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哪里可以去采蘋?
# 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南涧之滨":就在南面涧谷的水边。
# 滨:水边。
"于以采藻":哪里可以去采藻?
#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于彼行潦":在那浅浅的水沟间。
# 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于以盛之":什么东西盛蘋藻?
"维筐及筥":有那圆筥和方筐。
# 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于以湘之":什么东西煮食物?
#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传》:“亨也。”按即烹。
"维锜及釜":三脚錡与无足釜。
# 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于以奠之":祭品放置在哪里?
# 奠:放置。
"宗室牖下":祠堂那边窗户底。
# 牖:窗户。,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谁其尸之":这次谁来做主祭?
#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齐,敬。季,少也。”
"有齐季女":恭敬虔诚的少女。
# 季:少、小。,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玉篇》引《诗》作“䶒”,美好。,有:语首助词,无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反映古代风俗的诗。描绘了少女出嫁前夕庄重备办祭品、祭器,于宗室牖下祭祀的场景,详实地介绍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体现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风尚习俗。
2. 写作手法
复沓:五个“于以”重复运用,但其具体含意不完全雷同,在重复中形成起伏变化,使全诗节奏迅捷奔放,兼具连绵起伏、摇曳多姿的韵律效果。用典:引用《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可羞于王公”,此典原意是只要有真诚信用,普通的物品也可用于祭祀。诗中借此说明即便祭品普通、礼仪繁琐,却因蕴含人们的寄托希冀,祭祀活动仍无比虔诚庄重,增强了对祭祀庄重性论述的说服力。卒章显志: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以问答形式突然点明主祭之人,通过简洁收束,烘云托月般展现季女端庄美好的形象,凸显主祭者特点。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前两句“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以问答句式开篇,询问采摘蘋草和水藻的地点,答以“南涧之滨”“行潦”,点明采集活动在溪流边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勾勒出女奴们奔波于水滨采集祭品的劳动场景。第二章“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继续采用问答形式,询问盛放和烹煮祭品的器具,答以“筐”“筥”“锜”“釜”等不同器皿,细致列举祭器种类,体现出准备祭祀过程中对器具的讲究,从侧面反映出祭祀活动的庄重性。第三章前两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问答之间点明祭祀的地点在宗庙窗下,“宗室牖下”这一特定场景,营造出肃穆庄严的祭祀氛围,凸显出仪式的神圣性。末两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以问答收束全诗,询问主祭之人,答以“有齐季女”,“齐”字突出季女的端庄恭敬,虽未直接描写其形象,却通过问答结构的戛然收束,让主祭少女庄重美好的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问答体的章法结构,五个“于以”的巧妙运用则是其核心构成要素。全诗节奏明快畅达、气势畅旺,五个“于以”的具体内涵并非完全一致,在回环往复中形成起伏跌宕、灵动多变的韵律感。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以突然收束的问答句作结,笔法奇巧独特,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将季女端庄美好的形象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这种章法与语言的结合,既展现出古朴的民歌特质,又赋予诗篇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
# 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
近代吴闿生《诗意会通》
# 《采蘋》之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采菜,烹煮,设祭,“事”之平平静静中浮漫着心的快乐和憧憬。“宜其室家”、“宜其家人”,《桃夭》中的一唱三叹,是那一时代对女子一个最低的或者也是最高的要求,读《采蘋》,猜想着女儿自己或者竟也是如此希望着。“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未了一句轻微的赞叹,是诗中挑起遐思的一笔,本来是开端,却轻轻巧巧作成收束,“叙事”便于此际化为“抒情”。
近代扬之水《诗经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