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螮蝀在东":一条彩虹出东方,
# 在东:彩虹出现在东方。朱熹《诗集传》: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生者,盖天地之淫气也。在东者,暮虹也,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暮东也。,螮蝀:一作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以为婚姻错乱则会出现彩虹。
"莫之敢指":没人胆敢将它指。
# 莫之敢指:没有人敢指它。这是倒装句。民俗以为用手指指点彩虹,指头上要长疔。
"女子有行":女子成年要出嫁,
# 有行:指出嫁。
"远父母兄弟":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隮于西":朝虹出现在西方,
# 隮:一说升云,一说虹。
"崇朝其雨":上午肯定会下雨。
# 崇朝:终朝,整个早晨,指从日出到吃早餐的时候。俗以为早晨见虹是阴雨的征兆。
"女子有行":女子成年要出嫁,
# 子:像这样的人。
"远兄弟父母":远离兄弟和父母。
"乃如之人也":可是眼前这个人,
# 乃如之人:像这样的人。
"怀昏姻也":破坏婚姻好礼仪啊。
# 昏姻:婚姻。昏:一作婚。,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一说思。
"大无信也":太没贞信太无理啊,
# 信:贞信,贞节。,大:太。
"不知命也":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螮蝀》是一首四言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诗歌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女子自主追求婚姻的行为,批评了这种违背传统礼法而远嫁他乡的选择。作品通过简练的叙述与复沓的章法,折射出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受限处境,仍难以摆脱社会规范的压力。诗中未直接描写私奔后果,但通过“父母兄弟不知”的叙述视角,暗示了此类行为可能引发的家族矛盾与社会舆论压力,为理解当时的婚恋观念提供了具体文本依据。
2. 写作手法
起兴:“螮蝀在东,莫之敢指”和“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这两句诗使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第一句以彩虹在东方出现的自然现象起兴,暗喻女子违背礼教私奔的行为被视为禁忌。古人认为彩虹是阴阳交媾的象征其出现被视为不祥之兆,故无人敢指。此处以自然异象“兴”起对人事的道德批判,同时“虹”本身又作为“起”,隐喻女子逾越礼法的婚恋行为。第二句既呼应首章的禁忌意象,又以天气异常“兴”发对女子私奔的进一步谴责。朝虹与暮虹的循环,暗喻婚姻失序对自然规律的破坏。这两句通过“起”(以虹喻女子私奔)与“兴”(以自然异象引出道德审判)的结合,将天象与人事交织,既展现了周代礼教对婚姻伦理的严苛规范,也暗含对人性压抑的隐性批判。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螮蝀在东,莫之敢指”运用了起兴手法,描绘彩虹出现在东方的自然景象。古人因自然知识有限,认为虹的产生源于阴阳失调、婚姻伦理混乱,将其视为不祥之气。如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当社会风气败坏,男女逾越本分私奔时,这种云气就会盛行。”彩虹出现在东方被视为禁忌,故而众人“莫之敢指”。这种自然现象的描写,实则暗含对婚姻伦理的隐喻,为下文引出“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的叙事埋下伏笔。这两句看似客观陈述,但结合前文的意象,实则以虹的象征意义影射出嫁女子的行为。这种比兴手法的结合,使诗歌的讽喻之意自然流露。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有行”的表述在《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中亦有出现,当属当时常见的诗句。第二章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朝隮于西”延续前章对虹的描写,继而以“崇朝其雨”强化意象。通过早晚虹霓交替的意象叠加,诗人着重强调婚姻关系的错乱无序。第三章直抒胸臆,以“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开篇,直指其行为违背婚俗伦理。诗中“大无信也”与“不知命也”的并列批判,既谴责当事人罔顾贞信伦理,又指责其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制。全诗结构上,前两章的铺陈蓄势为此章的议论作铺垫,四句末尾连续使用“也”字语气词,形成强烈的感情节奏,凸显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深恶痛绝。这种由隐喻到直斥的递进结构,完整呈现了传统婚制规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冲突。
4. 作品点评
从现在的角度看,那个没听母亲的话、选择和心上人一起离开家的女子,其实是位敢于打破旧规矩、自己决定婚姻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像婚丧嫁娶这样的人事,都有特别严格的讲究。比如结婚必须听父母的安排,得有媒人牵线搭桥,当事人自己不能选对象。《齐风·南山》里写过:“要娶媳妇该怎么办?得先跟父母说清楚”“要娶媳妇该怎么办?没媒人可不成”,这就反映了当时周朝社会的婚姻规矩。可能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和《鄘风·柏舟》里那个发誓“到死不改心意”的姑娘很像——在父母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爱情,她还是跟着心上人离开了家,自己做了决定。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自然是封建礼教容不下的,所以那些守旧的人就骂她“不正经”,对她很苛刻。诗里两次提到当时的一句老话:“女孩子一旦出嫁,就得离父母兄弟远远的。”这说明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同情,诗里说“没人敢指摘她”,其实反而是所有人都觉得她做得不对。《论语》里有句话叫“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虽然迈出了反抗的一步,但后来的日子过得有多难,不难想象。
# 一(章)二(章)为三章立案也,何等步骤!“乃如”四句,语意森凛。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 读此,可悟文章擒纵疏密之法。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 撰《秦西巴纵麑》
下一篇:先秦·佚名《考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