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鸨羽":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
# 鸨: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集于苞栩":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
# 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集:栖落。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
# 盬:休止。,靡:无,没有。,王事:国家停息。
"不能蓺稷黍":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
# 黍:黍子,黄米。,稷:高粱。,蓺:种植。
"父母何怙":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
# 怙:依靠,凭恃。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所":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 所:住所。,曷:何。
"肃肃鸨翼":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
"集于苞棘":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
# 棘:酸枣树,落叶灌木,实较枣小,供药用。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
"不能蓺黍稷":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
"父母何食":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 极:终了,尽头。
"肃肃鸨行":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
# 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根,引申为鸟翅。
"集于苞桑":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
"不能蓺稻梁":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
"父母何尝":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
# 尝:食,吃。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常":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 常:正常的生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诗中描写农民因长期服役而无法耕种,难以供养父母,只能悲愤呼天,既表达了对繁重徭役的厌倦与无奈,也控诉了统治者强征劳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 写作手法
起兴:全诗三章均以鸨鸟起兴,分别写道:“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鸨本为水禽,却反常地栖于柞树、荆棘、桑树之上,这种违常之象,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感喟。通过鸨鸟“所不宜而集”的意象,诗人巧妙地抒写了农夫长期服役在外、无法耕作以奉养双亲的苦楚与无奈,表达了对繁重征役的厌倦与愤懑。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以“肃肃”摹写鸨鸟翅膀急促扇动之声,暗示动荡不安;“鸨羽”指大鸨羽毛,鸨鸟本不善栖树,却被迫群聚柞木丛,隐喻百姓被征役后流离失所,失去农耕本业。“王事靡盬”直指官府劳役无休止,“靡盬”强调压榨之重;“不能蓺稷黍”道出农田荒废的惨状,“蓺”的否定揭示民生根基被毁。“父母何怙”质问双亲无人赡养,“怙”字刺破孝道沦丧之痛;末句“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仰天悲呼,以“苍天”为见证,“曷其有所”倾泻对安宁的绝望渴求。第二段,“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结构同前,“鸨翼”侧重鸟群挣扎飞动的姿态,“苞棘”延续反常栖息的隐喻,强化百姓如鸨鸟般无处落脚的困境。“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重复劳役主题,“黍稷”泛称粮食作物,与首段“稷黍”换序,凸显耕种全面停滞。“父母何食”比前段“何怙”更进一层,从“无人依靠”到“无粮可食”,点明饥馑威胁;“曷其有极”的诘问,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苛政的控诉。第三段,“肃肃鸨行,集于苞桑”中“鸨行”指鸨鸟飞行队列,暗喻征人如候鸟被迫迁徙;“苞桑”仍属非常态栖息地,与前两段“栩”“棘”形成空间延展,象征苦难无处可避。“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点明稻粱等精细作物亦遭弃种,强调农事彻底荒废。“父母何尝”以“尝”直指双亲濒临饿毙的绝境,较“何食”更具画面冲击;“曷其有常”的终极发问,将前三段积累的悲愤推向高潮,在“苍天”意象中凝聚成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4. 作品点评
全诗三章,每章七句,行文兼具平稳的叙述与激切的呼喊:叙述平缓处显其深沉内敛,呼喊激昂时见其情感奔涌;两者交织呼应,形成抑扬顿挫之妙,节奏自然而富于张力。
# 比也。言:鸨之性不树止,而今天乃飞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劳苦,今乃以从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职也。悠悠苍天,何时使我得其所乎?
宋朱熹《诗集传》
# “言居处何时可定。”“言行役何时而可已。”“言旧时之乐,何时而可复。”
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
# 亦平平敷叙耳,中问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 音节妙,顿挫悲壮。
清牛运震《诗志》
# 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痛摧肝。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上一篇:先秦·佚名《殷其雷》
下一篇:先秦·佚名《菁菁者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