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 少年:年轻。
"老去谁知感慨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效艾符趋习俗":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但祈蒲酒话升平":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 鬓丝:鬓发。
"榴锦年年照眼明":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 榴:石榴花。
"千载贤愚同瞬息":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
# 贤愚:圣贤,愚蠢。
"几人湮没几垂名":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 垂名:名垂青史。
中唐诗人
殷尧藩(780~855),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人。元和九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殷尧藩与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沈亚之等诗人交好。其诗以边塞、行旅、农家生活为佳,辞藻华美,典雅工丽。主要作品有《关中伤乱后》《登凤凰台二首》《偶题》《友人山中梅花》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抒怀诗。介绍了诗人在端午日的所思所感,描绘了年少与年老时对端午佳节的不同心境,体现了诗人年老后对习俗的淡然、对太平的祈愿,以及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和历史兴衰的感慨,营造出一种沉郁而深沉的氛围,表达了晚唐士人面对时代变迁与生命迟暮的复杂心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以“少年”与“老去”的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不同阶段里对节日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年少时,每逢佳节总是满怀热烈的情意;可到了老年,心中涌起的却只有深沉的感慨。这其中,既藏着对逝去青春的无限怀念,也透着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清醒认知。而这种个人情感的差异,不只是生命历程的自然写照,还隐约映出中唐文人普遍的时代忧虑,安史之乱的创伤尚未完全抚平,元和中兴带来的表面繁荣之下,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危机仍在潜伏。颔联“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通过具体的行为选择,清晰展现了诗人的精神立场。“不效艾符”的疏离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年老体衰,无力参与热闹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形式化民俗的不以为然。诗人不跟着众人挂艾草、贴符箓,而是选择饮下蒲酒,把美好的祈愿从对神灵的依赖转向了对现实政治的期盼。“话升平”看似只是闲适的闲谈,实则藏着诗人对中唐社会矛盾的敏锐感知:当普通百姓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时,诗人已然察觉到藩镇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借着节日饮酒的契机,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沉思考。颈联“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运用工整的对仗,将“鬓丝添白”的衰老之态与“榴锦照眼”的明丽之景并置,以自然景物的年年绚烂反衬人生的日渐衰颓,“日日”与“年年”的时间副词强化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在色彩与情感的反差中深寓对生命易老的无奈与感慨。尾联“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由个人感慨上升到对历史与人生的思索,“千载贤愚”在时光中不过一瞬,“湮没”与“垂名”的对比,既蕴含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惋,也透露出对建功留名的思考,以议论作结,深化了诗歌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性探讨,情感沉郁而富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