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fēng
·
·
yōng
fēng
·
·
sāng
zhō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uán
cǎi
táng
mèi
zhī
xiāng
yún
shuí
zhī
měi
mèng
jiāng
sāng
zhōng
yāo
shàng
gōng
sòng
zhī
shàng
yuán
cǎi
mài
mèi
zhī
běi
yún
shuí
zhī
měi
mèng
sāng
zhōng
yāo
shàng
gōng
sòng
zhī
shàng
yuán
cǎi
fēng
mèi
zhī
dōng
yún
shuí
zhī
měi
mèng
yōng
sāng
zhōng
yāo
shàng
gōng
sòng
zhī
shàng

译文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逐句剖析

"爰采唐矣":到哪儿去采女萝?

# 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爰:于何,在哪里。

"沬之乡矣":到那卫国的沫乡。

# 乡:郊外。,沬: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云:句首语助词。

"美孟姜矣":漂亮大姐她姓姜。

#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贵族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乎:于。,期:约定。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 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要:邀约。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旁。

#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爰采麦矣":到哪儿去采麦穗?

"沬之北矣":到那卫国沫乡北。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美孟弋矣":漂亮大姐她姓弋。

# 弋: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上。

"爰采葑矣":到哪儿去采蔓菁?

# 葑:芜菁,即蔓菁菜。

"沬之东矣":到那卫国沫乡东。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美孟庸矣":漂亮大姐她姓庸。

# 庸: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桑中》作为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目,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爱情的甜蜜图景。现代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首由男子吟唱的情诗,生动描绘了青年男女幽会相恋的浪漫场景。诗中,抒情主人公于劳作间隙,思绪翩然回溯至与心爱姑娘的约会时光,情难自抑之际,即兴唱出心中眷恋,借此抒发对美好爱情的炽热向往。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七句,采用独特的自问自答形式,节奏明快,语言流畅自然,情感表达欢快奔放,加之韵律和谐婉转,极具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充分展现出古代民歌质朴动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国风·桑中》作为《诗经》中的一首情诗,其主旨解读历来存在显著分歧。传统观点以《毛诗序》为代表,将其定性为“刺奔”之作,认为该诗意在批判卫国公室荒淫成风,揭露贵族阶层窃人妻妾、幽期密会的乱象,并指出诗中提及的姜、弋、庸等姓氏,皆为当时贵族身份的佐证。受此影响,朱熹等学者亦倾向于将其视为讽喻之作。与之相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回归文本本身,从诗意出发,认为全诗洋溢着轻快活泼的基调,生动展现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悦的纯真情感,既无讽刺意味,更非贵族糜烂生活的写照。近现代学者如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提出,“桑中”实为祭祀桑神的场所,“上宫”则是祀桑之祠,诗中描绘的是古代士女在祭祀活动中欢会的场景。孙作云亦持类似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诗歌与古代祭祀风俗的关联。鲍昌在《风诗名篇新解》中更深入阐述,指出上古时期人们普遍崇拜农神与生殖神,相信人类交合能够促进万物繁衍,因此在诸多农神祭祀仪式中,常伴有群体欢会的习俗。而郑、卫之地保留了这一古老遗风,每逢仲春、夏祭、秋祭,男女皆会参与合欢仪式,《桑中》正是此类风俗的生动记录,不应简单地以“淫乱”予以否定。这种基于民俗学视角的解读,为理解该诗提供了全新的维度,也引发了学界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情诗。诗歌通过三章叠唱的形式,描绘了青年男女在桑林、淇水边的幽会场景。每章以采摘植物起兴(唐、麦、葑),引出对美丽女子(孟姜、孟弋、孟庸)的思念,继而叙述相约桑中、上宫相会、淇上送别的恋爱过程。全诗展现了先秦时期自由奔放的婚恋习俗,洋溢着朴素真挚的民间情感。

2. 写作手法

复沓:诗中三章采用复沓手法,每章后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完全重复。仅首两句变换“采唐、麦、葑”“沬之乡、北、东”“美孟姜、弋、庸”,通过重复咏唱强化约会场景的甜蜜回忆,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凸显主人公对欢会的沉醉与回味。起兴:三章均以“采唐(菟丝子)”“采麦”“采葑(蔓菁)”开篇,通过描写采摘植物的行为引出下文的爱情主题。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的结构和句式基本相同,只在部分字词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便于吟唱和记忆,而且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 分段赏析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以“采唐(菟丝草)”起兴,既符合上古时期“采摘植物象征情欲”的原始思维(与交感巫术相关),又以植物的繁茂暗喻生命力与情感的蓬勃。“沬之乡”点明地点,为后文叙事铺垫场景。“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以设问直抒胸臆,直言思念对象为“孟姜”(姜姓美女)。随后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铺陈,详述幽会的三个阶段——相约桑林、相邀宫室、相送淇水,句式从四言过渡到五言、七言,节奏渐趋明快,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回忆中的急切与喜悦。“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换“采唐”为“采麦”,麦的成熟与丰饶进一步强化情欲的饱满感;地点“沬之北”与首章“沬之乡”形成空间上的呼应,暗示活动范围的广阔。思念对象变为“孟弋”(弋姓美女),表明主人公并非专情于一人,而是与多位女子有染。重复“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句式,一字未改的后半段形成强烈的复沓效果,如同歌声的重章叠唱,既强化了幽会场景的熟悉感,又暗含主人公对不同情人“一视同仁”的浪荡心态。“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以“采葑(蔓菁)”起兴,葑的块根可食用,象征生活所需与欲望的实在性。地点“沬之东”与前两章的“乡”“北”形成东、南、北的方位覆盖,暗示主人公的“情网”遍布四方。思念对象再换为“孟庸”(庸姓美女),三章分别以姜、弋、庸三姓女子并列,既呼应“群婚性男女欢会”的民俗背景,又坐实主人公“多情浪子”的形象。末句重复的幽会流程,如同车轮般循环往复,凸显其沉溺情欲、乐此不疲的心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自言自语式的反复咏唱。每章前半部分仅更换两三个字,如采集之物换成“唐、麦、葑”,地点变为“沬之乡、北、东”,美女姓氏改作“孟姜、孟弋、孟庸”,但后半部分字句完全相同。等待、幽会与送别的地点始终未变,主人公始终沉浸在与美女约会的美好回忆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桑中、上宫,幽会之所也;孟姜、孟弋、孟庸,幽期之人也;“期”“要”“送”,幽欢之颠末也。直记其事,不著议论意见,视为外遇之簿录也可,视为丑行之招供又无不可。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节南山》

下一篇:先秦·佚名《鄘风·君子偕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