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
# 东宫:太子的居所。,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曰庄姜":叫庄姜。
# 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
"美而无子":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
"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
# 《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又娶于陈":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
# 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曰厉妫":叫厉妫。
# 厉妫:“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
"生孝伯":生了儿子孝伯,
"蚤死":早死。
# 蚤:通”早“。
"其娣戴妫生桓公":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
# 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娣: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庄姜以为己子":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公子州吁,
"嬖人之子也":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
# 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
"有宠而好兵":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
"公弗禁":但庄公不禁止,
"庄姜恶之":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谏曰":石碏规劝庄公道:“
# 石碏:卫国大夫。
"臣闻爱子":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
"教之以义方":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
# 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弗纳于邪":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骄奢淫佚":骄傲、奢侈、淫荡、逸乐,
# 佚:这里指逸乐。
"所自邪也":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
"四者之来":这四个方面的产生,
"宠禄过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将立州吁":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
"乃定之矣":就应该定下来;
"若犹未也":要是还没有,
"阶之为祸":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
# 阶: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
"夫宠而不骄":受宠爱而不骄傲,
"骄而能降":骄傲了而能受压制,
"降而不憾":受了压制而不怨恨,
"憾而能眕者":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
# 眕: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鲜矣":是很少有的呀。
# 鲜:少见。
"且夫贱妨贵":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
"少陵长":年少的欺负年长的,
# 陵:欺侮。
"远间亲":疏远的离间亲近的,
"新间旧":新的挑拨旧的,
"小加大":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
"淫破义":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
"所谓六逆也":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
"君义":君主行事公正适宜,
"臣行":臣子服从命令,
"父慈":父亲慈爱儿子,
"子孝":儿子孝顺父亲,
"兄爱":哥哥爱护弟弟,
"弟敬":弟弟敬重哥哥,
"所谓六顺也":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
"去顺效逆":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
# 去:抛弃。
"所以速祸也":就会招致祸害。
# 速:招致。
"君人者":做君主的,
"将祸是务去":应尽力除掉祸害,
# 是:通“事”。助词,无意义。宾语前置,“是”为标志,即“将务去祸”。,祸:祸害。,将:应当。
"而速之":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
"无乃不可乎":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 无乃:恐怕。
"弗听":庄公不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
"禁之":石碏禁止他,
"不可":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
"桓公立":到了桓公即位,
# 立:继承。
"乃老":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 老:告老致仕。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性散文。文章围绕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勿宠溺公子州吁展开,通过三层逻辑递进的谏言,分析“宠”致亡的必然性,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家庭教育与国家安危关系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石碏谏言开篇即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直接点明核心观点,未援引历史典故或迂回铺垫,针对卫庄公宠溺州吁的现状直击要害,如材料所述“一上来就切入谏旨”,以简练语言迅速建立论证基点,凸显谏言的针对性与紧迫性。顶真:石碏论及受宠者心态时,用“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形成顶真句式,前句尾词与后句首词蝉联相接,层层推进地揭示“宠溺—骄横—落差—怨恨”的心理演变链条,如材料分析“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通过句式的紧凑衔接强化逻辑递推效果,使论述更具说服力与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此句先交代卫庄公的婚姻及子嗣情况,点明庄姜因美而无子引发卫人作《硕人》歌咏,又述陈女厉妫及其妹戴妫生子之事,为后文州吁受宠、石碏进谏埋下伏笔。通过简明的人物关系铺陈,凸显嫡庶之分的背景,体现《左传》叙事注重因果脉络的特点。“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短短数语点出州吁的身份与矛盾:作为宠妾之子却“有宠而好兵”,庄公放任其嗜武而不加约束,庄姜则厌恶其存在。这一对比既揭示州吁恃宠而骄的潜在危机,也为石碏进谏的必要性提供事实依据,暗合材料中“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是作乱前兆”的分析。“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石碏开篇直切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的核心观点,直指“骄奢淫逸”源于过度宠溺。此句开门见山,摒弃历史典故堆砌,以务实态度切入议题,符合材料中“未举述历史经验,一上来就切入谏旨”的评价,凸显其谏言的针对性与紧迫性。“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石碏针对州吁受宠现状提出警示:若确立其储位需早做决断,否则将成祸患。连用四个顶针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层层递进地揭示“受宠者难以自抑”的人性规律,强调庄公若不节制宠爱,必致州吁因地位落差生怨,暗合材料中“断定州吁不会屈居人下”的分析。“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石碏以“六逆”“六顺”的伦理规范对比,将州吁事件上升到礼治层面:庶子(贱)受宠威胁嫡子(贵)为“逆”,遵循君臣父子之序为“顺”。通过正反对照,强化“去顺效逆必速祸”的论断,体现其谏言以传统礼法为根基的权威性,呼应材料中“以伦理规范总括问题”的论述。“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石碏以反问收束谏言,直斥庄公纵容州吁实为“速祸”之举,敦促其作为君主应主动消除祸患根源。此句语气刚中带柔,既坚守臣下进谏之礼,又以危言警示庄公,展现其作为政治家的清醒与担当,符合材料中“防患未然”的分析。“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结尾简叙庄公拒谏的后果: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结交,石碏禁止未果;桓公即位后,石碏因无力改变政局而告老。此句以庄公的昏聩与石碏的无奈形成对比,既印证“宠必致祸”的预言,也暗示后续州吁之乱的必然性,体现《左传》“以结果验证谏言正确性”的叙事逻辑,同时强化石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贤臣形象。
4. 作品点评
劝谏君主,需紧扣主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尤其要将道理阐述透彻、到位。若做到这些,被劝谏者仍不为所动,便足以说明其固执己见、难以劝诫。《石碏谏宠州吁》一文便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石碏提出的“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之道,长久以来被公认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实践意义。
# 篇中步步着紧,却步步空灵。
清姜炳璋《读左补义》卷一
上一篇:先秦·《诗经·大雅》《烝民》
下一篇:先秦·佚名《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