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fēng
·
·
bǎo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bǎo
bāo
wáng
shì
néng
shǔ
yōu
yōu
cāng
tiān
yǒu
suǒ
bǎo
bāo
wáng
shì
néng
shǔ
shí
yōu
yōu
cāng
tiān
yǒu
bǎo
háng
bāo
sāng
wáng
shì
néng
dào
liáng
cháng
yōu
yōu
cāng
tiān
yǒu
cháng

译文

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逐句剖析

"肃肃鸨羽":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

# 鸨: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集于苞栩":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

# 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集:栖落。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

# 盬:休止。,靡:无,没有。,王事:国家停息。

"不能蓺稷黍":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

# 黍:黍子,黄米。,稷:高粱。,蓺:种植。

"父母何怙":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

# 怙:依靠,凭恃。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所":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 所:住所。,曷:何。

"肃肃鸨翼":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

"集于苞棘":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

# 棘:酸枣树,落叶灌木,实较枣小,供药用。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

"不能蓺黍稷":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

"父母何食":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 极:终了,尽头。

"肃肃鸨行":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

# 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根,引申为鸟翅。

"集于苞桑":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

"王事靡盬":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

"不能蓺稻梁":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

"父母何尝":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

# 尝:食,吃。

"悠悠苍天":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

"曷其有常":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 常:正常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风·鸨羽》出自《诗经》,是先秦时期的四言古诗。全诗通过鸨鸟不擅栖树却被迫群聚柞棘的起兴手法,隐喻百姓在繁重徭役下的生存困境,控诉官府无休止征役导致农田荒废、父母无人奉养的民生疾苦。三章均以“肃肃鸨羽”描绘鸨鸟挣扎之态,引出“王事靡盬”的劳役重压,反复诘问“父母何怙”“曷其有常”,层层递进地展现农耕停滞、亲人无依的惨状,最终以呼告苍天的悲怆收束,倾泻对苛政的愤懑与对安宁的渴求。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结构,真实传递底层民众的控诉,语言质朴却饱含血泪,深刻揭示周代徭役制度对平民的摧残,体现了《诗经》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唐风·鸨羽》的主旨背景,古今学者的看法大致一致,普遍认为该诗反映了晋国政治黑暗、徭役繁重的社会现实。农民常年奔波在外,疲于服役,既无法安居乐业,也难以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了悲愤呼号,对沉重的压迫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毛诗序》曰:“《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亦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进一步指出:“《鸨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则痛居处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念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咨怨极矣。”由此可见,《鸨羽》一诗深刻揭示了徭役制度对百姓生活的摧残,饱含对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的强烈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诗中描写农民因长期服役而无法耕种,难以供养父母,只能悲愤呼天,既表达了对繁重徭役的厌倦与无奈,也控诉了统治者强征劳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 写作手法

起兴:全诗三章均以鸨鸟起兴,分别写道:“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鸨本为水禽,却反常地栖于柞树、荆棘、桑树之上,这种违常之象,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感喟。通过鸨鸟“所不宜而集”的意象,诗人巧妙地抒写了农夫长期服役在外、无法耕作以奉养双亲的苦楚与无奈,表达了对繁重征役的厌倦与愤懑。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以“肃肃”摹写鸨鸟翅膀急促扇动之声,暗示动荡不安;“鸨羽”指大鸨羽毛,鸨鸟本不善栖树,却被迫群聚柞木丛,隐喻百姓被征役后流离失所,失去农耕本业。“王事靡盬”直指官府劳役无休止,“靡盬”强调压榨之重;“不能蓺稷黍”道出农田荒废的惨状,“蓺”的否定揭示民生根基被毁。“父母何怙”质问双亲无人赡养,“怙”字刺破孝道沦丧之痛;末句“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仰天悲呼,以“苍天”为见证,“曷其有所”倾泻对安宁的绝望渴求。​第二段​,“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结构同前,“鸨翼”侧重鸟群挣扎飞动的姿态,“苞棘”延续反常栖息的隐喻,强化百姓如鸨鸟般无处落脚的困境。“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重复劳役主题,“黍稷”泛称粮食作物,与首段“稷黍”换序,凸显耕种全面停滞。“父母何食”比前段“何怙”更进一层,从“无人依靠”到“无粮可食”,点明饥馑威胁;“曷其有极”的诘问,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苛政的控诉。​第三段,​“肃肃鸨行,集于苞桑”中“鸨行”指鸨鸟飞行队列,暗喻征人如候鸟被迫迁徙;“苞桑”仍属非常态栖息地,与前两段“栩”“棘”形成空间延展,象征苦难无处可避。“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点明稻粱等精细作物亦遭弃种,强调农事彻底荒废。“父母何尝”以“尝”直指双亲濒临饿毙的绝境,较“何食”更具画面冲击;“曷其有常”的终极发问,将前三段积累的悲愤推向高潮,在“苍天”意象中凝聚成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4. 作品点评

全诗三章,每章七句,行文兼具平稳的叙述与激切的呼喊:叙述平缓处显其深沉内敛,呼喊激昂时见其情感奔涌;两者交织呼应,形成抑扬顿挫之妙,节奏自然而富于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也。言:鸨之性不树止,而今天乃飞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劳苦,今乃以从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职也。悠悠苍天,何时使我得其所乎?

宋朱熹《诗集传》

# “言居处何时可定。”“言行役何时而可已。”“言旧时之乐,何时而可复。”

元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

# 亦平平敷叙耳,中问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 音节妙,顿挫悲壮。

清牛运震《诗志》

# 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痛摧肝。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殷其雷》

下一篇:先秦·佚名《菁菁者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