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
lá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wán
lán
zhī
zhī
tóng
pèi
觿
suī
pèi
觿
néng
zhī
róng
suì
chuí
dài
wán
lán
zhī
tóng
pèi
shè
suī
pèi
shè
néng
xiá
róng
suì
chuí
dài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我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逐句剖析

"芄兰之支":芄兰枝上结尖夹,

# 支:借作“枝”。,芄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童子佩觿":小小童子佩角锥。

# 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虽则佩觿":虽然你已佩角锥,

"能不我知":但不解我情旖旎。

# 知:智,一说“接”。,能:乃,于是。一说“宁”“岂”。

"容兮遂兮":走起路来慢悠悠,

# 容兮遂兮:形容仪容安详、行止舒缓的样子。容,容仪;遂,成就。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垂带悸兮":摇摇摆摆大带垂。

# 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芄兰之叶":芄兰枝上叶弯弯,

"童子佩韘":小小童子佩戴韘。

# 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虽则佩韘":虽然你已佩戴韘,

"能不我甲":但不跟我来亲近。

# 甲: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容兮遂兮":走起路来慢悠悠,

"垂带悸兮":摇摇摆摆大带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芄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该诗刻画了一个佩戴成人饰物的童子,其举止言行却尽显幼稚懵懂,既缺乏自我认知,也不懂得人际交往之道。古往今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旨解读莫衷一是,有人判定为讽刺卫惠公之作,有人视作对卫惠公的赞颂,亦有人主张这是一首恋歌。全诗共两章,每章六句。起笔以景兴发,既自然引出对“童子”佩戴装饰的描绘,又借“芄兰”的张扬形态,暗喻童子心性的尚未成熟。诗人巧妙运用细节刻画,“童子”外在的端庄严肃,难掩内在的天真幼稚,随风晃动的垂带,恰似其稚嫩本质的生动写照。这是针对周人嫡长子继承制下的弊端而作。周时嫡长子继承制不论继承者能力,即便年幼低能也可承袭贵族身份。诗中通过对佩戴成人佩饰、玉佩童子的描写,以细节刻画展现其外表庄重却难掩内心幼稚的形象。诗人尤为不满的是,原本亲昵之人如今因身份变化而对自己疏离,全诗以轻松笔触含蓄地讽刺了这类徒有其表、故作正经的贵族子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芄兰》的创作背景,历代见解纷呈。其一为刺诗说。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代刘玉汝在《诗缵绪》中提出“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代丰坊《诗说》主张“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代季本《诗说解颐》指出“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当代学者高亨认为此诗刺童子早婚,其《诗经今注》提出“周代统治阶级有男子早婚的习惯。这是一个成年的女子嫁给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儿童,因作此诗表示不满”,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也认定“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其二为美卫惠公说,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称“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其三为恋歌说,当代朱东润在《诗三百篇探故》中推断“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描绘了佩戴成人配饰却举止幼稚的贵族童子形象,通过细节刻画其外显庄重与内心幼稚的反差,讽刺了周人嫡长子继承制下,不论能力高低、幼弱痴愚皆可承袭贵族身份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2. 写作手法

复沓:两章中“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仅“支”“叶”、“觿”“韘”、“知”“甲”等字词替换,其余句式、节奏基本相同。通过反复咏唱,强化了女诗人对童子佩戴成人饰物后故作成熟姿态的调侃,以及对其态度转变的嗔怪之情。起兴:“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以芄兰的枝条和叶子起兴。芄兰的荚实形状与觽相似,叶子与佩戴韘的手部动作场景相关联,诗人由眼前芄兰之景,自然联想到童子佩戴成人佩饰的情景,引出下文对童子形象与两人关系变化的描写。触景生情:诗人看到芄兰,因其形态与童子所佩戴的觽、韘存在关联,触发情感。童子佩戴觽、韘后,对诗人态度变得冷淡,诗人由芄兰这一景象,联想到两人关系变化,进而产生不满、嗔怨等复杂情绪,将情感融入对芄兰与童子的描写之中。联想:诗人由“芄兰之支”联想到“童子佩觿”,由“芄兰之叶”联想到“童子佩韘”,是基于芄兰形态与佩饰的相似性。同时,从童子外在佩饰的变化,联想到其心态转变,认为童子只是故作成熟,内心仍是顽童,这种联想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细腻。

3. 分段赏析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两句以“芄兰”的枝条起兴,芄兰的荚实与觽外形都是锥形,十分相像,女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佩戴觽的“童子”。“童子佩觿”描述了这位“童子”佩戴上了解结用具觽,在当时,贵族男子佩觽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写出女诗人眼中的“童子”虽然佩戴了觽,可在她看来,对方依旧年幼无知。两人或许是青梅竹马,关系亲密,但“童子”佩觽后态度变得冷淡,女诗人感觉对方对自己不再如从前那般了解、亲近。“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描绘了“童子”佩觽后,处处显示出成熟男子的模样,走路时神态从容,连垂下的腰带都随步伐有节奏地摆动。然而在多情的女诗人眼中,这不过是“童子”装模作样的假正经,她看对方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都觉得不顺眼,认为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话语间充满嘲讽揶揄,却也暗含“怨”中寓“爱”的情意。“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同样以“芄兰”的叶子起兴,由眼前之景自然过渡到对“童子”的描述。“童子佩韘”表明“童子”佩戴上了射箭时戴的皮制扳指(韘),这同样是贵族男子象征具备一定能力的饰物。“虽则佩韘,能不我甲”中,女诗人直言尽管“童子”佩戴了韘,可在她看来,对方并没有真正成长,也不再与自己亲昵。“甲”通“狎”,以前两人相处无拘无束,而现在“童子”却对她疏远冷落。“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再次描写“童子”佩韘后的模样,他神态从容,垂带晃动,竭力展现成熟姿态。但女诗人依旧不以为然,口中唤着“童子”,在这称呼里包含着似娇还嗔的情态,从对“童子”姿态的描述与略带不满的言语中,能清晰感受到她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既有对“童子”变化的嗔怪,又藏着难以割舍的爱意。

4. 作品点评

《芄兰》全诗两章结构重复,仅三处用字有别,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童子”态度转变与姑娘的懊恼心绪。诗篇运用《诗经》常见的复沓手法,通过语句反复强化主旨,表现“童子”不解情意的状态。诗歌每章前四句押同一韵脚,后两句另换韵脚,从乐歌层面来看,后两句或为附歌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采蘋》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郑庄公戒饬守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