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孙猎而得麑":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小鹿,
# 麑:小鹿。,猎:打猎。
"使秦西巴持归烹之":派秦西巴拿回去烹煮。
# 烹:烧,煮。,持:拿着。,使:派,命令,让。
"麑母随之而啼":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不住地啼叫,
# 啼:啼叫。
"秦西巴弗忍":秦西巴不忍心,
# 忍:忍心。
"纵而予之":将小鹿放还了。
# 纵:放走。
"孟孙归":孟孙氏回来后,
"求麑安在":寻找鹿的踪迹。
# 安:哪里。
"秦西巴对曰":秦西巴回答说:“
"其母随而啼":母鹿跟在后面啼叫,
# 其:它的。
"臣诚弗忍":我实在不忍心,
# 诚:的确。
"窃纵而予之":便私自把小鹿放还给了。”
# 窃:私自。
"孟孙怒":孟孙氏很生气,
"逐秦西巴":把秦西巴赶走了。
# 逐:赶走。
"居一年":过了一年,
# 居:过了。
"取以为子傅":又邀请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 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以为:把...当作。
"左右曰":左右大臣和侍卫说:“
"秦西巴有罪于君":秦西巴之前有罪,
"今以为子傅":现在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
"何也":为什么?”
"孟孙曰":孟孙氏说:“
"夫一麑不忍":他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
"又何况于人乎":又何况对人呢?”
1. 分段赏析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开篇交代事件的起因:孟孙打猎获得幼鹿,命令秦西巴带回烹煮。寥寥数语,既点明了孟孙的行为,也为下文秦西巴的选择埋下伏笔,展现了故事的开端。“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这里通过“麑母啼”的情景和秦西巴“弗忍”的心理、“纵而与之”的行动,生动刻画了秦西巴善良仁慈的形象。幼鹿母亲的哀啼触动了他的恻隐之心,他不顾孟孙的指令放走幼鹿,其本性中的善被直接呈现出来。“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孟孙的询问、秦西巴的坦诚回答与孟孙的愤怒驱逐,构成了情节的转折。秦西巴的回答“臣诚弗忍”再次强调了他的“不忍”之心,不加掩饰的诚实更显其品格;孟孙的“怒”与“逐”则表现了他当时的情绪,与后文的态度形成对比。“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一年后孟孙的举动与此前的驱逐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左右的疑问,而孟孙的回答则点出了故事的主旨。他从秦西巴对幼鹿的“不忍”,看到了其内心的仁慈,认为这样的人必然会对人怀有善意,适合教导自己的孩子。这体现了孟孙的识人之明。
上一篇:先秦·佚名《二子乘舟》
下一篇:先秦·佚名《螮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