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o
yá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ōu
yōu
hào
tiān
yuē
zuì
luàn
hào
tiān
wēi
shèn
zuì
hào
tiān
shèn
luàn
zhī
chū
shēng
jiàn
shǐ
hán
luàn
zhī
yòu
shēng
jūn
xìn
chán
jūn
luàn
shù
chuán
jūn
zhǐ
luàn
shù
chuán
jūn
méng
luàn
shì
yòng
zhǎng
jūn
xìn
dào
luàn
shì
yòng
bào
dào
yán
kǒng
gān
luàn
shì
yòng
tán
fěi
zhǐ
gòng
wéi
wáng
zhī
qióng
qǐn
miào
jūn
zuò
zhī
zhì
zhì
yóu
shèng
rén
zhī
rén
yǒu
xīn
cǔn
duó
zhī
chán
quǎn
huò
zhī
rěn
rǎn
róu
jūn
shù
zhī
wǎng
lái
xíng
yán
xīn
yān
shù
zhī
shuò
yán
chū
kǒu
qiǎo
yán
huáng
yán
zhī
hòu
rén
zhī
méi
quán
yǒng
zhí
wèi
luàn
jiē
wēi
qiě
zhǒng
ěr
yǒng
wèi
yóu
jiāng
duō
ěr

译文

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

逐句剖析

"悠悠昊天":高高远远那苍天,

# 昊天:老天,苍天。

"曰父母且":如同人之父与母。

# 且:语尾助词。

"无罪无辜":没有罪也没有过,

"乱如此幠":竟遇大祸难免除。

# 幠:大。

"昊天已威":苍天已经大发威,

# 威:暴虐、威怒。

"予慎无罪":但我确实没错处。

# 慎:确实。

"昊天大幠":苍天不察太疏忽,

# 大幠:太糊涂。大,通泰;幠,怠慢,疏忽。幠:一作怃。

"予慎无辜":但我确实是无辜。

"乱之初生":祸乱当初刚生时,

"僭始既涵":谗言已经受宽容。

# 涵:容纳。,僭:通”谮”,谗言。

"乱之又生":祸乱再次发生时,

"君子信谗":君子居然也听从。

"君子如怒":君子闻谗如怒责,

# 怒:怒责谗人。

"乱庶遄沮":祸乱速止不严重。

# 遄沮:迅速终止。,庶:几乎。

"君子如祉":君子如能任贤明,

# 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乱庶遄已":祸乱难成早已终。

"君子屡盟":君子屡次立新盟,

# 盟:与谗人结盟。

"乱是用长":祸乱因此便增长。

"君子信盗":君子相信那盗贼,

# 盗:盗贼,借指谗人。

"乱是用暴":祸乱因此势暴狂。

# 暴:厉害,严重。

"盗言孔甘":盗贼谗人话甜蜜,

# 孔甘:很好听,很甜。

"乱是用餤":祸乱因此得滋养。

# 餤: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

"匪其止共":谗人哪能尽职守,

# 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

"维王之邛":只能为王酿灾殃。

# 邛:病。

"奕奕寝庙":巍然宫室与宗庙,

# 庙:宗庙。,寝:宫室。,奕奕:高大貌。

"君子作之":君子将它来建起。

"秩秩大猷":典章制度有条理,

# 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

"圣人莫之":圣人将它来订立。

# 莫:制定。

"他人有心":他人有心想谗毁,

# 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

"予忖度之":我能揣测能料及。

"跃跃毚兔":蹦跳窜行那狡兔,

# 毚:狡猾。,跃跃:跳跃的样子。

"遇犬获之":遇上猎狗被击毙。

"荏染柔木":娇柔袅娜好树木,

# 荏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

"君子树之":君子自己所栽培。

"往来行言":往来流传那谣言,

# 行言:流言,谣言。

"心焉数之":心中辨别识真伪。

# 心焉数之: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数:辨别。

"蛇蛇硕言":夸夸其谈说大话,

# 蛇蛇硕言:蛇蛇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通“詑詑”,欺诈,欺骗。一说轻率。硕言,大话。

"出自口矣":口中吐出力不费。

"巧言如簧":巧言动听如鼓簧,

# 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颜之厚矣":厚颜无耻行为卑。

"彼何人斯":究竟那是何等人?

"居河之麋":居住河岸水草边。

# 麋:通“湄”,水边。

"无拳无勇":没有武力与勇气,

# 拳:勇。

"职为乱阶":只为祸乱造机缘。

# 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职:主要。

"既微且尰":腿上生疮脚浮肿,

# 尰:借为“瘇”,脚肿。,微:通“癓”,小腿生疮。

"尔勇伊何":你的勇气哪里见?

"为犹将多":诡计总有那么多,

# 犹:通“猷”,指诡计。

"尔居徒几何":你的同伙剩几员?

# 几何:多少。,徒:党徒。,居:语助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雅·巧言》是我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作为一首政治讽喻诗,其核心直指周王因沉溺谗言而误国的昏聩之举,既深刻揭露谗言如何引发祸乱,亦痛斥进谗者结党营私、厚颜无耻的卑劣行径。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以直抒胸臆的酣畅笔法,裹挟着锋利的批判锋芒与激愤的情感张力,如投枪匕首般直指政局积弊,成为《诗经》“风雅之怨”的典型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遭谗言所伤、抑郁不得志的官吏所作,旨在讽刺统治者因轻信谗言致国家混乱。《毛诗序》载:“《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雅·巧言》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描写了周王因沉溺谗言而误国的昏聩之举,既深刻揭露谗言如何引发祸乱,亦痛斥进谗者结党营私、厚颜无耻的卑劣行径。

2. 写作手法

反复:重章叠句,开篇“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重复“昊天”“予慎”,强调诗人对上天不公的质问与自身清白的辩白,强化了悲愤不平的情绪。类似的重复在诗中多次出现,如“乱之初生”“乱之又生”,层层递进地揭示祸乱的根源与发展,让逻辑更清晰,情感更连贯。比喻:“巧言如簧”,将小人虚伪动听的言辞比作乐器中发声的簧片,形象地写出谗言的悦耳惑人,讽刺其善于伪装、颠倒黑白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小雅·巧言》以深沉的忧思与激烈的情感,构建起对谗言乱政的立体批判。全诗以“忧谗畏讥”为核心脉络,既展现个人蒙冤的痛彻心扉,亦揭露谗言祸国的深层肌理,属于《诗经》政治讽喻诗的作品。首章以“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的仰天悲呼破题,如黄钟大吕震响天地——诗人将苍天比作父母,却在“无罪无辜,乱如此幠”的质问中,撕开蒙受不白之冤的剧痛。“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的反复申辩,似祥林嫂式的绝望控诉,剥离了理性辩解的外壳,只剩下被命运碾压的灵魂在尘埃里呐喊。这种“以天为证却求告无门”的困境,道尽了专制语境下正直者的普遍悲剧。二、三两章如手术刀般切入政治肌理,诗人的视角从个人冤屈升华为对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盗言孔甘,乱是用餤”的警语,将谗言比作裹着蜜糖的毒药,一针见血地道破其致命诱惑:统治者沉溺于谗言的虚幻尊崇,恰似饮鸩止渴,终将因“信谗”的致命弱点引发“乱阶”。诗人没有停留于痛骂小人,而是直指“君子信谗”的制度性病灶——当权力缺乏监督与理性思辨,便天然成为谗言滋生的温床。这种“刺君胜于刺小人”的批判深度,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谴责,触及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四、五两章堪称文学史上最早的“谗臣现形记”。诗人以漫画式的笔触,勾勒出进谗者的两幅脸谱:面对君主时“蛇蛇硕言,出自口矣”的傲慢伪善,与“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的谄媚丑态。“巧言如簧”的比喻尤为精妙,将语言的工具性异化为杀人的凶器,而“颜之厚矣”的冷嘲,则撕下了谗者的道德假面。这种“以形写神”的笔法,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想见其摇头晃脑、吐信如蛇的可憎模样。末章的情感爆发如火山喷薄,诗人直指谗者“居河之麋”的阴鸷栖所,将其比作“含沙射影”的鬼蜮,更以“既微且尰”的毒咒诅咒其溃烂的下场。但诗人的清醒在于,他看透了谗者“跃跃毚兔”的蹦跶本质——即便一时得逞,终将如野兔遇犬般难逃覆灭。这种“善恶有报”的朴素信念,既是情感的宣泄,亦暗含对历史规律的冷峻认知。全诗以个人遭际为切口,却超越了私怨范畴,在“谗言—君主—国家”的三角关系中,构建起对专制政治的整体性批判。诗人的激愤如江河奔涌,却始终不失理性的锋芒:从呼天抢地的控诉,到制度病因的解剖,再到谗者丑态的定格,最终归于历史规律的沉思。这种“情与理的交织”,使诗作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更蕴含穿越时空的思想锋芒,成为后世士人“哀民生之多艰,斥奸佞之误国”的精神原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以个人遭受谗言为切入点,却并未局限于狭小的个人恩怨纠葛。诗人将笔触升华到谗言误国、谗言惑乱政治的高度展开批判,使得诗作不仅饱含充沛的情感,更具备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此诗能够引发后人强烈共鸣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孟子见梁襄王》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晏子不死君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