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
# 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崔武子:齐卿,即崔杼。
"遂取之":便娶了她。
# 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
"庄公通焉":庄公与她私通。
# 通:私通。,庄公:齐庄公。
"崔子弑之":崔武杀了他。
# 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曰":晏子左右的家臣说:“
#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死乎":(你打算)死吗?”
"曰":(晏子)说:“
"独吾君也乎哉":(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
"吾死也":我干嘛死啊?”
"曰":说:“
"行乎":走(离开齐国)吗?”
"曰":晏子说:“
"吾罪也乎哉":我有什么罪吗,
"吾亡也":我为什么要逃亡?”
"曰":说:“
"归乎":回家吗?”
"曰":(晏子)说:“
"君死":君主死了,
"安归":回哪呢?
"君民者":君主是民众的君主,
#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岂以陵民":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
"社稷是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
"臣君者":君主的臣子,
"岂为其口实":岂是为了俸禄?
# 实:指俸禄。
"社稷是养":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
"故君为社稷死":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
"则死之":就该随他死;
"为社稷亡":为国家社稷逃亡,
"则亡之":就该随他逃亡。
"若为己死":如果是为他自己死,
"而为己亡":为他自己逃亡,
"非其私昵":不是他的私密昵友,
# 昵:亲近。
"谁敢任之":谁去担这份责啊?
"且人有君而弑之":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
"吾焉得死之":我怎么能随他去死?
"而焉得亡之":随他去逃亡呢?
"将庸何归":我将回什么地方啊?”
# 庸何:即“何”,哪里。
"门启而入":(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
"枕尸股而哭":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
"兴":(哭完后)站起来,
# 兴:起立。
"三踊而出":一再顿足离去。
# 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人谓崔子":别人(还)说崔先生:“
"必杀之":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
"崔子曰":崔先生说:“
"民之望也":(他)是民众指望啊,
# 望:为人所敬仰。
"舍之得民":放了他得民心。”
# 舍:释放,宽大处理。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结合的叙事散文,核心围绕“崔武子弑齐庄公”这一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展开,深刻描绘了忠诚与背叛、权力与民心、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个人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抉择与坚持,表现出晏子对社稷的忠诚,及对君主失德、权臣弑君的复杂态度,也暗含对自身政治原则的坚守。
2. 分段赏析
开头至“崔子弑之”交代事件起因。“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开篇简明扼要地点明事件核心人物与冲突源头。这一情节既揭示了贵族阶层的伦理失序,也为后续弑君事件埋下伏笔。“遂取之”“弑之”等短句,以直白的叙事节奏突出事件的突发性与戏剧性,暗示权力与欲望的冲突已不可调和。“崔子弑之”四字直接点明弑君的结果,其中“弑”字隐含对以下犯上行为的批判,为后文晏子的立场提供了历史语境——国君之死并非为社稷,而是因私德败坏引发的悲剧。“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至“安归“写晏子论辩。通过随从的三问(“死乎?”“行乎?”“归乎?”),引出晏子对“臣子如何应对君难”的思考。前两问“死”与“逃”是当时士大夫面对君主危机的常规选择,而晏子的反问“独吾君也乎哉”“吾罪也乎哉”则直接否定了盲目殉君或逃亡的逻辑——他认为,君主若非为社稷而死,臣子无需以死相随;若自身无罪,更不必逃亡。“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明确区分了“君主”与“社稷”的概念:君主的职责是守护社稷(国家、百姓),而非凌驾于民众之上;臣子的使命是养护社稷,而非只为君主个人提供俸禄(“口实”)。这一论述打破了传统“愚忠”观念,将“忠”的对象从君主个人升华为国家大义,体现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萌芽。“故君为社稷死”至“将庸何归?”写晏子的伦理准则:“社稷”高于君主个人。“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是晏子提出臣子尽忠的前提,此处以“社稷”为标尺,将君主的行为动机作为臣子是否尽责的判断依据,体现了务实的政治理性。接着晏子点明庄公之死的本质:“人有君而弑之”——这是崔杼因私仇弑君,并非出于社稷大义。因此,他既无需为之死节(“焉得死之”),也无需逃亡(“焉得亡之”),而是应回归对社稷的责任(“将庸何归”)。这一论述暗含对崔杼弑君行为的隐性批判,同时也为自身后续行动埋下伏笔。“门启而入”至“舍之得民”写晏子的行动:超越简单是非的政治智慧。“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的举动,表面是遵循臣子吊唁君主的礼仪,实则暗含深意:以哭丧形式履行对君主基本的伦理义务,避免因彻底否定君权而破坏政治秩序;哭声中亦可能包含对庄公荒淫误国的哀婉,以及对社稷未来的忧虑。崔杼明知晏子不认同自己弑君,却因“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而放弃杀害,侧面烘托晏子的威望与政治智慧:晏子的论辩既坚守原则,又留有余地,避免与当权者正面冲突;其言行符合民众对“贤臣”的期待,成为平衡新旧势力、稳定政局的关键人物。
3. 作品点评
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但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晏子的答词以多个反诘问句贯穿,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呵成,尤为精彩动人。
上一篇:先秦·佚名《巧言》
下一篇:先秦·《诗经·大雅》《卷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