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甫田":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
# 甫田:大田。,倬:广阔。
"岁取十千":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
# 十千:言其多。
"我取其陈":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
# 陈:陈旧的粮食。
"食我农人":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
# 食:拿东西给人吃。
"自古有年":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
# 有年:丰收年。
"今适南亩":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
# 适:去,至。
"或耘或耔":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
# 耔:培土。,耘:锄草。
"黍稷薿薿":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
# 薿薿:茂盛的样子。,黍稷:谷类作物。
"攸介攸止":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
# 止:至。,攸:乃,就。,介:长大。
"烝我髦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 髦士:英俊人士。,烝:进呈。
"以我齐明":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
# 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与我牺羊":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
#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社以方":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
# 方:祭四方神。,社:祭土地神。,以:用作。
"我田既臧":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
# 臧:好,此指丰收。
"农夫之庆":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
"琴瑟击鼓":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
"以御田祖":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
# 田祖:指神农氏。,御:同“迓”,迎接。
"以祈甘雨":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
# 祈:祈祷求告。
"以介我稷黍":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
"以穀我士女":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 士女:贵族男女。,穀:养活。
"曾孙来止":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
# 止:语助词。,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
"以其妇子":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
"馌彼南亩":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
# 馌:送饭。
"田畯至喜":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
# 田畯:农官。
"攘其左右":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
# 攘:通“让”,拿食物给人吃。
"尝其旨否":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
# 旨:美味。
"禾易长亩":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
# 易:治理。
"终善且有":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
# 有:富足。,终:既。
"曾孙不怒":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
"农夫克敏":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 敏:勤快。,克:能。
"曾孙之稼":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
"如茨如梁":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
# 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茨: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
"曾孙之庾":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
# 庾:露天粮囤。
"如坻如京":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
# 京:冈峦,高丘。,坻:小丘。
"乃求千斯仓":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
"乃求万斯箱":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
# 箱:车箱。
"黍稷稻粱":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
"农夫之庆":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
"报以介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
# 介福:大福。一说求福。
"万寿无疆":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以周代贵族劝农祈福为背景,描绘了农耕祭祀的盛大场景与丰收盛景。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这片广阔的农田每年产出大量粮食。依靠仓廪储存的谷物,世世代代的农人得以在此耕作,年年获得收成。某日土地主人到田间查看,只见农人除草培土,小米高粱生长茂密。想到丰收后田官向自己献上谷物的场景,他面露欣慰之色。这段叙述为后续祭祀活动作了背景铺垫。第二章,周王命人取来祭祀器具,将精选的谷物放入其中,又献上牛羊作为祭品,郑重举行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祭祀仪式。因庄稼长势良好,农人们喜不自胜,弹奏琴瑟、敲打鼓乐迎接农神。众人默默祈求天降甘霖,盼望作物丰收以保障衣食。从中可见远古先民对土地的虔诚,以及祭祀活动的质朴热烈。第三章,周王携妻儿来到田间,他们为劳作的农人送来饭食。田官见到后十分高兴,召集农人一同用餐。周王望着即将丰收的田地,面露喜悦,称赞农人的辛勤劳作。此章描写更具生活气息,周王慰劳农耕的行为被后世帝王推行劝农政策时借鉴。第四章,收获时节终于来临,田地产量远超预期。场院里粮食堆得与房屋齐平,粮仓也被填满,看起来如同小山丘。农人们忙于建造粮仓和车辆,庆贺丰收,感念神灵的庇佑,并祝愿周王长寿。这一章充满丰收的喜悦,呈现满足欢乐的氛围。
3. 作品点评
过去的研究一般认为《小雅》中的诗歌大多是在批评周幽王、厉王,怀念周文王、武王,这种观点大致正确;不过具体到《小雅·甫田》这首诗,这样的结论就不太准确了。实际上,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上古汉族先民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内心真诚的尊崇。诗里还包含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周王亲自到田间送饭的场景描述,这些内容展现了早期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这首乐歌主要体现在历史研究上。
# 周人待农无异于待士,故‘跻彼公堂’,即前日获稻之子;‘烝我髦士’,即平日耘籽之夫。以此见井田之行,不惟兵农不分,而士与农亦不分也。
宋叶时《礼经会元》
# 真率中却有腴味,盖由安插得好,亦以笔净故。若“食陈”,若“烝士”,若“尝旨否”,皆随景而入,既增其态,复核其事,笔力何等高妙。
明孙鑛《评诗经》
# 首章伤今之意宛然,思昔曾孙能继古人,伤今人不能继曾孙也。凡诗讽上微婉,此篇与《楚茨》《信南山》皆见之首章,《大田》见之三章。使诵者罔觉,所以为主文而谲谏也。
明郝敬《毛诗原解》
# 《荀子·大略》云:‘《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注:‘以,用也。言作《小雅》之人不为骄君所用自引而疏远也。《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据此,则所谓伤今思古者,其谊出于荀卿,知《毛序》源流甚古。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
# 祭方社,祀田祖,皆所以祈甘雨,非报成也。观其‘或耘或耔’,曾孙来省,以至尝其馌食,非春夏耕耨时乎?至末章极言稼穑之盛,乃后日成效,因‘农夫克敏’一言推而言之耳。文章有前路,自有后路。宾主须分,乃得其妙。不然,方祈甘雨何以便报成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二句最得田野真率之态,如读杜甫《遭田父泥饮》诗风味。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