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
·
pàn
shuǐ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pàn
shuǐ
cǎi
qín
hóu
zhǐ
yán
guān
pèi
pèi
luán
shēng
huì
huì
xiǎo
cóng
gōng
mài
pàn
shuǐ
cǎi
zǎo
hóu
zhǐ
jué
jué
jué
jué
yīn
zhāo
zhāo
zài
zài
xiào
fěi
jiào
pàn
shuǐ
cǎi
mǎo
hóu
zhǐ
zài
pàn
yǐn
jiǔ
yǐn
zhǐ
jiǔ
yǒng
nán
lǎo
shùn
cháng
dào
qún
chǒu
hóu
jìng
míng
jìng
shèn
wēi
wéi
mín
zhī
yǔn
wén
yǔn
zhāo
jiǎ
liè
yǒu
xiào
qiú
míng
míng
hóu
míng
zuò
pàn
gōng
huái
yōu
jiǎo
jiǎo
chén
zài
pàn
xiàn
guó
shū
wèn
gāo
yáo
zài
pàn
xiàn
qiú
duō
shì
guǎng
广
xīn
huán
huán
zhēng
dōng
nán
zhēng
zhēng
huáng
huáng
yáng
gào
xiōng
zài
pàn
xiàn
gōng
jiǎo
gōng
qiú
shù
shǐ
sōu
róng
chē
kǒng
huái
kǒng
shū
shì
ěr
yóu
huái
huò
piān
fēi
xiāo
pàn
lín
shí
sāng
shèn
huái
怀
hǎo
yīn
jǐng
huái
lái
xiàn
chēn
yuán
guī
xiàng
chǐ
齿
nán
jīn

译文

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水芹菜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远远看见旗帜仪帐空翻影。只见那旌旗飘飘迎风招展,车驾鸾铃声声响悦耳动听。无论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都跟着鲁侯一路迤逦而行。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水中藻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他讲话的声音又悦耳动听。他满脸和颜悦色满脸笑容,不怒自威教化百姓树新风。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凫葵菜以备大典之用。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他开怀畅饮着甘甜的美酒,祈盼上苍赐予他永远年轻。通往泮宫的长长官道两侧,大批的淮夷俘虏跪拜相迎。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君王,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庄敬清慎保持严整的形象,不愧天下百姓的风范榜样。他既能教化又能卫国开疆,把列祖伟大事业继承发扬。同时也没有不孝不敬之失,理所当然要得到福禄祯祥。我们勤勉的主公鲁侯君王,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先是筹划修建宏伟的泮宫,接着又发兵淮夷束手臣降。那一群勇猛如虎的将士们,泮宫水滨献俘大典正奔忙。那些贤良如皋陶的文臣们,筹备献俘大典聚在泮水旁。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铜。

逐句剖析

"思乐泮水":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

# 泮水:水名。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思:发语词。

"薄采其芹":采撷水芹菜以备大典之用。

# 芹:水中的一种植物,即水芹菜。,薄:语助词,无义。

"鲁侯戾止":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

# 止:语尾助词。,戾:临。

"言观其旂":远远看见旗帜仪帐空翻影。

# 旂: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言:语助词,无义。

"其旂茷茷":只见那旌旗飘飘迎风招展,

# 茷茷:飘扬貌。

"鸾声哕哕":车驾鸾铃声声响悦耳动听。

# 哕哕:铃和鸣声。,鸾:通“銮”,古代的车铃。

"无小无大":无论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

# 无小无大:指随从官员职位不分大小尊卑。

"从公于迈":都跟着鲁侯一路迤逦而行。

# 迈:行走。,公:鲁公,亦指诗中的鲁侯。

"思乐泮水":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

"薄采其藻":采撷水中藻以备大典之用。

# 藻:水中植物名。

"鲁侯戾止":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

"其马蹻蹻":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

# 蹻蹻:马强壮貌。

"其马蹻蹻":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

"其音昭昭":他讲话的声音又悦耳动听。

# 昭昭:指声音洪亮。

"载色载笑":他满脸和颜悦色满脸笑容,

# 色:指容颜和蔼。

"匪怒伊教":不怒自威教化百姓树新风。

# 伊:语助词,无义。

"思乐泮水":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

"薄采其茆":采撷凫葵菜以备大典之用。

# 茆:即今言莼菜。

"鲁侯戾止":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

"在泮饮酒":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既饮旨酒":他开怀畅饮着甘甜的美酒,

# 旨酒:美酒。

"永锡难老":祈盼上苍赐予他永远年轻。

# 锡:同“赐”,此句相当于“万寿无疆”意。

"顺彼长道":通往泮宫的长长官道两侧,

# 道:指礼仪制度等。

"屈此群丑":大批的淮夷俘虏跪拜相迎。

# 丑:恶,指淮夷。

"穆穆鲁侯":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君王,

# 穆穆:举止庄重貌。

"敬明其德":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

# 敬:努力。

"敬慎威仪":庄敬清慎保持严整的形象,

"维民之则":不愧天下百姓的风范榜样。

"允文允武":他既能教化又能卫国开疆,

# 允:信,确实。

"昭假烈祖":把列祖伟大事业继承发扬。

# 烈:同“列”,列祖,指周公旦、鲁公伯禽。,昭假:犹“登遐”,升天。

"靡有不孝":同时也没有不孝不敬之失,

# 孝:同“效”,效法。

"自求伊祜":理所当然要得到福禄祯祥。

# 祜:福。,伊:此。

"明明鲁侯":我们勤勉的主公鲁侯君王,

# 明明:同“勉勉”。

"克明其德":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

"既作泮宫":先是筹划修建宏伟的泮宫,

"淮夷攸服":接着又发兵淮夷束手臣降。

# 攸:乃。,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

"矫矫虎臣":那一群勇猛如虎的将士们,

# 矫矫:勇武貌。

"在泮献馘":泮宫水滨献俘大典正奔忙。

# 馘: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

"淑问如皋陶":那些贤良如皋陶的文臣们,

# 皋陶: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淑:善。

"在泮献囚":筹备献俘大典聚在泮水旁。

"济济多士":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

"克广德心":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

"桓桓于征":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

# 桓桓:威武貌。

"狄彼东南":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

# 狄:同“剔”,除,治。

"烝烝皇皇":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

# 烝烝皇皇:众多盛大貌。

"不吴不扬":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

# 扬:高声。,吴:喧哗。

"不告于讻":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

# 讻:讼,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

"在泮献功":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

"角弓其觩":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

# 觩:弯曲貌。,角弓:两端镶有兽角的弓。

"束矢其搜":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

# 搜:多。,束矢:五十支一捆的箭。

"戎车孔博":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

# 博:宽大。,孔:很。

"徒御无斁":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

# 斁:厌倦。,御:驾御马车,指战车上的武士。,徒:徒步行走,指步兵。

"既克淮夷":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

"孔淑不逆":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

# 逆:违。此句指鲁国军队。,淑:顺。

"式固尔犹":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

# 犹:借为“猷”,谋。,固:坚定。,式:语助词。无义。

"淮夷卒获":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

# 获:克,抓获。,卒:终于。

"翩彼飞鸮":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

# 鸮:鸟名,即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集于泮林":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

"食我桑葚":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

# 桑葚:葚:一作黮。同“桑葚”,桑树果实。

"怀我好音":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

# 好音:善言。,怀:归,此处为回答意。

"憬彼淮夷":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

# 憬:觉悟,使……觉悟。

"来献其琛":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

# 琛:珍宝。

"元龟象齿":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

# 象齿:象牙。,元龟:大龟。

"大赂南金":还有南方出产的铜。

# 南金:南方出产的金或铜。,赂:通“璐”,美玉。一说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鲁颂・泮水》源自中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作者不详,这是一篇以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武功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作,高度赞扬鲁僖公能够传承祖先的基业,成功平服淮夷,成就赫赫武功。整首诗共分八章,每章八句。开篇前三章,不惜笔墨地详尽描绘了鲁侯亲临献俘仪式时的盛大场景,尽显庄重与威严。第四、五两章,表面上是在歌颂鲁侯的品德,实则着重突出其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现出他的雄才大略。第六、七两章,则将笔触转向赞扬鲁侯麾下的文臣武将,称赞他们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彰显出高尚的品格与操守。最后一章,生动叙写了淮夷归服并前来进献贡物的情景,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虽然这首诗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与溢美之词,某些内容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它整体气魄恢宏,行文脉络清晰流畅,对细节的描写也颇为细腻入微,且蕴含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鲁颂・泮水》创作于鲁僖公战胜淮夷之后。当时,淮夷聚居在淮水一带,未受周王朝册封,时常对周王朝的诸侯构成威胁,因此,各诸侯国曾多次对其展开征伐。据《左传》记载,鲁僖公十三年(前647年),僖公与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会于咸,因淮夷侵扰杞国的缘故”。此外,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僖公又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国“会于淮,谋划救援鄫国,并向东拓展势力”。尽管这几次战役所获战功不算显著,但鲁国本是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却能多次出兵,参与中原争霸,故而鲁人对僖公寄予厚望,并尽情地对其进行歌颂。关于此诗的主题,《毛诗序》称:“此诗是为颂扬僖公能修缮泮宫。”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认为:“这是在泮宫宴饮时用以颂祷的言辞。”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提出:“此诗描绘的是在泮宫举行受俘仪式的情景。”在古代,治兵有受俘的礼仪,如《左传・隐公五年》记载:“三年练兵之后,出师归来要整顿军队,返回后要到宗庙举行饮至之礼,统计军功战果。”又如《春秋・襄公十三年》提到:“公从伐郑归来。”《左传》解释道:“这是以饮至之礼,在伐郑归来后向宗庙报告战绩。”《鲁颂・泮水》正是围绕饮至之礼来歌颂鲁侯的。《毛诗序》提到“《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然而诗中的泮宫,历来众说纷纭。清代戴震在《毛郑诗考证》中阐述:“鲁国设有泮水,并在泮水之上建造宫殿,所以其他诸侯国从未听闻有泮宫,唯独鲁国存在。泮宫,鲁人是否在此祭祀后稷呢?鲁国建有文王庙,称作周庙,且在郊外祭祀后稷,于是在都城南部泮水之畔建造宫殿,这已超出诸侯宗庙规制。该宫殿以水命名,称作泮宫。《采蘩》篇传文说:‘宫,庙也。’可见宫与庙虽名称不同,但实际所指相同。《礼器》记载:‘鲁人若要祭祀上帝,必定先在泮宫进行祭祀活动。’郑玄注解道:‘这是在祭祀后稷。之所以祭祀后稷,是为了让他配享上天。’诗中所言‘从公于迈’‘昭假烈祖,靡不有孝’,表明此地位于国都之外,是祭祀后稷的地方。诗中又提到‘献馘’‘献囚’‘献功’,大概鲁国在祭祀后稷之时,也会在此犒赏有功之人。不过,准确地说,并非‘在祭祀后稷之时犒赏有功之人’,而是在泮宫举行受俘之礼,同时兼有祭祀祖先的活动。再者,泮宫实际上就是《閟宫》中的閟宫与新庙,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四言诗,整篇都在歌颂鲁侯,描绘了鲁僖公战胜淮夷后,一系列围绕泮水展开的活动场景。诗中营造出庄重、宏大且热烈的氛围,体现了鲁国的威严以及战胜的荣耀。它详细介绍了鲁侯出席献俘仪式的盛大场面,展现出仪式的庄重与隆重;歌颂鲁侯之德,表达出对鲁侯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就赫赫武功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开篇以“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起兴。诗人从欢快的泮水之景写起,描绘人们在泮水中采摘芹菜、水藻、莼菜的情景。通过对泮水及采摘之物的描写,引出下文鲁侯的出场。以泮水的美好、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鲁国的繁荣昌盛,为赞颂鲁侯营造氛围。烘托:第一章“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描绘泮宫的环境,泮水的欢快之景,以及鲁侯在泮宫饮酒等场景,以泮宫这一庄重、美好的环境,烘托出鲁侯的尊贵地位和鲁国的强盛气象。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受俘泮宫”为主题,着力颂美鲁僖公能够修行文德。诗的前三章围绕鲁侯前往泮水展开叙述,每章皆以“思乐泮水”开篇,作者借此着重强调因鲁侯驾临而洋溢的愉悦氛围。其中提到的“采芹”“采藻”“采茆”,皆是为祭祀做筹备。芹、藻、茆等物用于祭祀,在诸多典籍中都可寻得例证。如《周礼・天官・醢人》记载:“朝事之豆,其实……茆菹麇臡……加豆之实,芹菹兔醢……”《召南・采蘋》中也有采藻用于“宗室牖下”的描述,足见其然。第一章虽未直接刻画鲁侯,却通过描写旗帜招展、銮铃之声此起彼伏以及众多随从相伴的场景,为鲁侯的登场营造出热闹非凡且威严庄重的声势。第二章则径直描绘鲁侯来临的情景,他的坐骑雄壮矫健,声音嘹亮清晰,面容和蔼且带着微笑,并非怒目示人,而是以教导臣民的姿态出现,从他的座驾及态度彰显出君主与众不同的身份。第三章重点落在“在泮饮酒”上,一方面借此歌颂鲁侯的丰功伟绩,祝福他“永锡难老”,祈愿其万寿无疆;另一方面表明此次饮酒乃是凯旋后的饮至之礼,彰显鲁侯征服淮夷的卓越战功。第四、五两章转而颂美鲁侯的德行。前一章主要聚焦文治。鲁侯举止端庄、神情庄重肃穆,已然成为臣民敬仰的楷模。由于是在“告庙”这一庄重场合,诗人目睹庙貌,不禁追思鲁国先祖周公旦与鲁公伯禽,他们文治武功兼备。僖公凯旋后举行饮至之礼,正是对先祖的传承与效法。后一章着重于武功方面的描述。建造泮宫虽本属文治范畴,实则为成就武功奠定了坚实基础。鲁侯虽无需亲赴战场,但凭借修明自身德行、恢复旧制,使得将士们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他们于泮水献上割下的敌人左耳,还能详尽细致地审讯俘虏,将活捉的敌人呈献于此。第六、七两章描绘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前一章叙述出征得胜的情形,鲁国武士能够弘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在鲁人眼中,即便战争残酷,却也是对敌人的教化,符合仁德之义。班师回朝至泮水,将士们献上战功,众人并无争功之举,表面写武功,实则文治蕴含其中。后一章刻画军队获胜后的状况,武器精良无比,士卒众多。尽管战胜敌人功劳卓著,但士兵们毫无骄纵蛮横之态,且纪律严明,不施暴虐。正因如此,“孔淑不逆”,使得归服者心怀感恩,最终成功收服淮夷。诗的最后一章以淮夷——作为被征服者为描述对象。以鸮起兴,引入下文。鸮本是恶鸟,常被视作恶人的象征,然而它飞落在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由此寓意淮夷深受感化,前来归顺,并献上珍贵宝物。

4. 作品点评

刘瑾曾指出,此诗“言辞存在过实之处,应当看作是颂祷时的溢美之词”(此语引自吴闿生《诗义会通》)。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夸饰》篇里,特意把该诗末章开头的四句“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当作修辞夸饰的例子之一。这表明,此篇在表述上的确有较为明显的夸张之处。因此,读者在研读时,切不可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诗句本意,也不能因词句的夸张而曲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 “赋其事以起兴也。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第三章)“此章以下,皆颂祷之辞也。”(第五章)“赋也。盖古者出兵,受成于学,及其反也,释奠于学,而以讯馘告。故诗人因鲁侯在泮,而愿其有是功也。”(第七章)“赋也。盖能审固其谋犹,则淮夷终无不获矣。”(第八章)“兴也。此章前四句与后四句,如《行苇》首章之例也。

宋朱熹《诗集传》

# 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

元刘瑾吴闿生《诗义会通》引

# 大体宏赡,然造语却入细,叙事甚精核有致。前三章近《风》,后五章近《雅》。

明孙鑛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 诗前半皆饮酒落成新宫,后半乃威服丑夷,故中间云“既作泮宫,淮夷攸服”,诗旨甚明。何《小序》仅释前半文义,而《集传》又以献馘实事为颂祷虚词,岂不谬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臧僖伯谏观鱼》

下一篇:先秦·佚名《范雎说秦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