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侵随":楚武王侵犯随国,
# 随:姬姓。今湖北随县。,楚:芈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
"使薳章求成焉":派薳章去要求议和。
# 薳章:楚大夫。
"军于瑕以待之":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
# 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
"随人使少师董成":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 董:主持。,少师:官名。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斗伯比对楚王说:“
# 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斗伯比:楚大夫。
"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
# 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
"我则使然":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
# 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
# 被:同“披”。,张:扩张。
"以武临之":以武力威胁邻国。
"彼则惧而协以谋我":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
"故难间也":很难离间它们。
"汉东之国":汉水以东,
"随为大":要算随国最大。
"随张":如果随国骄傲起来,
"必弃小国":必定抛弃那些小国。
"小国离":小国离散,
"楚之利也":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
"少师侈":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
# 侈:骄傲自大。
"请羸师以张之":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
# 羸师:故意使军队装作衰弱。羸:使…瘦弱。
"熊率且比曰":熊率且比说:“
# 熊率且比:楚大夫。
"季梁在":随国还有个季梁,
# 季梁:随国的贤臣。
"何益":这有什么作用?”
"斗伯比曰":斗伯比说:“
"以为后图":以后会有用处的呀。
"少师得其君":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王毁军而纳少师":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
"少师归":少师回去,
"请追楚师":果然请求追击楚军。
"随侯将许之":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季梁急忙阻止说:“
"天方授楚":上天正在帮楚国。
# 授:付予。楚强盛,古人认为天意如此。
"楚之羸":楚军的疲弱,
"其诱我也":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
"君何急焉":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
"小道大淫":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
# 淫:淫乱,暴虐。
"所谓道":什么是道,
"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上思利民":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
"忠也":就是忠;
"祝史正辞":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
# 正辞:如实说明,不欺假。,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
"信也":就是信。
"今民馁而君逞欲":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
# 馁:饥饿。
"祝史矫举以祭":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
# 矫:假。
"臣不知其可也":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
"公曰":随侯说:“
"吾牲牷肥腯":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
# 腯:肥壮。,牲牷:纯色而完整的牛、羊、猪。
"粢盛丰备":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
# 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
"何则不信":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对曰":季梁说:“
"夫民":人民,
"神之主也":才是鬼神的主人啊。
"是以圣王先成民":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
"而后致力于神":再致力于祭祀鬼神。
"故奉牲以告曰":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
"‘":‘
"博硕肥腯":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
# 硕:大,高大。
"’":’
"谓民力之普存也":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
"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
"谓其不疾瘯蠡也":没有生癣生病,
# 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
"谓其备腯咸有也":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
# 咸有:兼备而无所缺。
"奉盛以告曰":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
"‘":‘
"洁粢丰盛":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
"’":’
"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
# 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
"奉酒醴以告曰":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
# 醴:甜酒。
"‘":‘
"嘉栗旨酒":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
# 旨:美味。,栗:敬。,嘉:美好,善良。
"’":’
"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
"所谓馨香":所谓馨香,
"无谗慝也":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
# 慝:邪恶。,谗:诬陷人的坏话。
"故务其三时":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
"修其五教":讲习五教,
# 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亲其九族":亲和九族,
# 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
"以致其禋祀":虔敬地祭祀鬼神。
# 禋祀:一种祭天的仪式。禋:烧柴升烟以祭天。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
"故动则有成":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
"今民各有心":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
"而鬼神乏主":鬼神也就缺了主人,
"君虽独丰":光靠您的祭礼丰盛,
"其何福之有":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
"庶免于难":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惧而修政":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
"楚不敢伐":楚国不敢侵犯它。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分段赏析
首段简笔勾勒楚武王侵随的背景:楚军陈兵于瑕,遣使求和以诱敌;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左丘明以“军于瑕以待之”暗藏楚军蓄势待发的威慑,又以“少师董成”点出随方关键人物—“少师”的身份暗示其或为宠臣,“董成”的安排已伏随国轻忽之心。此段如戏剧幕启,仅寥寥数笔便交代冲突双方的姿态,为后文斗伯比的谋略与季梁的劝谏埋下叙事钩子,体现《左传》“微言大义”的史家笔法。第二段斗伯比的建言是楚方谋略的核心:他直指楚国在汉东难展拳脚的根源,在于“以武临之”激起诸侯抱团,故提出“羸师以张之”的诱敌之计—通过示弱让随国膨胀,进而瓦解其与小国的联盟。此计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辩证思维,而“少师侈”的精准判断,更见其对敌方人物性格的洞悉。熊率且比的质疑“季梁在,何益?”则侧面烘托季梁的贤能,斗伯比“以为后图”的回应,既承认季梁的阻碍,又暗示少师“得其君”的潜在危害,足见其谋虑深远,为后文随侯轻信少师、季梁力挽狂澜的情节埋下双重伏笔。第三段“王毁军而纳少师”一句,写楚王依计示弱,坐实斗伯比的策略。少师归后“请追楚师”的举动,与其“侈”的性格形成鲜明呼应—目睹楚军“羸师”便以为可乘,暴露其浅薄自大;随侯“将许之”的轻率,则折射出其不察敌情、易受蛊惑的庸主形象。此段以极简叙事推进冲突:楚方以退为进的算计已成,随方君臣的误判则将危机推向临界点,为季梁的出场制造强烈的戏剧张力。第四段是季梁劝谏的核心,其以“民神之主”为思想根基展开层层论辩:首先点明楚军示弱乃诱敌之计,警示随侯勿因小利而失大局;继而提出“小道大淫”的治国理念,将“道”界定为“忠于民而信于神”,强调“上思利民”为忠、“祝史正辞”为信,直指随侯“民馁而君逞欲”的现实弊端;面对随侯以“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为信的迷信认知,季梁以“民,神之主也”的论断颠覆传统神权观念,创造性地将祭祀祝辞(如“博硕肥腯”“洁粢丰盛”)阐释为“民力普存”“民和年丰”“上下有嘉德”的民生写照,论证祭品之丰需以“务其三时,修其五教”的民本实践为根基,而非徒具形式;最后以“民各有心,鬼神乏主”的严峻后果作结,敦促随侯“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整段论辩破立结合,既以神话传统为依托,又以现实民生为归依,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验证的治国逻辑。第五段“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的结局,以极简笔触收束全篇,既印证季梁“修政免难”的预言,亦凸显民本思想的实践力量。随侯的“惧”与“修政”,暗示其从迷信神权到重视民生的转变;楚国的“不敢伐”,则侧面烘托“得道多助”的治国哲理。左丘明借此案例,以历史事实为“民为神主”的思想背书,既完成对季梁智慧的褒扬,亦为后世治国者留下“重民轻神”的镜鉴,体现《左传》“以史载道”的编纂宗旨。
2. 作品点评
“忠于民而信于神”是本篇的核心主旨。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迷信之风盛行,国家普遍将祭神与军事视为头等大事。然而,《左传》中多次闪现民本思想的光芒,本篇中的季梁便明确提出“民,神之主也”,并以此为基础对祭礼作出了贴近现实的解释,最终促使随侯“惧而修政”,避免了落入楚国的圈套。本篇集中反映了春秋时期关于民神关系的进步主张:民为主体,神为附属。季梁认为,贤明的君主必须首先施行利民之政,而后才能致力于祭祀等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其论述逻辑清晰,先将“忠民”与“信神”并提,继而深入阐释应以民为主、神为附的理念。在论及神的部分时,始终以民为出发点,强调祭祀的本质是“民力普存”“民和年丰”“上下有嘉德”,而非单纯追求祭品的丰美。这种以民为本的务实视角极具说服力,最终使随侯深受触动而修明政治。季梁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当时的迷信桎梏,闪耀着先秦时期对“民本”理念的深刻认知,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进步标志。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产论政宽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