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支":芄兰枝上结尖夹,
# 支:借作“枝”。,芄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童子佩觿":小小童子佩角锥。
# 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虽则佩觿":虽然你已佩角锥,
"能不我知":但不解我情旖旎。
# 知:智,一说“接”。,能:乃,于是。一说“宁”“岂”。
"容兮遂兮":走起路来慢悠悠,
# 容兮遂兮:形容仪容安详、行止舒缓的样子。容,容仪;遂,成就。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垂带悸兮":摇摇摆摆大带垂。
#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芄兰之叶":芄兰枝上叶弯弯,
"童子佩韘":小小童子佩戴韘。
# 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虽则佩韘":虽然你已佩戴韘,
"能不我甲":但不跟我来亲近。
# 甲: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容兮遂兮":走起路来慢悠悠,
"垂带悸兮":摇摇摆摆大带垂。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描绘了佩戴成人配饰却举止幼稚的贵族童子形象,通过细节刻画其外显庄重与内心幼稚的反差,讽刺了周人嫡长子继承制下,不论能力高低、幼弱痴愚皆可承袭贵族身份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2. 写作手法
复沓:两章中“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仅“支”“叶”、“觿”“韘”、“知”“甲”等字词替换,其余句式、节奏基本相同。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女诗人对童子佩戴成人饰物后故作成熟姿态的调侃,以及对其态度转变的嗔怪之情。起兴:“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以芄兰的枝条和叶子起兴。芄兰的荚实形状与觽相似,叶子与佩戴韘的手部动作场景相关联,诗人由眼前芄兰之景,自然联想到童子佩戴成人佩饰的情景,引出下文对童子形象与两人关系变化的描写。触景生情:诗人看到芄兰,因其形态与童子所佩戴的觽、韘存在关联,触发情感。童子佩戴觽、韘后,对诗人态度变得冷淡,诗人由芄兰这一景象,联想到两人关系变化,进而产生不满、嗔怨等复杂情绪,将情感融入对芄兰与童子的描写之中。联想:诗人由“芄兰之支”联想到“童子佩觿”,由“芄兰之叶”联想到“童子佩韘”,是基于芄兰形态与佩饰的相似性。同时,从童子外在佩饰的变化,联想到其心态转变,认为童子只是故作成熟,内心仍是顽童,这种联想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
3. 分段赏析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两句以“芄兰”的枝条起兴,芄兰的荚实与觽外形都是锥形,十分相像,女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佩戴觽的“童子”。“童子佩觿”描述了这位“童子”佩戴上了解结用具觽,在当时,贵族男子佩觽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写出女诗人眼中的“童子”虽然佩戴了觽,可在她看来,对方依旧年幼无知。两人或许是青梅竹马,关系亲密,但“童子”佩觽后态度变得冷淡,女诗人感觉对方对自己不再如从前那般了解、亲近。“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描绘了“童子”佩觽后,处处显示出成熟男子的模样,走路时神态从容,连垂下的腰带都随步伐有节奏地摆动。然而在多情的女诗人眼中,这不过是“童子”装模作样的假正经,她看对方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都觉得不顺眼,认为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话语间充满嘲讽揶揄,却也暗含“怨”中寓“爱”的情意。“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同样以“芄兰”的叶子起兴,由眼前之景自然过渡到对“童子”的描述。“童子佩韘”表明“童子”佩戴上了射箭时戴的皮制扳指(韘),这同样是贵族男子象征具备一定能力的饰物。“虽则佩韘,能不我甲”中,女诗人直言尽管“童子”佩戴了韘,可在她看来,对方并没有真正成长,也不再与自己亲昵。“甲”通“狎”,以前两人相处无拘无束,而现在“童子”却对她疏远冷落。“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再次描写“童子”佩韘后的模样,他神态从容,垂带晃动,竭力展现成熟姿态。但女诗人依旧不以为然,口中唤着“童子”,在这称呼里包含着似娇还嗔的情态,从对“童子”姿态的描述与略带不满的言语中,能清晰感受到她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既有对“童子”变化的嗔怪,又藏着难以割舍的爱意。
4. 作品点评
《芄兰》全诗两章结构重复,仅三处用字有别,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童子”态度转变与姑娘的懊恼心绪。诗篇运用《诗经》常见的复沓手法,通过语句反复强化主旨,表现“童子”不解情意的状态。诗歌每章前四句押同一韵脚,后两句另换韵脚,从乐歌层面来看,后两句或为附歌部分。
# “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采蘋》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郑庄公戒饬守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