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fēi
fēi
méi
yuǎn
gòu
zhī
biān
dòu
yǒu
jiàn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逐句剖析

"伐柯如何":怎么砍伐斧子柄?

#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匪斧不克":没有斧子砍不成。

# 克:能。,匪:同“非”。

"取妻如何":怎么迎娶那妻子?

# 取:通“娶”。

"匪媒不得":没有媒人娶不成。

"伐柯伐柯":砍斧柄啊砍斧柄,

"其则不远":这个规则在近前。

# 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我觏之子":要想见那姑娘面,

# 觏:通“遘”,遇见。

"笾豆有践":摆好食具设酒宴。

# 笾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践,整齐排列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伐柯》出自《诗经・豳风》,创作于春秋时期,是一首四言诗。该诗主题一方面赞美周公,另一方面讽刺朝廷不明事理。首章以砍伐斧柄需斧头作比,说明娶妻要有媒人;次章写砍斧柄规则近在眼前,男子见到女子,她擅长料理祭祀事宜。运用比兴,以伐柯比娶妻;语言质朴,采用四言句式,节奏明快。分段赏析:首章点明娶妻需媒的道理;次章赞美女子并深化主题,揭示封建伦理对婚姻的渗透。《伐柯》反映先秦婚姻文化及社会观念,语言简洁生动,比兴手法使抽象道理形象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伐柯》创作于先秦时期,当时周公制礼,规范人们行为,婚姻纳入礼的范畴,媒妁在婚姻中起关键作用,需经媒妁沟通获父母同意才能订婚约。此诗或是男子新婚时所唱,赞美婚姻之美,也可能含周大夫对朝廷不知礼的讽刺,反映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及文化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婚姻题材诗。它描绘了古代婚姻中媒妁的重要性,体现了当时婚姻需遵循一定规则和礼仪的社会现象。借伐柯需斧的景象,写出了娶妻要有媒人的道理。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章便直截了当地向读者表明:媒妁在男女结合中起着关键作用。就如同砍伐斧柄离不开斧头一样,男女双方的结合,若无媒人从中牵线料理,婚姻便难以成功。作者的表述果断坚决,毫无含糊,以伐柯比娶妻,兴中有比,将婚姻需媒妁之言的道理,阐述得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进入第二章,诗中对新婚妻子进行赞美。但与众不同的是,并未提及她的年轻貌美,也未夸赞其和顺温柔,而是独独强调“笾豆有践”,即赞赏她在料理祭祀宴飨事务上的娴熟与能干。这一独特的赞美角度,颇值得探究。“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清晰展现出男子在看到新婚妻子擅长料理宴席祭祀时的欣喜之情。在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里,娶妻的重要目的在于延续祖宗“血食”、维系家族传承。所以,理想的妻子并非仅仅局限于外貌美丽、身体健康且能生育子女,更关键的是要能够协助家族进行宴飨祭祀活动。就像《国风・唐风・椒聊》中“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以椒实的繁多暗示女子具有多子多福的特质一样,此处对妻子料理祭祀能力的强调,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伦理与宗法观念在婚姻中的深刻烙印。男主人公因娶到这样擅长“笾豆之事”的妻子而满心欢喜,并将此视为婚姻美满的重要标志,认为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宜其室家”的标准。这一系列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伦理观念和宗法观念已深深融入婚姻生活,成为评判爱情与婚姻是否美满的重要准则。

3. 作品点评

此诗以设问开篇,借通俗比喻切入主题,言辞简练却意象生动,将“娶妻需凭媒妁之言”的婚姻礼法阐释得清晰透彻、确凿无疑。全诗风格质朴明快,语言直白自然,一问一答间,不仅将事理娓娓道来,更让歌者喜悦热切的神态呼之欲出。诗中“伐柯”的意象巧妙且通俗易懂,以斧柄喻媒妁,精准点明媒人的重要性。因其寓意贴切、流传广泛,后世便以“伐柯”“伐柯人”代称媒人,“作伐”“执柯”等词也逐渐成为说媒牵线的雅称,足见此诗在文化传承中的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伐柯而不用斧,取妻而不用媒,岂可得哉?今成王欲治国,弃周公而不召,亦不可得也。

宋苏轼《诗传》

# 随手作兴体,变法入妙,“其则不远”,另生一意便深。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下一篇:先秦·佚名《梦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