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gōng
chǔ
méng
wán

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浏览量:2
hóu
cài
chéng
zhōu
yòu
dàng
gōng
gōng
biàn
jìn
zhī
gōng
guī
zhī
wèi
zhī
jué
cài
rén
jià
zhī
nián
chūn
hóu
zhū
hóu
zhī
shī
qīn
cài
cài
kuì
suì
chǔ
chǔ
shǐ
使
shī
yán
yuē
:“
:“
jūn
chǔ
běi
hǎi
guǎ
rén
chǔ
nán
hǎi
wéi
shì
fēng
niú
xiāng
jūn
zhī
shè
?”
?”
guǎn
zhòng
duì
yuē
:“
:“
shào
kāng
gōng
mìng
xiān
jūn
tài
gōng
yuē
hóu
jiǔ
shí
zhēng
zhī
jiā
zhōu
shì
xiān
jūn
dōng
zhì
hǎi
西
zhì
nán
zhì
líng
běi
zhì
ěr
gòng
bāo
máo
wáng
gōng
suō
jiǔ
guǎ
rén
shì
zhēng
zhāo
wáng
nán
zhēng
ér
guǎ
rén
shì
wèn
。”
。”
duì
yuē
:“
:“
gòng
zhī
guǎ
jūn
zhī
zuì
gǎn
gōng
zhāo
wáng
zhī
jūn
wèn
zhū
shuǐ
bīn
。”
。”
shī
jìn
xíng
xià
chǔ
shǐ
使
wán
shī
shī
tuì
退
shào
líng
hóu
chén
zhū
hóu
zhī
shī
wán
chéng
ér
guān
zhī
hóu
yuē
:“
:“
shì
wèi
xiān
jūn
zhī
hǎo
shì
tóng
hǎo
?”
?”
duì
yuē
:“
:“
jūn
huì
yāo
zhī
shè
shōu
guǎ
jūn
guǎ
jūn
zhī
yuàn
。”
。”
hóu
yuē
:“
:“
zhòng
zhàn
shuí
néng
zhī
gōng
chéng
chéng
!”
!”
duì
yuē
:“
:“
jūn
ruò
suí
zhū
hóu
shuí
gǎn
jūn
ruò
chǔ
guó
fāng
chéng
wéi
chéng
hàn
shuǐ
wéi
chí
suī
zhòng
suǒ
yòng
zhī
!”
!”
wán
zhū
hóu
méng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后,(齐军)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疆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酒的东西,我是来问责这件事情的;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国军队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逐句剖析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

#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荡公":蔡姬故意晃动小船。

"公惧变色":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

"禁之":他阻止蔡姬,

"不可":蔡姬却不听。

"公怒":桓公一怒之下,

"归之":让她回到了蔡国,

"未之绝也":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

"蔡人嫁之":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四年春":鲁僖公四年的春天,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 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齐侯:齐桓公。

"蔡溃":蔡军溃败后,

"遂伐楚":(齐军)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子使与师言曰":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

# 与:介词,跟,和。,楚子:指楚成王。

"君处北海":您住在北方,

# 北海:泛指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寡人处南海":我住在南方,

# 南海:泛指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唯是:即使。唯:句首语气词。是:此。风马牛不相及:即使马和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一说走逸。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

#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何故":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对曰":管仲回答说:“

# 管仲:齐国大夫,曾辅政于齐桓公,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

# 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一作“大公”。,先君:已故的君主。,召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

"五侯九伯":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

#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

"女实征之":你都有权征讨他们,

# 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女:通“汝”,你。

"以夹辅周室":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

"赐我先君履":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疆土:

# 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东至于海":东到大海,

# 海:指渤海和黄海。

"西至于河":西到黄河,

# 河:黄河。

"南至于穆陵":南到穆陵,

# 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

"北至于无棣":北到无棣。

# 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尔贡包茅不入":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

# 入:进贡。,包茅:包成捆的青茅。包:裹束。茅:菁茅。,贡:贡物。

"王祭不共":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

# 共:同“供”,供给。

"无以缩酒":没有用来渗酒的东西,

# 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寡人是征":我是来问责这件事情的;

# 徵:追究,追问。一说索取。,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

"寡人是问":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 问:责问,追问。

"对曰":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之不入":贡品没有交纳,

"寡君之罪也":是我们国君的过错,

"敢不共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

"昭王之不复":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

# 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君其问诸水滨":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 问:责问。

"师进":于是齐军继续前进,

"次于陉":临时驻扎在陉。

# 陉:山名,在今河南郾城县南。,次:军队临时驻扎。

"夏":这年夏天,

"楚子使屈完如师":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国军队去交涉。

# 师:军队。,如:到.....去。,屈完:楚国大夫。

"师退":齐军后撤,

"次于召陵":临时驻扎在召陵。

# 召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

"齐侯陈诸侯之师":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

"与屈完乘而观之":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侯曰":齐桓公说:“

"岂不穀是为":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

# 不榖: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先君之好是继":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与不穀同好":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

"如何":怎么样?”

"对曰":屈完回答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承蒙您为我们的国家求福,

#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徼:通“邀”,求取。,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辱收寡君":忍辱接纳我们国君,

# 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寡君之愿也":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侯曰":齐桓公说:“

"以此众战":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

# 众:指诸侯的军队。

"谁能御之":谁能够抵挡他们!

"以此攻城":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

"何城不克":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对曰":屈完回答说:“

"君若以德绥诸侯":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

# 绥:安抚。

"谁敢不服":哪个敢不顺服?

"君若以力":如果您用武力的话,

"楚国方城以为城":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

# 城:城墙。,方城:楚地山名,在今河南叶县附近,为楚与中原国家的边境地带。

"汉水以为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

# 池:护城河。

"虽众":您的兵马虽然众多,

"无所用之":恐怕也没有用处!”

"屈完及诸侯盟":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 盟:订立盟约。,及:连词,与,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是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左传》。这篇文章记述了齐桓公率诸侯伐楚,却因轻敌陷入被动局面,而楚国使者屈完不辱使命,最终促成诸侯订盟的历史事件。全文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现象,同时也凸显出智慧和勇气在应对挑战和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摒弃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也未以作者议论直接评判是非,而是以工笔细描的手法,精心雕琢人物的言谈话语、举止动作与语气神态,将人物具有典型性的对话交锋和重要场面进行细致刻画。通过层层铺陈,串联起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情节,让这场春秋时期的政治博弈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如目睹其事,身临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史学家。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赞其为人。相传他著有《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齐国在击溃蔡国之后,率领诸侯联军挥师讨伐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体散文,文章围绕齐国征伐楚国的事件展开,讲述了齐桓公因轻敌陷入尴尬、自取其辱,楚国使者屈完则不辱使命巧妙应对,最终促成诸侯订立盟约的全过程。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为事件缘起,以简洁笔墨交代齐楚之战的间接诱因。蔡姬与齐桓公乘船时故意晃船,引发桓公惊惧与愤怒,将其送回蔡国却未断绝婚姻关系。蔡国却将蔡姬另嫁,这一行为激化了齐蔡矛盾。叙事以“荡公”“惧变色”“禁之不可”等细节,勾勒出蔡姬的活泼(或任性)与桓公的权威受挫,为后续齐侯伐蔡、进而伐楚埋下伏笔。事件虽小,却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因联姻关系破裂引发军事行动的历史特点,也暗示了齐桓公借题发挥的政治意图。第二段进入核心冲突,展现齐楚首次外交交锋。齐桓公率诸侯之师先破蔡国,继而伐楚,楚国使者以“风马牛不相及”质问齐国越界理由,语气不卑不亢,点明齐楚地理隔绝,暗示伐楚师出无名。管仲的回应则展现高超外交辞令:先以周成王任命姜太公“五侯九伯,女实征之”的祖训,强调齐国征伐合法性;再以“包茅不入”(楚国未进贡滤酒的包茅,影响周王祭祀)和“昭王南征不复”(周昭王南巡未归,暗指楚国责任)作为讨伐借口。前者是礼法层面的问责,后者是历史旧案的追责,逻辑层层递进。而楚国使者对“包茅不入”爽快认错,却对“昭王之事”巧妙推诿,“问诸水滨”回避直接回应,既保留回旋余地,又不失尊严,双方初次交锋便显策略博弈。第三段为过渡性叙述,仅“师进,次于陉”六字,却暗含军事对峙的紧张感。齐国军队推进至陉地(楚北方要隘)并驻扎,表明双方从外交谈判转入军事威慑阶段。文字极简,却为下文楚国再次派使者屈完出使做了场景铺垫,体现史书“春秋笔法”的简练特征,以地点转移暗示局势升级。第四段是全文高潮,聚焦齐桓公与屈完的外交博弈。齐桓公先退军至召陵,陈列诸侯之师,与屈完同乘战车观阵,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炫耀武力,意图威慑楚国;继而以“继先君之好”为幌子,试探楚国结盟意愿,软硬兼施。屈完的回应则刚柔并济:先以“君惠徼福”“辱收寡君”回应结盟之议,姿态谦逊;面对武力威胁时,立即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表明楚国据险而守的决心,更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反劝齐桓公施行德政,暗含“若恃强凌弱,楚国亦不惧”的强硬态度。双方对话既展现春秋时期“先礼后兵”的外交原则,也凸显屈完临危不乱的辩才——以“德”与“力”的辩证关系,将齐桓公的军事优势转化为道德压力,最终促成和谈。结尾以“屈完及诸侯盟”收束,简洁交代事件结局。诸侯与屈完结盟,标志着齐楚之争以和平方式解决:齐国通过威慑达成“尊王攘夷”的政治目的,楚国则以承认周室礼制(承诺进贡包茅)避免战争,双方各退一步,维持了春秋中期的中原政治均势。此段与开篇的“蔡姬荡舟”形成因果闭环,从私人恩怨引发的军事行动,最终落于诸侯会盟的政治格局,体现史书对事件因果逻辑的清晰梳理,也暗含对“以盟会息干戈”的历史认同。

3. 作品点评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文中人物的外交辞令各具特色,既贴合身份,又不显刻意雕琢。即便双方立场针锋相对,言辞却含蓄委婉,未见激烈冲突:诘问时隐锋芒于文雅,辩驳时藏机锋于从容。特别是楚国两位使者的应答,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在保持礼节的同时,也巧妙地维护国家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多歧亡羊》

下一篇:先秦·佚名《伐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