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筑成木屋山涧间,
# 涧:山间流水的沟。朱熹《诗集传》:“山夹水曰涧。”
"硕人之宽":贤人居住天地宽。
# 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
"独寐寤言":独眠独醒独自言,
# 独寐寤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
"永矢弗谖":永记快乐不言传。
# 弗谖:不忘却。,矢:同“誓”。,永:永久。
"考槃在阿":筑成木屋山之坡,
# 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
"硕人之薖":贤人居如安乐窝。
# 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
"独寐寤歌":独眠独醒独自歌,
# 歌:此处作动词,歌唱。
"永矢弗过":绝不走出这山阿。
# 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筑成木屋在高原,
# 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
"硕人之轴":贤人在此独盘桓。
# 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列女传·母仪》:“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
"独寐寤宿":独眠独醒独自宿,
"永矢弗告":此中乐趣不能言。
# 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国风·考槃》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隐逸诗,介绍了山居隐士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描绘了隐者独居山涧、结庐为居的自然场景与“独寐寤言”“独寐寤歌”的自在言行,通过“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的重章叠句,体现其游走于山水之间的自由轨迹,以清泉石上、林籁山月的意象构建出淡泊闲适的意境,最终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精神的礼赞,以及对世俗功名的疏离与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中通过“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三章的递进式空间描写,以幽静雅致的山涧、山丘、高原等自然环境,烘托出隐士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些远离尘嚣的居所虽未直接赞美,却通过“宽”“薖”“轴”等形容词的反复强调,暗示隐士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侧面烘托其心胸开阔、志趣高洁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以山涧独居的场景开篇,“涧”暗喻隐士远离尘嚣的避世选择,“宽”字双关居所的敞阔与心胸的豁达,表面写隐者自得其乐,实则暗含对现实政治失意的反讽。后句“独寐寤言”通过“独”与“言”的矛盾动作,揭示隐士表面闲适下的孤独内核——“寐”是沉寂,“寤言”是自语,暗示无人倾诉的压抑;“永矢弗谖”以“矢”(誓)的决绝语气,将个人坚守升华为对统治者蔽贤的控诉,誓言中暗藏愤懑。“考槃在阿,硕人之薖”递进至山弯幽居,“阿”比“涧”更显地势险僻,暗示与世俗彻底割裂;“薖”通“窠”,以草木自然生长的意象,隐喻隐者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状态。“独寐寤歌”从“言”到“歌”的转变,展现隐士从内省到外放的情感宣泄——“歌”是对沉默的突破,暗含对现实的讽刺;“永矢弗过”以否定句式强化对初心的铭记,“过”指向行为层面的背离,较前章“弗谖”更显对统治者不辨贤愚的批判由隐忍转向公开。“考槃在陆,硕人之轴”借高地意象象征精神境界的升华,“陆”较“涧”“阿”更显旷远,暗含隐者以道自守的孤高;“轴”本指车轴,喻隐士如车轴般成为精神世界的核心,暗含其独立不迁的品格。“独寐寤宿”以“宿”(长眠)收束昼夜循环,暗示隐士与现实彻底决裂;“永矢弗告”以缄默收尾,较前两章“弗谖”“弗过”更显决绝,“告”涉及言语表达的层面,此句以“不语”将愤懑升华为对统治者的无声抗议,重章叠句间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三章皆誓”的力度,完成对现实的尖锐批判。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形式上颇具巧思:以四言为句、四句成章的规整结构,在整齐中暗蕴变化之妙,每章一韵的声律安排更添吟诵的韵律感。内容上,诗人以山涧小筑的幽寂与独居者的心境形成微妙映照——小小木屋反成天地之境,方寸之间竟衬得乾坤愈发辽阔。幽美之景令人流连而不愿远游,其中最动人心处,莫过于"独寐寤言"四字的精妙勾勒: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间,独眠、独醒、独语,浑然已忘世俗纷扰。这般遗世独立的姿态,将隐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其笔触之凝练、取景之典型,令隐者形象跃然纸上;意境之幽远绵长,更添余韵悠长之妙,堪称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 孔子曰:吾于《考槃》,见士之遁世而不闷也。
秦孔鲋《孔丛子》
# 诗人美贤者,隐处涧谷之间,而硕大宽广,无戚戚之意,虽独寐寤言,犹自誓其不忘此乐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此美贤者隐居自乐之词。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