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我享":我奉上祭品献神灵,
# 享:献祭品。,将:捧。,我:周武王自称。
"维羊维牛":祭品有牛还有羊,
"维天其右之":祈求上天佑周邦。
# 右:通“佑”,保佑。
"仪式刑文王之典":效法文王的典章制度,
# 典:典章制度。,刑:通“型”,效法。,仪式:法度。
"日靖四方":日日谋求安四方。
# 靖:平定,治理。
"伊嘏文王":伟大文王英名扬,
# 嘏:福。一说通“假”,伟大。,伊:语助词。
"既右飨之":配祀上帝祭品享。
# 飨:享用祭品。,右:助。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既:尽。
"我其夙夜":我们早晚勤努力,
# 夙夜:早晚,指勤政。
"畏天之威":遵循天道畏天威,
"于时保之":才能保佑我周邦。
# 时:是。,于:通“聿”“曰”,语助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祭祀的四言颂诗,描绘了周王祭祀上天并以文王配享的场景,通过自述表达出征前祈求上天与文王庇佑、继承文王遗志安定天下的心愿。
2. 分段赏析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开篇诗人表明自己要奉献祭品,以羊和牛作为牺牲来祭祀。在古代,牛羊是重要且贵重的祭品,向天帝献上这些,是为了祈求天帝的庇佑。周人出征前有祭祀天帝的传统,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期望得到上天的支持与护佑,为即将开展的行动获取力量与信心,这也体现了周人对天命的尊崇。“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此句提出要效法文王所制定的典章制度。文王在世时,不断征伐拓展,为周的兴盛奠定基础。武王继位后,心怀统一和安定四方的宏愿,深刻认识到文王所留下的典章制度蕴含着治理国家、成就大业的智慧。遵循这些典章,是为了延续文王的事业,让周的统治更加稳固,四方得以安宁,是对先辈经验和功绩的敬重与传承。“伊嘏文王,既右飨之”。诗人赞颂文王的伟大,“嘏”突出文王的功绩卓著。在祭祀中,周人认为文王的神灵会来享用祭品,接受后人的供奉。这既表达了对文王的缅怀与追思,也坚信文王的在天之灵会庇佑子孙,给予力量,助力武王实现伐纣大业,是周人对祖先信仰与依赖的体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最后诗人表明自己会日夜不敢懈怠,时刻敬畏上天的威严。“夙夜”强调时间上的持续与不间断,“畏天之威”体现对天命的尊崇与敬畏。武王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使命,只有敬畏上天和遵循文王遗志,才能得到庇佑,从而保有天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传达出一种谨慎、虔诚的态度。
3. 作品点评
《周颂·我将》以质朴语言展现祭祀场景,采用第一人称倾诉出兵目的与祈愿。作为祭祀乐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彰显周人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
# 赋也。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盖不敢必也。
宋朱熹《诗集传》
# 首三句祀天,中四句祀文王,末三句则祭者本旨。宾主次序井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诗经·大雅》《卷阿》
下一篇:先秦·佚名《唐风·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