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彼南山":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
# 节:通“巀”。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
"维石岩岩":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
# 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赫赫师尹":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
# 师尹:泛指王朝文武百官。师,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尹,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民具尔瞻":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
# 具:通“俱”。
"忧心如惔":仁人君子为国政忧心如焚,
# 惔:忧心如焚。一说“炎”的误字,火烧。
"不敢戏谈":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
# 戏谈:随便谈论。
"国既卒斩":国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
# 卒:终,全。
"何用不监":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 何用:何以,何因。
"节彼南山":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
"有实其猗":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
# 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
"赫赫师尹":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
"不平谓何":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
# 谓何:奈何。,不平:执政不公。
"天方荐瘥":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
# 瘥:疫病。,荐:再次发生饥馑。
"丧乱弘多":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
# 弘:宏,大。
"民言无嘉":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
"憯莫惩嗟":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 憯:曾,乃。
"尹氏大师":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
# 大师:王朝最高军事长官。,尹氏:官名。
"维周之氐":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
# 氐:根本。一说借为“榰”,屋柱的石磉。
"秉国之钧":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
# 钧:通“均”,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四方是维":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
"天子是毗":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
# 毗:犹“裨”,辅助。
"俾民不迷":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
# 俾:使。
"不吊昊天":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
# 昊天:犹言皇天。,吊:通“叔”,借为“淑”,善。
"不宜空我师":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 师:众民。,空:穷。
"弗躬弗亲":周王你不亲政勤政,
# 躬:亲自。,弗:不。
"庶民弗信":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
# 信:信任。一说为“伸”,遭受冤屈。
"弗问弗仕":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
# 仕:察,理。
"勿罔君子":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
# 君子:指周王。,勿罔:欺骗迷惑。
"式夷式已":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
# 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夷:平。,式:应,当。
"无小人殆":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国运。
# 殆:及,接近。
"琐琐姻亚":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
# 姻亚:统指襟带关系。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
"则无膴仕":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 膴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昊天不佣":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
# 佣:通“融”,明。
"降此鞠讻":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
# 鞠訩:极乱。讻,祸乱,昏乱。
"昊天不惠":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
# 惠:通“慧”。
"降此大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
# 戾:暴戾,灾难。
"君子如届":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
# 届:临。
"俾民心阕":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
# 阕:息。
"君子如夷":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
"恶怒是违":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 违:离去,消除。,恶怒:忿争之情。
"不吊昊天":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
"乱靡有定":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
"式月斯生":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
# 式月斯生:应月乃生。
"俾民不宁":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忧心如酲":我忧国忧民之心痛如沉醉,
# 酲:醉于酒。
"谁秉国成":是谁执掌国政竟如此无能?
# 成:平。
"不自为政":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
"卒劳百姓":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 卒:通“瘁”,劳苦。
"驾彼四牡":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
# 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
"四牡项领":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
# 项领:肥大的脖颈。
"我瞻四方":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
"蹙蹙靡所骋":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 蹙蹙:局促的样子。
"方茂尔恶":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
# 恶:憎恶。,茂:盛。
"相尔矛矣":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
# 矛:通“务”,义为侮。
"既夷既怿":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
# 怿:悦,高兴。
"如相酬矣":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 酬:相互敬酒,交欢的意思。
"昊天不平":苍天总是如此不公,
"我王不宁":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
"不惩其心":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
"覆怨其正":反倒抱怨别人对他的规劝纠正。
# 正:规劝纠正。,覆:反。
"家父作诵":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诗,
# 诵:可诵唱的言辞。,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
"以究王讻":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
# 王讻:给王带来凶灾者。讻,即“凶”。,究:纠正。
"式讹尔心":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
# 讹:变动,改变。
"以畜万邦":以有利国家造福天下黎民。
# 畜:长养,引申为挽救、延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雅·节南山》是《诗经》中一首政治讽喻诗,由周幽王时期的大夫家父创作,全诗以尖锐笔触揭露西周末年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诗中融合天命观与民本思想,既是对西周衰亡的哀悼,也是对理想政治的呼唤。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起句以“节彼南山”起兴,高峻的南山、重叠的岩石,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喻师尹权势的稳固与地位的显赫。“赫赫师尹”直斥其名,“民具尔瞻”强调百姓对其一举一动的密切关注——他本应是国家的支柱,却令民众忧心如焚(“忧心如惔”如火烧般焦虑)。“不敢戏谈”四字道尽高压统治下的窒息:百姓连私下议论都不敢,可见其专横;而“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则以痛切的质问,直指师尹失职:国家行将崩溃,你为何不履行监督之责?此章以山喻权,以民望衬失责,奠定全诗批判基调。第二章“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首句重复“节彼南山”,强化山的意象;“有实其猗”写南山草木丰茂,与前章“维石岩岩”形成互补,既显山之稳固,亦隐喻师尹权力之盛。“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直揭核心:你这般显赫,为何行事不公?“天方荐瘥”转向天灾(疫病频发),“丧乱弘多”承接人祸(战乱不断),二者叠加,更显民生凋敝。“民言无嘉”百姓怨声载道,“憯莫惩嗟”痛心无人警醒——师尹的不公与失职,已激得天怒人怨。第三章“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前两章聚焦“师尹”,此章点明其身份:“尹氏大师”乃周王朝的支柱(“维周之氐”),本应执掌国政(“秉国之钧”)、维系四方(“四方是维”)、辅佐天子(“天子是毗”)、引导百姓(“俾民不迷”)。然而“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笔锋陡转——上天不仁,竟让百姓陷入困顿!表面责天,实则斥师尹辜负重任,导致国家空虚、百姓流离。第四章“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此章直指师尹失政的具体表现:他不亲理政务(“弗躬弗亲”),故百姓不信任;不询问贤能、不任用人才(“弗问弗仕”),实是欺骗君子(“勿罔君子”)。“式夷式已”呼吁他平息乱局、停止错误;“无小人殆”警告勿亲近小人。末句“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更尖锐:那些无才无德的姻亲(“琐琐姻亚”),不该让他们占据高位(“膴仕”)——直斥师尹任人唯亲,破坏朝纲。第五章“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昊天不佣”(上天不公)“昊天不惠”(上天不仁),诗人借“天怒”强化批判:上天降下灾祸(“鞠訩”“大戾”),实因师尹失德。继而转向对师尹的期望:“君子如届”(若你到来),“俾民心阕”(平息百姓怨愤);“君子如夷”(若你公正),“恶怒是违”(消除众人愤怒)。表面祈愿,实则讽刺——师尹本应如此,却背道而驰。第六章“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不吊昊天”重申对天的怨怼,战乱不止(“乱靡有定”),每月都有新灾(“式月斯生”),百姓不得安宁(“俾民不宁”)。“忧心如酲”以醉酒后的昏沉,形容诗人内心的沉重。“谁秉国成”质问:如今谁在主持国政?答案不言而明——正是师尹自己!但他“不自为政”(不亲自执政),只知推诿,最终让百姓受苦。此章由怨天转责人,直指师尹失职的核心。第七章“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体由八句转为四句,节奏趋急。“驾彼四牡”写驾车出行,“四牡项领”(马颈粗壮难控)暗喻局势失控;“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环顾四方,空间逼仄无处奔驰)则直抒无奈:无论朝堂还是民间,皆被师尹的乱政笼罩,诗人空有忧国之思,却无处施展。第八章“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此章揭露朝堂丑态:“方茂尔恶”(你们恶行正盛),“相尔矛矣”(互相攻击如举矛);“既夷既怿”(矛盾暂缓),“如相酬矣”(又似推杯换盏)。短短数句,刻画出师尹党羽表面勾结、背后倾轧的丑态,讽刺其“和衷共济”不过是伪装。第九章“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昊天不平”呼应前文,上天不公;“我王不宁”(周王不安)则是师尹乱政的直接后果。“不惩其心”(不反省自身),“覆怨其正”(反而怨恨纠正者)——师尹不仅不认错,还迁怒于劝谏之人,将其罪责推向君主,更显其跋扈。第十章“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末章收束全诗,诗人自道作诗目的:“家父作诵”(我作此诗),“以究王訩”(追究周王的灾祸根源);“式讹尔心”(望你们改过),“以畜万邦”(好好治理国家)。虽知言辞激烈,却仍抱有劝诫之意,体现了士大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很能体现政治讽刺诗的特点。整首诗从头至尾都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爱恨界限清晰,情感明确。全诗共有十章,读起来却像是一气呵成。诗中逐一揭露了周幽王和太师尹氏的阴险手段,让人读后感到痛快淋漓。诗歌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妥帖。前两章虽然和民歌常用的重章叠句形式相似,但已经不像民歌那样结构简单、风格质朴,而是语言修饰更多,使用的词汇也更丰富。诗中运用的比喻,比如“维周之氐”“秉国之钩”等,以及叠字如“岩岩”“赫赫”“蹙蹙”等,都用得恰当精准,很有表现力。此外,诗歌还采用了排比的句式和对比的手法。像连续使用“弗”字,以及以“昊天”和“君子”开头的诗句,通过这样的方式揭露矛盾、针砭时政,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 “吉甫作诵”,美诗以名著者也。“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刺诗以名著者也。为吉甫易,为家父……难。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
# 起得严厉有势。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有子之言似夫子》
下一篇:先秦·佚名《国风·鄘风·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