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zuò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tiān
zuò
gāo
shān
tài
wáng
huāng
zhī
zuò
wén
wáng
kāng
zhī
yǒu
zhī
háng
sūn
bǎo
zhī

译文

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逐句剖析

"天作高山":上天造就岐山高,

# 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作:生,造就。

"大王荒之":大王开始来开荒。

# 荒:开荒垦田。,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彼作矣":百姓在此盖新房,

# 作:治理;一说创始。

"文王康之":文王让民享安康。

# 康:安康,安定;一说庚,继续的意思。

"彼徂矣":民众奔往岐山旁,

# 徂:往,指百姓来归附。

"岐有夷之行":岐山大道坦荡荡。

# 行:道路。,夷:平坦易通。

"子孙保之":子孙永保这地方。

# 保:守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颂·天作》是收录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这是周武王于岐山祭祀自古公亶父至周文王等历代先祖的乐歌。全诗仅一章七句,首句先言上天赐下岐山这一宝地,继而叙述古公亶父在此开创周之基业,随后描绘周文王对岐山的经营与发展,展现了周人在岐山逐步积蓄力量、走向强盛的历程。诗篇不仅揭示了历史演进的规律,还生动刻画了古公亶父与周文王的形象。此诗将对圣地的歌颂与对圣人的赞美巧妙融合,行文气势磅礴,如江河奔涌,既彰显出庄重肃穆之感,又极具恢弘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颂·天作》是《周颂》中鲜少提及具体地点的诗篇之一(另一篇为《周颂·潜》),是一首杂言古诗。其中明确写到岐山。关于此诗的祭祀对象,历来观点不一。《毛诗序》认为该诗是用于“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出是“祭大王之诗”,二者均认定祭祀对象为人。而姚际恒《诗经通论》援引季明德语,提出此诗是“岐山之祭”,即主张《周颂·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颂诗。描绘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及周文王的卓越功绩,表达了对先祖功业的歌颂与赞美。

2. 分段赏析

“天作高山”一句点明岐山乃上天所造,突出了岐山作为圣地的神圣性与独特性,周人向来重视天赐祥瑞,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与垂青,如《大雅・大明》中“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同样强调了“天作”的重要意义,此句为后文周人在岐山的经营奠定神圣基础。“大王荒之”中的“荒”意为开垦、开辟,表明太王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岐山后,对这片土地进行辛勤开拓。太王的这一举措,是周人在岐山立足发展的关键,为周族的壮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彼作矣”一句存在不同解读。若将“彼”解为百姓,那么此句意为百姓们在此建造房屋,开始安居乐业;若解为先祖太王,则表示太王开创伟业。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周人在岐山积极建设、发展的情景。“文王康之”,“康”字也有多种解读。一解为安定、安康,即文王使周在岐山的基业进一步稳定、繁荣;一解为“赓”,表示文王继承先王事业并使之继续发展。文王时期,周族不断积蓄力量,为日后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招揽姜尚等贤臣,拓展势力范围。“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徂”有前往之意,此句描绘人们沿着先王开辟的道路前行,“岐有夷之行”强调岐山有平坦的道路,象征着先王开创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周人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子孙保之”,直白地表达出期望周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保有岐山这块圣地,守护先王们创下的基业,将周王朝的统治长久延续下去,体现了周人对后世的殷切期盼与对祖宗基业的珍视。

3. 作品点评

《天作》将圣地与圣人的歌颂相融合,生动展现周人积蓄力量的历程,揭示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毫无单调乏味之感,行文似大河奔涌,气势磅礴,尽显庄严雄浑之态。仅七句之篇幅,便达成卓越的艺术效果,足见诗人深厚的创作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大王既作,而文王安之。于是彼险僻之岐山,人归者众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孙当世世保守而不失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极有浑灏草昧之气。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石碏谏宠州吁》

下一篇:先秦·佚名《丘中有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