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其雷":听那隆隆的雷声,
# 雷:喻车声。,殷:声也。
"在南山之阳":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 阳:山之南坡。
"何斯违斯":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 何斯违斯:斯,此,指示代词。上一“斯”字指时候,下一“斯”字指此地。旧说上一“斯”字指人。违,远也,离去。
"莫敢或遑":实在不敢有少许耽搁。
# 遑:闲暇。,或:有。
"振振君子":勤奋有为的君子,
# 君子:女子的丈夫。,振振:勤奋的样子,旧说训为信厚。
"归哉归哉":归来吧,归来吧。
"殷其雷":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之侧":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何斯违斯":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莫敢遑息":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振振君子":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哉归哉":归来吧,归来吧。
"殷其雷":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之下":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何斯违斯":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莫或遑处":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 处:居住,停留。
"振振君子":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哉归哉":归来吧,归来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思妇诗。描绘了女子对行役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体现丈夫因公务不敢稍有闲暇,恪尽职守的状态,也表达出女子对丈夫的理解与牵挂,在对丈夫品德称赞的同时,更凸显出对其归来的期盼,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夫妻因行役分离的现实及女子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比兴: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诗开篇以“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起兴,借助滚滚雷声在南山之南响起这一自然景象,引出女子对行役在外丈夫的思念。后续又以“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其雷,在南山之下”,通过雷声在南山不同方位的变化,暗喻丈夫行踪不定,如同那飘忽的雷声,使情感的抒发委婉而含蓄。重章复叠:诗中通过“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这样反复咏唱的诗句,实现重章复叠。每一章仅变换“阳”“侧”“下”等少数字词,以雷响地点的改变,既体现雷声的飘忽不定,又巧妙引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漂泊行踪的挂念。同时,“遑”“息”“居”三字层层递进,细腻展现丈夫忠于职守的状态,而“归哉归哉”的反复呼唤,更是强化了妻子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将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复杂心绪,通过重章复叠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以雷声轰然在南山之南起兴。“殷”字摹雷声震天,渲染出宏大又有些压抑的氛围,“南山之阳”点明方位,为后续思念之情铺展空间。“何斯违斯,莫敢或遑”,女主人公心中满是疑问与牵挂,丈夫为何在这样的时刻离开此地,且不敢有丝毫闲暇?这两句直抒对丈夫行役的关切。“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先以“振振”称夫君,满含赞赏,后连声呼唤“归哉”,盼归之情急切,将思念与盼归之意,借雷声、疑问与呼唤,层层传递。“殷其靁,在南山之侧”,雷声移至南山之侧,重章复叠间,雷声位置变换,却始终萦绕,恰似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挥之不去。“何斯违斯,莫敢遑息”,与首章结构相似,“遑息”进一步强调丈夫忙碌无休,女主人公的担忧与思念更深一层。“振振君子,归哉归哉”重复呼唤,在形式的复沓里,情感愈发浓烈,那盼夫早归的心意,随着雷声在南山侧的轰鸣,不断撞击人心。“殷其靁,在南山之下”,雷声落于南山之下,三次咏雷声,地点从“阳”到“侧”再到“下”,构成空间上的流动,也让思念如这雷声,笼罩南山、弥漫开来。“何斯违斯,莫或遑处”,“遑处”与前两章“或遑”“遑息”呼应,突出丈夫因公事奔波,连安处休息都不能。“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再次重复,在重章复叠的极致渲染中,女主人公理解丈夫职守的同时,盼归之情已至顶点,情与理的交织冲突,借这反复的呼唤,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思念与期盼,深深烙印在字里行间。
4. 作品点评
此诗妙在语意转折,在否定肯定间展现鲜活心灵。其语言简洁朴素,句式错落,似口语般在一唱三叹中倾诉衷情,生动传神。
# 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近代陈子展《诗经直解》
# 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
清胡承珙《诗经后笺》
# 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上一篇:先秦·佚名《范雎说秦王》
下一篇:先秦·佚名《唐风·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