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产有疾":郑国的子产得了病。
# 有疾:得了病。
"谓子大叔曰":他对太叔说:“
"我死":我死后,
"子必为政":您一定会执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只有德行高的人能用宽和政策使百姓服从,
# 服:使…服从。
"其次莫如猛":其次就不如用严厉政策。
"夫火烈":烈火凶猛,
"民望而畏之":百姓看见就害怕,
# 畏:害怕。
"故鲜死焉":所以很少人死在火里。
# 鲜:少。
"水懦弱":水很柔弱,
"民狎而玩之":百姓轻慢地玩弄它,
"则多死焉":反而很多人淹死,
"故宽难":所以宽和政策难施行。”
"疾数月而卒":病了几月后去世。
"大叔为政":太叔执政后,
"不忍猛而宽":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政策。
"郑国多盗":郑国盗贼很多,
"取人于萑苻之泽":聚集在萑苻湖泽中劫掠。
# 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取:同“聚”。
"大叔悔之":太叔后悔了,
"曰":说:“
"吾早从夫子":我早听先生的话,
"不及此":不会到这地步。”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派兵攻打萑苻的盗贼,
"尽杀之":把他们全杀了,
"盗少止":盗贼才稍微平息。
# 止:接近,差不多。
"仲尼曰":孔子说:“
"善哉":好啊!
"政宽则民慢":政策宽百姓就怠慢,
"慢则纠之以猛":怠慢就用严厉纠正。
# 慢:对上司无理。
"猛则民残":严厉百姓就受伤害,
"残则施之以宽":受伤害再施以宽和。
"宽以济猛":用宽和补充严厉;
"猛以济宽":用严厉补充宽和,
"政是以和":政事因此调和。
"《诗》曰":《诗经》说:
"‘":‘
"民亦劳止":百姓已很劳累,
"汔可小康":盼望稍得安康;
# 汔:接近,差不多。
"惠此中国":赐恩中原百姓,
"以绥四方":安定四方诸侯。
"’":’
"施之以宽也":这是施行宽和。
"‘毋从诡随":‘不要放纵奸诈,
# 诡随:放肆谲诈。,从:通“纵”,纵容。
"以谨无良":要约束不良之徒;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掠夺,
"惨不畏明":他们竟不怕法度。
"’":’
"纠之以猛也":这是用严厉纠正。
"‘柔远能迩":‘安抚远方亲近近邻,
"以定我王":来稳定我君王。
"’":’
"平之以和也":这是用调和安定。
"又曰":又说:
"‘":‘
"‘不竞不絿":‘不急不缓,
# 絿:急,急躁。
"不刚不柔":不刚不柔,
"布政优优":施政从容,
"百禄是遒":福禄齐聚。
# 遒:迫近,聚集。
"’":’
"和之至也":这是调和的极致。”
"及子产卒":等到子产去世,
# 卒:逝世。,及:等到。
"仲尼闻之":孔子听说后,
# 闻:听说。,仲尼:指孔子。
"出涕曰":流泪说:“
# 涕:哭泣。
"古之遗爱也":他是古代传下的仁爱之人。”
# 遗爱: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左丘明创作的历史散文。文章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精妙的比喻,探讨了治国理政中“宽”与“猛”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略:子产主张“猛政”,强调严明法度;而大叔则施行“宽政”,结果导致社会动荡。最后孔子对此事的评价,既肯定了子产“宽猛相济”的政治智慧,又点明了“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的治国哲理。全文层次分明,说理透彻,通过人物对话生动展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大叔的优柔寡断和孔子的睿智明断。
2. 写作手法
比喻:“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水懦弱,民狎而玩之”,用“水火”比喻宽猛之政,运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刻的道理。
3. 分段赏析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开篇通过子产病榻嘱托展现其政治智慧。“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强调德政是最高境界,而“其次莫如猛”体现其务实态度,暗示治国需因时制宜。子产预判继任者将面临的执政困境,为后文埋下伏笔。“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以水火为喻阐明治国理念。火象征严刑峻法,民众因畏惧而守纪;水象征宽厚仁政,却易被轻慢而致祸乱。比喻生动揭示“宽政”潜在风险,体现子产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认知。“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子大叔的“不忍”凸显其仁厚性格,但“多盗”的后果验证子产预警。萑苻之泽的盗患成为宽政失度的具象化表现,形成对理想化仁政的批判性反思。“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悔之”体现执政者从理想回归现实的过程。“尽杀之”的极端手段与先前“不忍”形成强烈反差,揭示政治实践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现法家“矫枉过正”的治理逻辑。“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以辩证思维总结治国之道。“宽—慢—猛”与“猛—残—宽”的循环论证,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用“济”字强调政策互补性,提出动态平衡的执政理念。“《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引《诗经》阐释宽政本源。通过“劳止”“小康”等词展现民生维艰时需怀柔,反映儒家“养民”思想,为宽政提供依据。“‘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再引《诗经》论证猛政必要性。“遏寇虐”对应前文萑苻之盗,“惨不畏明”揭示法律威慑的重要性,体现刑赏二柄的治国手段。“‘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以“柔”“能”二字点明政策灵活性,强调调和远近关系的政治艺术。“定我王”将治国方略提升至政权稳固层面,展现政治哲学的终极关怀。“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末次引《诗》升华主题。“不刚不柔”的辩证表述与“优优”“百禄”的美好图景,完整构建出儒家理想的政治范式,呼应前文子产与大叔的实践教训。“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孔子“出涕”的细节强化情感张力。“遗爱”评价超越政见分歧,既肯定子产惠民之德,又暗含对其未能完全实现宽猛相济的惋惜,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子产论政宽猛》是《左传》中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政论短文。全文通过子产临终告诫、子太叔执政实践和孔子点评三个层次,系统阐述了“宽猛相济”的治国理念。这一观点既是子产二十余年执政经验的精华总结,也代表了先秦儒家对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展开论述:“火烈民畏”与“水懦民玩”的对比,形象说明了施政过严与过宽的利弊。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思想交锋,既刻画出子产的深谋远虑、子太叔的从善如流,又凸显了孔子“中庸”的智慧。
上一篇:先秦·佚名《有客》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季梁谏追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