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有泚":新台明丽又辉煌,
# 有泚:鲜明的样子。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
"河水㳽㳽":河水洋洋东流淌。
# 㳽㳽:水盛大的样子。一作弥弥。,河:指黄河。
"燕婉之求":本想嫁个如意郎,
# 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
"蘧篨不鲜":却是丑得蛤蟆样。
# 鲜:少,指年少。一说善。,蘧篨:不能俯者。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
"新台有洒":新台高大又壮丽,
# 洒:高峻的样子。
"河水浼浼":河水漫漫东流去。
# 浼浼:水盛大的样子。
"燕婉之求":本想嫁个如意郎,
"蘧篨不殄":却是丑得不成样。
# 殄:尽,绝。一说通“腆”,丰厚,美好。
"鱼网之设":设好鱼网把鱼捕,
# 设:设置。
"鸿则离之":没想蛤蟆网中游。
# 离:离开。一说通“丽”,附着,遭遇。一说通“罹”,遭受,遭遇,此指落网。,鸿:蛤蟆。一说大雁。
"燕婉之求":本想嫁个如意郎,
"得此戚施":得到却是如此丑。
# 戚施: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四言诗,也是一首讽喻题材的诗。描绘了新台的华丽与河水的盛大景象,通过女子期望的美好婚姻与实际所嫁之人丑陋的反差,表达了对卫宣公违背伦理行为的批判,以及女子婚姻不幸的哀怨。借新台、河水等景象,写出了女子婚姻的悲剧和对丑恶现象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女子期望的“燕婉”(美好配偶)与实际所嫁的“蘧篨”(丑陋之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女子的失望与哀怨,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起兴:“新台有泚,河水弥弥”中,“新台”指新建的华丽台阁,“有泚”形容台阁光彩鲜明;“河水弥弥”描绘黄河水盛大浩渺的景象。以眼前宏大、美好的景物(新台、河水)起兴,引出后文“燕婉之求”的期待,形成视觉与情感上的先扬后抑。反衬:“燕婉之求”指女子对美好婚姻的期待;“蘧篨”指癞蛤蟆,“不鲜”“不殄”均为“不美好”之意、“戚施”指不能俯身的残疾人,喻丑陋不堪,则直指现实中丈夫的丑恶不堪。用女子对理想配偶的憧憬,反衬现实中所嫁之人的丑陋卑劣,突出婚姻的悲剧性与讽刺性。
3. 分段赏析
首章“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开篇“新台有泚”,描绘新台色彩鲜明、光鲜亮丽的样子,“河水弥弥”则写出河水盛大、浩渺流淌之态。这两句既是实写新台的外在形态与周围环境,又运用了兴的手法。卫宣公为了霸占儿媳宣姜,特意在河边修筑新台,新台的壮美本应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可实际背后却是违背人伦的丑恶行径,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燕婉之求,蘧篨不鲜”,“燕婉之求”是少女对美好爱情、和谐婚姻的向往,而“蘧篨”指的是身体畸形、鸡胸驼背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卫宣公,“不鲜”表示丑陋不堪。少女本追求的是燕婉般美好的感情,却遭遇了卫宣公这样令人作呕的老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少女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失望,也奠定了全诗讽刺批判的基调。次章“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此章与首章结构相似,运用了叠咏的手法。“新台有洒”形容新台高大巍峨的样子,“河水浼浼”进一步强调河水缓缓流淌、水势浩大。同样先以新台的宏伟与河水的壮观起兴,营造出一种宏大、美好的氛围。但紧接着“燕婉之求,蘧篨不殄”,再次点明少女美好的期许与残酷现实的冲突,“不殄”意思是“不断绝”,即卫宣公的丑陋与恶行没有尽头,这种重复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加深了对卫宣公丑陋行为的批判力度,也更能让人体会到少女所遭受的不幸和无奈。末章“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前两句“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运用了比的手法,本是设置鱼网想要捕鱼,结果却网住了笨拙的大雁,这是一种事与愿违的情况。以此来比喻少女本期待与心仪的少年结为连理,却意外地被卫宣公这个糟老头霸占,命运的无常和残酷在此处尽显。“戚施”同样指的是丑陋的人,再次强调少女所嫁非人的悲惨境遇,使得整首诗的讽刺意味达到了高潮,深刻地揭露了卫宣公的丑恶面目,以及对这种违背人伦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
4. 作品点评
若依传统理解,此诗一、二章直陈其事,第三章则以起兴作比。“新台”事件中,宣姜无疑是直接受害者。青春少女配上年迈且体貌不佳的公公,二人的不相称,就像“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也难怪诗人心中愤慨,不仅为宣姜抱不平,更为天下受屈的少年发声。
# 国人疾之而难言之,故识其台之所在而已。
宋苏辙《诗集传》
# “得此戚施”,承上文两“不”字转落,令读者绝倒。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上一篇:先秦·佚名《敬之》
下一篇:先秦·佚名《小雅·甫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