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采苓":采摘苓草啊采摘苓草,
# 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一说为莲。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
"首阳之巅":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
#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人之为言":那些搬弄是非的话,
# 为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苟亦无信":千万不要轻易相信。
# 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
"舍旃舍旃":抛开那些谣言吧,
# 舍旃: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苟亦无然":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真的。
# 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
"人之为言":那些搬弄是非的人,
"胡得焉":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 胡:何,什么。
"采苦采苦":采摘苦菜啊采摘苦菜,
# 苦:苦菜,野生可食。
"首阳之下":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
"人之为言":那些流言蜚语,
"苟亦无与":千万不要去参与传播。
# 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舍旃舍旃":抛开那些谣言吧,
"苟亦无然":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真的。
"人之为言":那些搬弄是非的人,
"胡得焉":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采葑采葑":采摘葑草啊采摘葑草,
# 葑: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首阳之东":在首阳山东面到处找。
"人之为言":那些谣言蜚语,
"苟亦无从":千万不要去跟从相信。
# 从:听从。
"舍旃舍旃":抛开那些谣言吧,
"苟亦无然":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真的。
"人之为言":那些搬弄是非的人,
"胡得焉":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全诗以“采苓”“采苦”“采葑”等劳作场景为比兴,借首阳山的地理意象引出主题,通过反复告诫“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劝诫世人切勿听信谗言,并以反诘句“人之为言,胡得焉”揭露谗言的虚妄危害,直接讽刺晋献公听信谗言的昏庸行径,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辨是非的批判及对政治清明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结构基本相同,仅变换“苓”“苦”“葑”及“巅”“下”“东”等字,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无信”“无与”“无从”的告诫,形成回环复沓的韵律美。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三章分别以“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起兴。以“采苓”“采苦”“采葑”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劳作场景发端,借首阳山不同方位(巅、下、东)的地理意象,自然引出“勿信谗言”的主题。采草需辨真伪的生活逻辑,暗喻听言需明辨是非的哲理,使抽象劝诫与具体生活经验相勾连,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与说服力。同时,三章起兴句式重复,仅变换植物名称与方位词,通过重章叠句形成回环韵律,强化了对“无信”“无与”“无从”谗言的告诫。反复:通过三章结构相似的句式,形成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这种手法通过重复咏唱强化情感,层层递进地告诫世人对谗言应采取“无—无与—无从”的态度,从认知、行动到思想层面逐步深化劝诫力度,同时通过旋律的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传唱性,使“勿信谗言”的主题更具感染力和警示效果。
3. 分段赏析
全诗分三章,每章均以托物起兴的方式开篇。朱熹对“兴”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以及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皆采用这种“先言他物”的手法引出下文主旨。“苓”“苦”“葑”皆为《诗经》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与当时的生活密不可分。诗人选取这些常见植物作为起兴意象,借此表达“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诗中明确向世人提出了对待谣言的三种态度:“无信”提醒人们认清谣言的虚假本质;“无与”告诫不可参与传播;“无从”则劝诫不要受其蛊惑而采取行动。这三个层次递进说明:首先认识到谣言的虚假性,其次不参与传播,最后不为其所动。诗人在强化谣言不可信的同时,又以"舍旃舍旃"这一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阐述谣言全不可靠,应当果断舍弃,万不可信以为真。因为世道复杂,人心难测,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事屡见不鲜。诗人通过这三章的阐述,已充分表达出“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核心思想,无需赘言。若世人真能践行“无信”“无与”“无从”,则谣言自会失去市场,造谣者也必将无立足之地。正因如此,诗人在每章末尾都以“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作结,明确指出造谣者终将徒劳无获。
# 比也。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姑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得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或曰:兴也,下章仿此。
宋朱熹《诗集传》
# 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 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
清俞樾《群经评议》
上一篇:先秦·佚名《周颂·我将》
下一篇:先秦·佚名《鄘风·墙有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