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高山":上天造就岐山高,
# 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作:生,造就。
"大王荒之":大王开始来开荒。
# 荒:开荒垦田。,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彼作矣":百姓在此盖新房,
# 作:治理;一说创始。
"文王康之":文王让民享安康。
# 康:安康,安定;一说庚,继续的意思。
"彼徂矣":民众奔往岐山旁,
# 徂:往,指百姓来归附。
"岐有夷之行":岐山大道坦荡荡。
# 行:道路。,夷:平坦易通。
"子孙保之":子孙永保这地方。
# 保:守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颂诗。描绘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及周文王的卓越功绩,表达了对先祖功业的歌颂与赞美。
2. 分段赏析
“天作高山”一句点明岐山乃上天所造,突出了岐山作为圣地的神圣性与独特性,周人向来重视天赐祥瑞,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与垂青,如《大雅・大明》中“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同样强调了“天作”的重要意义,此句为后文周人在岐山的经营奠定神圣基础。“大王荒之”中的“荒”意为开垦、开辟,表明太王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岐山后,对这片土地进行辛勤开拓。太王的这一举措,是周人在岐山立足发展的关键,为周族的壮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彼作矣”一句存在不同解读。若将“彼”解为百姓,那么此句意为百姓们在此建造房屋,开始安居乐业;若解为先祖太王,则表示太王开创伟业。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周人在岐山积极建设、发展的情景。“文王康之”,“康”字也有多种解读。一解为安定、安康,即文王使周在岐山的基业进一步稳定、繁荣;一解为“赓”,表示文王继承先王事业并使之继续发展。文王时期,周族不断积蓄力量,为日后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招揽姜尚等贤臣,拓展势力范围。“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徂”有前往之意,此句描绘人们沿着先王开辟的道路前行,“岐有夷之行”强调岐山有平坦的道路,象征着先王开创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周人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子孙保之”,直白地表达出期望周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保有岐山这块圣地,守护先王们创下的基业,将周王朝的统治长久延续下去,体现了周人对后世的殷切期盼与对祖宗基业的珍视。
3. 作品点评
《天作》将圣地与圣人的歌颂相融合,生动展现周人积蓄力量的历程,揭示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毫无单调乏味之感,行文似大河奔涌,气势磅礴,尽显庄严雄浑之态。仅七句之篇幅,便达成卓越的艺术效果,足见诗人深厚的创作功力。
# 赋也。大王既作,而文王安之。于是彼险僻之岐山,人归者众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孙当世世保守而不失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极有浑灏草昧之气。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石碏谏宠州吁》
下一篇:先秦·佚名《丘中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