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jiàn
liáng
xiāng
wáng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弟子浏览量:2
mèng
jiàn
liáng
xiāng
wáng
chū
rén
yuē
:“
:“
àng
zhī
rén
jūn
jiù
zhī
ér
jiàn
suǒ
wèi
yān
rán
wèn
yuē
tiān
xià
dìng
duì
yuē
dìng
shú
néng
zhī
duì
yuē
shì
shā
rén
zhě
néng
zhī
shú
néng
zhī
duì
yuē
tiān
xià
wáng
zhī
miáo
yuè
zhī
jiān
hàn
miáo
gǎo
tiān
yóu
rán
zuò
yún
pèi
rán
xià
miáo
rán
xīng
zhī
shì
shú
néng
zhī
jīn
tiān
xià
zhī
rén
wèi
yǒu
shì
shā
rén
zhě
yǒu
shì
shā
rén
zhě
tiān
xià
zhī
mín
jiē
yǐn
lǐng
ér
wàng
zhī
chéng
shì
mín
guī
zhī
yóu
shuǐ
zhī
jiù
xià
pèi
rán
shuí
néng
zhī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逐句剖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进见梁襄王。

"出":出来后,

"语人曰":对人说:“

# 语:告诉。

"望之不似人君":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卒然问曰":突然问道:

#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

"天下恶乎定":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 恶乎:怎样,如何。

"’":’

"吾对曰":我回答说:

"‘":‘

"定于一":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

"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

"’":’

"对曰":我对他说:

"‘":‘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孰能与之":‘谁会归附他呢?

#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

"对曰":我又回答:

"‘":‘

"天下莫不与也":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王知夫苗乎":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

"七八月之间旱":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

"则苗槁矣":禾苗就要枯槁了。

"天油然作云":一旦天上乌云密布,

#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沛然下雨":下起大雨,

# 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则苗浡然兴之矣":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 浡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其如是":像这样的话,

"孰能御之":谁能阻止它呢?

# 孰:谁。

"今夫天下之人牧":而现在天下国君,

#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有不嗜杀人者":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 领:即脖子。

"诚如是也":如果像这样,

"民归之":老百姓就归附他,

"由水之就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 由:通“犹”。

"沛然谁能御之":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

"’":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是先秦时期孟子创作的文章。孟子拜见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与梁襄王的对答,其间尽显其“仁政”“王道”的一贯主张。对话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两个比喻既紧扣自然常理,又深合政治哲学——雨水润泽万物,恰似仁政滋养百姓;流水顺势而下,犹如民心所向披靡。二者相互呼应又各有侧重,既借日常所见消解说理的生硬,又以精妙类比让抽象治国理念具象可感。全文不仅清晰传递了孟子的政治理想,更通过其层层递进、因势利导的话语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见梁襄王》便收录其中。全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分上下两篇。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在《论语》之后成为儒家极为重要的典籍。《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古代散文。这段文字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之子梁襄王的会面。对话中,孟子尽显仁政思想与对君主品德的评判,展现儒家“王道”核心,即行德政、收民心,而非恃武力,其论如自然常理般阐明仁政之必然。

2. 写作手法

对比:“则苗槁矣”中的“槁”与“则苗浡然兴之矣”中“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一面是民心背离、天下纷乱,一面是百姓翘首以盼、四海归心,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比喻:“七八月旱苗盼雨”喻百姓渴望仁政,以“水之就下”比民心归附之势,借自然现象揭示仁政如及时雨般滋养百姓、顺应民心,让深奥的治国之道变得通俗易懂。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短短两句,刻画出梁襄王缺乏君主威仪、难以服众的形象,暗示其难以施行王道。梁襄王突然发问“天下恶乎定”(天下如何安定),虽触及治国根本,却暴露出其急功近利、缺乏深谋远虑的特点,为孟子的论辩埋下伏笔。孟子对梁襄王的失望隐然可见,“不似人君”的评价奠定了全文对其统治能力的质疑。第二段“吾对曰至孰能御之?”以“定于一”(天下统一)破题,直指战国乱局的根本解决之道。从“谁能统一”(孰能一之)到“不嗜杀人者”,将统一的关键归于君主的德行(仁政),而非武力。以“禾苗遇雨”比喻仁政对百姓的滋养:久旱之苗亟需甘霖,百姓苦于暴政则亟需仁君。“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生动场景,既贴合自然常理,又暗喻仁政应如及时雨般迅猛而持续。孟子以热切的比喻传递对仁政的期待,对比梁襄王的平庸,更显其对理想政治的迫切呼吁。第三段“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直指当时诸侯“嗜杀人”(滥用武力、暴政虐民)的乱象,揭露战国政治的残酷本质。以“水之就下”为喻,强调民心归附仁政如自然规律般不可阻挡,将“仁政”与“王道”的逻辑推向必然——行仁政者必能统一天下,顺乎天而应乎人。从“禾苗”到“流水”,均以日常生活可见之景说理,化抽象为具体,极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朝三暮四》

下一篇:先秦·佚名《巧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