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两人乘着船走了,
#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泛泛其景":轻舟漂荡渐远扬。
# 景:通憬,远行貌。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泛泛:飘荡貌。
"愿言思子":深深思念你们俩,
# 言:通“焉”。,愿:思念貌。
"中心养养":我心中充满忧愁。
# 养养:忧思不安的样子。养,一说通“恙”。,中心:心中。
"二子乘舟":两人乘着船走了,
"泛泛其逝":渐渐地越行越远。
# 逝:往,去。
"愿言思子":深深思念你们俩,
"不瑕有害":愿你们顺利平安。
# 害:祸患。一说害通“曷”,何。,不瑕:不至于。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描绘了两位年轻人乘船远去、送行者伫立河岸远望的场景,营造了画面由近及远的悠长意境,表达了送行者深沉浓烈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二章采用重复句式,仅改换结句“中心养养”变为“不瑕有害”。景象不变而情感逐层深化:首章直抒“难舍难离”的牵念,次章转向对“人生风险”的担忧,通过回环复沓强化情感浓度,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愿言思子”在两章中重复出现。结句从“养养”朦胧的思念之情到“不瑕有害”直白的担忧祈告,语气由含蓄转为急切,体现送行者从“牵挂不舍”到“惊惧忧思”的心理变化。远近结合:首句聚焦“二子拜别登船”的近景细节,次句突然将镜头拉远,呈现“孤舟飘向浩渺河面”的远景画面。这种视角的跳跃,既直观展现事件进程,又自然融入送行者“久立远望”的悠长情思,使画面流动中蕴含情感递进。直抒胸臆:全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思念与担忧。“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接道出对二子深切的思念与内心的不安;“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则直白地祈愿二子平安,没有灾祸,情感真挚浓烈,尽显国人对二子的牵挂之情。
3. 分段赏析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这两句通过写实的笔法,先展现近景,两位年轻人告别亲友登船。接着镜头拉远,小船在宽阔的河面上渐渐远去。观察的视角来自送行的人,他们久久站在岸边,目送小船消失。河水起伏的波纹,与送行者心中起伏的思念之情相互呼应。后两句“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接表达了送行者的牵挂之情。“养养”这个词比较特别,前人解释为“思念”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养养”类似“痒痒”的感觉,形象地描绘出送别时那种既爱恋又不舍的复杂心情,这种表达方式很贴切。整首诗生动地展现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首诗的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通过相似结构的反复吟唱,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诗中描写的场景没有变化,但情感随着诗句的回环往复而愈发浓烈。此刻,诗中两位主人公乘坐的小船早已消失在远方的水天相接处,而送行的人依然站在岸边久久凝望。当小船刚离开时,送行者的心中充满不舍,难以割舍离别之情。现在船只已经看不见了,眼前只剩下奔流不息的河水。人生旅途就像这河水一样充满波涛和风险。远去的人能否平安渡过这些惊涛骇浪,避开未知的危险,正是岸边送行人最深的牵挂。“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这两句诗,用祈愿的语气表达了情感的递进和转折,在深深的牵挂中突然涌现出强烈的担忧。于是,在这奔流不息的河面上,在这渐行渐远的小船周围,仿佛回荡着“一路平安”的祝愿——这可能是母亲、妻子或朋友发自内心的呼唤,既包含着不舍,又带着对危险的担忧。
4. 作品点评
同样作为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比《邶风·燕燕》简洁许多。整首诗没用比兴手法,意象只有“二子”和反复出现又消失的小舟。在情感抒发上,也没有《燕燕》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那样的细节刻画。但它的内涵很丰富:画面里只有渐渐远去的二子和船影,其余都是空白,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因为没有背景,连送行者是谁都不清楚,所以诗中情感突破了特定限制,不管是母子情、男女情还是朋友情,都能适配,成了涵盖面极广的“人间之情”。它能让不同身份的读者产生共鸣,和诗人一同唏嘘、牵挂,甚至默默祈告,也就不奇怪了。
# 赋也。二子谓伋、寿也。乘舟,渡河如齐也。
宋朱熹《诗集传》
# 首章言伋、寿二子乘舟涉河以适齐,其影泛泛然,何所归乎?为其将见杀顾其影而怜之也,我念而思之,中心养养然,忧不知所定也。二章言二子泛泛然从此逝矣,痛其往而不返也。诗人深求其心之无他而恕之,故曰不为瑕过而有害也。
宋严粲《诗缉》
# 诗人用意甚微而婉,不可泥诗以求事,尤不可执事以言诗。当迂回以求其用心之所在,然后得其意旨之所存。诗非赋二子死事也,乃讽二子以行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似念母子之词。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风诗娄钞》
# 《二子乘舟》篇:“泛泛其景。”……景,读如憬。《鲁颂·泮水》篇:“憬彼淮夷。”《毛传》日:憬,远行貌。”下章言“泛泛其逝”,正与此同意也。
清王引之
上一篇:先秦·佚名《叔向贺贫》
下一篇:先秦·吕不韦 撰《秦西巴纵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