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狙公者":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
# 狙公:养猴子的老头。
"爱狙":他很喜欢猴子,
# 狙:猴子。
"养之成群":养的猴子成群,
"能解狙之意":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
# 意:心意。,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亦得公之心":猴子们也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得:懂得。
"损其家口":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
# 口:口粮。,损:减。
"充狙之欲":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 欲:欲望,要求。,充:满足。
"俄而匮焉":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
# 匮:缺乏。,俄而:一会儿,不久。
"将限其食":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
# 限:限制。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 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恐:恐怕。
"先诳之曰":就先欺骗猴子说:“
#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诳:欺骗。
"与若芧":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
# 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与:给。
"朝三而暮四":早上三颗,晚上四颗,
# 朝:早上。
"足乎":这样够吗?”
# 足:够,足够。
"众狙皆起怒":众多猴子一听都很生气,
#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皆:都。,众:所有的。
"俄而曰":一会儿又说:“
"与若芧":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
"朝四而暮三":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足乎":这样足够吗?”
"众狙皆伏而喜":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叙述一个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即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处理问题时,应更加注重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
2. 分段赏析
这则寓言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人物出场,关系设定。“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这句话介绍了人物“狙公”及其与猴群之间的关系。狙公以饲养猴群为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感受到狙公的关爱,显出人猴之间的默契。这种描述不仅交代了基本背景,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层:矛盾发生,情势变化。“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此处描写狙公因长期优待猴子而导致家中资源耗竭,不得不削减给猴子的食物。为了不激怒猴群,他产生了“限其食”的打算,但又担心因此失去猴子的顺从。这里展现了狙公的矛盾心理:既要维持猴子的忠顺,又不得不做出实质上的让步。这一段为下文的“语言游戏”埋下伏笔。第三层:应对策略,寓意显现。“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狙公采用了语言策略:先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不满;再换说法,改为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数量不变,猴子却满意。狙公表面上让步,实则不变本意,仅通过数字顺序的调换就成功安抚了猴群。这显示了狙公的圆滑世故,也揭示出猴群思维的浅显易骗,实际在讽刺人类社会中对表象的轻信和非理性的判断。
上一篇:先秦·佚名《蓼萧》
下一篇:先秦·孟子及弟子《孟子见梁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