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采唐矣":到哪儿去采女萝?
# 唐:植物名。即女萝,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爰:于何,在哪里。
"沬之乡矣":到那卫国的沫乡。
# 乡:郊外。,沬: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云:句首语助词。
"美孟姜矣":漂亮大姐她姓姜。
#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贵族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乎:于。,期:约定。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 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要:邀约。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旁。
#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爰采麦矣":到哪儿去采麦穗?
"沬之北矣":到那卫国沫乡北。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美孟弋矣":漂亮大姐她姓弋。
# 弋: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上。
"爰采葑矣":到哪儿去采蔓菁?
# 葑:芜菁,即蔓菁菜。
"沬之东矣":到那卫国沫乡东。
"云谁之思":我的心中在想谁?
"美孟庸矣":漂亮大姐她姓庸。
# 庸:姓。
"期我乎桑中":约我等待在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相会在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送我远到淇水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情诗。诗歌通过三章叠唱的形式,描绘了青年男女在桑林、淇水边的幽会场景。每章以采摘植物起兴(唐、麦、葑),引出对美丽女子(孟姜、孟弋、孟庸)的思念,继而叙述相约桑中、上宫相会、淇上送别的恋爱过程。全诗展现了先秦时期自由奔放的婚恋习俗,洋溢着朴素真挚的民间情感。
2. 写作手法
复沓:诗中三章采用复沓手法,每章后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完全重复。仅首两句变换“采唐、麦、葑”“沬之乡、北、东”“美孟姜、弋、庸”,通过重复咏唱强化约会场景的甜蜜回忆,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凸显主人公对欢会的沉醉与回味。起兴:三章均以“采唐(菟丝子)”“采麦”“采葑(蔓菁)”开篇,通过描写采摘植物的行为引出下文的爱情主题。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的结构和句式基本相同,只在部分字词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便于吟唱和记忆,而且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 分段赏析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以“采唐(菟丝草)”起兴,既符合上古时期“采摘植物象征情欲”的原始思维(与交感巫术相关),又以植物的繁茂暗喻生命力与情感的蓬勃。“沬之乡”点明地点,为后文叙事铺垫场景。“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以设问直抒胸臆,直言思念对象为“孟姜”(姜姓美女)。随后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铺陈,详述幽会的三个阶段——相约桑林、相邀宫室、相送淇水,句式从四言过渡到五言、七言,节奏渐趋明快,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回忆中的急切与喜悦。“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换“采唐”为“采麦”,麦的成熟与丰饶进一步强化情欲的饱满感;地点“沬之北”与首章“沬之乡”形成空间上的呼应,暗示活动范围的广阔。思念对象变为“孟弋”(弋姓美女),表明主人公并非专情于一人,而是与多位女子有染。重复“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句式,一字未改的后半段形成强烈的复沓效果,如同歌声的重章叠唱,既强化了幽会场景的熟悉感,又暗含主人公对不同情人“一视同仁”的浪荡心态。“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以“采葑(蔓菁)”起兴,葑的块根可食用,象征生活所需与欲望的实在性。地点“沬之东”与前两章的“乡”“北”形成东、南、北的方位覆盖,暗示主人公的“情网”遍布四方。思念对象再换为“孟庸”(庸姓美女),三章分别以姜、弋、庸三姓女子并列,既呼应“群婚性男女欢会”的民俗背景,又坐实主人公“多情浪子”的形象。末句重复的幽会流程,如同车轮般循环往复,凸显其沉溺情欲、乐此不疲的心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自言自语式的反复咏唱。每章前半部分仅更换两三个字,如采集之物换成“唐、麦、葑”,地点变为“沬之乡、北、东”,美女姓氏改作“孟姜、孟弋、孟庸”,但后半部分字句完全相同。等待、幽会与送别的地点始终未变,主人公始终沉浸在与美女约会的美好回忆里。
# 桑中、上宫,幽会之所也;孟姜、孟弋、孟庸,幽期之人也;“期”“要”“送”,幽欢之颠末也。直记其事,不著议论意见,视为外遇之簿录也可,视为丑行之招供又无不可。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
上一篇:先秦·佚名《节南山》
下一篇:先秦·佚名《鄘风·君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