家家户户皆前往送行,征人之妻自然也身处其中,满怀着对丈夫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在那之后的岁月里,她无数次回忆起丈夫出征时的宏大壮观场面,那威武的军容、轩昂的气势,仿佛历历在目。而每当夜深人静,她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孤寂与艰辛,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她细细回味着丈夫留给她的每一个美好瞬间,那英俊潇洒的模样、温柔体贴的话语,都如同璀璨星辰,闪耀在她记忆的深处。她衷心期望丈夫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建立赫赫战功,赢得世人赞誉,以荣耀之名凯旋而归。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满溢着对丈夫的仰慕之情、思念之意,如潺潺流水,绵绵不绝,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爱。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在秦师出征的那一天,女子前往送行,她目睹了出征队伍的宏伟阵容,战车整齐列阵,士兵们精神饱满,马匹健壮,兵器锐利精良。她的丈夫手持马鞭,驾车待发,仿佛置身于一幅气势磅礴的古代战车兵阵图之中。队伍启程后,女子陷入了深深的联想,既有对征夫在外征战的种种设想,也有自己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以“温其如玉”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丈夫性情如美玉般温润;第二章“温其在邑”则道出这位征夫的温厚品格,以及他戍守边防的英勇身姿;第三章“厌厌良人”又刻画了他安静柔顺的一面。而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第一章“乱我心曲”中展露无遗,思念使他心烦意乱。第二章“方何为期”则是她对丈夫归期的迫切询问,渴望他能早日回家。第三章“载寝载兴”生动描绘了她辗转反侧、忽睡忽起的模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释怀。作者在安排这些内容时,既避免了重复,又保持了情感的一贯性。形式上虽相似,内涵却各有千秋。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使得整首诗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

4. 作品点评

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秦风”的独特风貌。在秦国,崇尚武风蔚然成风,男儿踊跃参军,为国家效力,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正如诗中自豪地描绘的秦军那般强大,装备精良,阵容雄壮,整个国家都热衷于军事,炫耀武力,这无疑是“秦风”的鲜明特点。诗中那位女子,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不镌刻着“秦风”的深刻印记。在她心中,丈夫是一位英武勇敢的男子汉,他驾驭战车,征讨西戎,为国争光,赢得了国人的赞誉,她也因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倍感骄傲。尽管她深深思念着远在军中的丈夫,但她从未拖累丈夫,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样的悲怨情绪,正如现代学者朱守亮所言,她“不肯作此败兴语”。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先实后虚的写作手法。女子亲眼目睹了秦师出征的壮观场面,战车整齐排列,士兵们精神抖擞,马匹肥壮,兵器闪耀着寒光。她的丈夫手持马鞭,驾着战车,准备随军出发,那场景犹如一幅生动的古代战车兵阵图。然而,队伍出发后,女子的思绪开始飘飞,她想象着丈夫在外征战的种种情景,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思念。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将女子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复杂与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虽是文字艰奥,亦由当时人人晓得车制,虽妇人女子触目冲口,毕能成章。车制不传,而此语始费解矣。

明钟惺《评点诗经》

# 《小戎》四(应作三)章,奇文古色,斑斓陆离,读至“在其板屋,乱我心曲”二语,逸情绝调,悠然无尽。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八

# “赋也。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与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二章)将以何时为归期乎?何为使我思念之极也。”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渭阳》

下一篇:先秦·佚名《旄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