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ng
fēng
·
·
qiáng
yǒu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qiáng
yǒu
sǎo
zhōng
gòu
zhī
yán
dào
suǒ
dào
yán
zhī
chǒu
qiáng
yǒu
​rǎng
zhōng
gòu
zhī
yán
xiáng
suǒ
xiáng
yán
zhī
cháng
qiáng
yǒu
shù
zhōng
gòu
zhī
yán
suǒ
yán
zhī

译文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逐句剖析

"墙有茨":墙上长满了蒺藜,

# 茨: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不可埽也":无论如何扫不掉。

# 埽:同“扫”。

"中冓之言":你们宫中私房话,

# 中冓: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不可道也":实在没法说出口。

# 道:说。

"所可道也":如果真要说出来,

# 所:若。

"言之丑也":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有茨":墙上长满了蒺藜,

"不可襄也":无论如何除不掉。

# 襄:同“攘”,除去,扫除。

"中冓之言":你们宫中私房话,

"不可详也":实在没法详细说。

# 详:详细地说。一说借作“扬”,传扬。

"所可详也":如果真要说详细,

"言之长也":那话说来可长啦。

# 长:丑事远扬之意。

"墙有茨":墙上长满了蒺藜,

"不可束也":没有办法打捆走。

#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中冓之言":你们宫中私房话,

"不可读也":实在不能对人说。

# 读:细说,传讲,宣扬。

"所可读也":如果真的传开来,

"言之辱也":简直就是羞辱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鄘风·墙有茨》是收录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讽刺诗,作者不详。全诗通过墙头蒺藜的隐喻,揭露了春秋时期卫国宫廷的丑闻。诗中批判贵族女性宣姜违背伦理纲常,与丈夫的庶出儿子私通乱伦,这些违背人伦的丑事难以启齿。全诗采用三章回环的格式,每章六句层层递进,通过反复吟唱加强批判力度——首章直言“不可道也”,次章强化“不可详也”,末章以“不可读也”收束,如同三面照妖镜,将礼崩乐坏时代的道德沦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结构上体现出一种递进关系,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经》中的《墙有茨》一诗,历来被解读为讽刺卫国宫廷丑闻的作品。据《毛诗序》记载,这首诗反映了卫国百姓对公子顽与君母宣姜私通之事的愤慨。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诗中描写的“闺中之事”确实不堪入目。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更直接点明,此诗旨在揭露卫国宫廷的淫乱之风。 这段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公子顽(又名昭伯)是卫宣公的儿子,而宣姜本是卫宣公强占的儿媳(原为太子伋的未婚妻)。后来在齐国的干预下,公子顽被迫与这位名义上的“母亲”结合。虽然此事有政治联姻的因素,但这种违背人伦的关系仍被视为极大的耻辱。正如朱熹所说“其污甚矣”,卫国百姓对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深恶痛绝,因而创作此诗表达谴责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这段史实在《左传·闵公二年》中确有记载。当时年幼的卫惠公即位,齐国为了巩固两国关系,才促成了这段不伦之恋。尽管事出有因,但这种乱伦行为始终为世人所不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体讽刺诗。诗歌以“墙上蒺藜难清除”起兴,描绘了宫廷内部不可告人的丑闻。全诗三章叠唱,通过“不可埽/襄/束”的比喻和“不可道/详/读”的反复强调,层层递进地揭露了统治者荒淫乱伦的秽行。

2. 写作手法

比兴:“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上的蒺藜难以清扫、难以拔除、难以捆束,看似在描述杂草丛生的景象,但实际上是用蒺藜的蔓延来比喻卫国的丑闻——卫公子顽与父亲的妻子私通,讽刺了贵族阶层的荒淫无耻。反复:“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和“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通过三次重复,层层递进地强调:宫廷丑闻就像疯长的蒺藜一样,不仅无法清除,甚至愈演愈烈。这种重复让批判的矛头更加尖锐,凸显了贵族道德的彻底败坏。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墙头丛生的蒺藜起兴,生动地影射了卫公子顽与继母宣姜的乱伦丑事。就像那些扎手的蒺藜刺痛墙面一样,这桩宫廷丑闻深深刺痛了卫国百姓的心,让整个国家蒙羞。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层层递进的谴责,将批判的力度不断加深。诗中反复出现的“不可埽”“不可除”“不可束”,表面是写蒺藜蔓延难以清除,实则暗喻这桩乱伦丑事已发展到肆无忌惮的地步。而可以详说,可以细说的递进,则暗示这件丑闻已经闹得人尽皆知。诗人巧妙地用说出来羞耻,说来话长,说来耻辱等表述,展现了民众对此事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难为情,到后来的愤慨,最终感到深深的耻辱。这种情感递进让人真切感受到,一个人的丑行竟能让整个国家蒙羞。全诗三章结构相似,开篇的蒺藜起兴暗含深意:就像紧贴宫墙的蒺藜无法清除,宫闱中的丑事也掩盖不住。诗人故意欲言又止,声称宫中秘闻不可说破,却又通过“丑”“长”“辱”等字眼隐约透露,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效果。其实这件丑闻早已街知巷闻,诗人故意点到为止,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比直白的揭露更具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篇采用民间口语,全诗仅69字就用了12个“也”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读起来节奏舒缓悠长,既带着戏谑调侃的意味,又不显得轻浮油滑,与诗歌讽刺宫廷丑事的主题十分契合。三章结构工整,每章韵脚都落在“也”字前的那个字上,而且四、五句的韵脚还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这种押韵方式在《诗经》中相当罕见,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又让讽刺的语调更加鲜明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正申明不可道之义,却用转语,意味便自深长。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唐风·采苓》

下一篇:先秦·佚名《桧风·羔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