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g
zhī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jǐng
zhī
jǐng
zhī
tiān
wéi
xiǎn
mìng
zāi
yuē
gāo
gāo
zài
shàng
zhì
jiàng
jué
shì
jiān
zài
wéi
xiǎo
cōng
jǐng
zhǐ
jiù
yuè
jiāng
xué
yǒu
guāng
míng
shì
jiān
shì
xiǎn
xíng

译文

警戒警戒要记牢,苍天在上理昭昭,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说苍天高高在上,上天对官吏进行提拔或贬谪。时刻监视明秋毫。我虽年幼初登基,聪明戒心尚缺少。日有成就月有进,日积月累得到深造。群臣辅助我担当大任,显示我治国好德行。

逐句剖析

"敬之敬之":警戒警戒要记牢,

# 之:语气词,敬:通“儆”,警戒。

"天维显思":苍天在上理昭昭,

# 思:语气助词。,显:明察,明白。,维:是。

"命不易哉":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命不易哉: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命:天命。易:变更。

"无曰高高在上":不要说苍天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上天对官吏进行提拔或贬谪。

# 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厥:其。,陟降:升降,《尔雅》:“陟,升也。”

"日监在兹":时刻监视明秋毫。

# 兹:此,指人间。,监:察,监视。,日:每天。

"维予小子":我虽年幼初登基,

# 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

"不聪敬止":聪明戒心尚缺少。

# 聪:听。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听而警戒也。承上‘敬之敬之’而言。”,不:语气词。

"日就月将":日有成就月有进,

# 日就月将:日就月将: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就:成就。将:进。

"学有缉熙于光明":日积月累得到深造。

# 缉熙:积累光亮,比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缉,绩也。’绩之言积。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佛时仔肩":群臣辅助我担当大任,

# 仔肩:责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肩,克也。’《说文》:‘仔,克也。’二字同义。克,胜也,胜亦任也。”郑笺:“仔肩,任也。”,时:通“是”,这。,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

"示我显德行":显示我治国好德行。

# 示我显德行:言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显: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敬之》是《诗经·周颂》中具有政治训诫性质的宗庙乐歌,传统多认为作于周成王亲政时期,或为周公辅政时所作。全诗以君臣对话形式展开,既包含周王对天命的敬畏自省,也暗含对执政者的劝诫。前四句以“敬之敬之”的呼告开篇,用反复的手法打破《周颂》平缓的祭祀传统,凸显天命警示的紧迫感。“陟降厥士”以“天之陟降”的意志,强调天命无常的威慑力,这与西周初期“殷鉴”思想中对天命转移的警觉相契合。后五句通过“小子”自称展现嗣王身份,“日就月将”表现出为对统治者德行的要求,呼应《尚书·无逸》中“君子所其无逸”的观念。末句“佛时仔肩”反映西周“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理念。全诗突破宗教祭祀框架,在肃穆的祭祀场景中注入训导,“天命——德行”,既保留了殷周鼎革之际“以德配天”的思想,又展现了周人将天命观向人事转化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出自《诗经·周颂》,诞生于西周初期成王亲政的过渡期。该诗与《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为组诗(《毛诗序》《诗集传》),反映成王不同阶段的执政心境。前两篇作于武王去世、成王初即位时;《小毖》作于周公归政后;而《敬之》则处于二者之间,此时成王已积累一定执政经验,正从青涩走向成熟。《毛诗序》认为依次表达“嗣王朝于庙”“嗣王谋于庙”“群臣进戒嗣王”“嗣王求助”,似乎是按预定写作计划一气呵成;《诗集传》则认为“此(《闵予小子》)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放此;均说此四篇完成于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敬之》是《诗经·周颂》中周成王自我警示与劝勉群臣的政治诗。此诗采用赋法,主要讲了周成王警戒自己要敬天勤学,并告诫群臣,希望群臣忠心辅佐的内容,全诗通过天命警示与自省结合,展现了成王初掌王权时的政治态度。

2. 写作手法

反复:“敬之敬之”,两个“敬之”连用,重复强调对天命的警戒,增强节奏感和感染力,借天威来警示群臣听命于周朝的统治。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属于赋法,直接陈述天命的威严和不可更改,为后文对群臣的告诫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敬之敬之”以反复手法强化对天命的警戒,凸显周人“敬天”思想的核心。西周初期,周人通过“敬天”确立政权合法性,天命被视为至高准则,不可违逆。“天维显思,命不易”用赋的手法,直接叙述天命的不可更改性,呼应周代“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两句通过呼告语气,既是对成王自身的警示,亦是对群臣的约束,奠定全诗庄重基调。​​“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无曰高高在上”否定天命疏离人间的观念,暗含“天命即人事”的深意:天意通过人间秩序(如君臣关系、礼制)显现,君主的德行直接影响天命存续,为后文成王自省埋下伏笔。“陟降厥士”强调天命的动态性——天意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人事善恶调整。“日监在兹”则以具象化描写,强化天命对现实的监察功能,呼应周代“明德慎罚”的统治逻辑。​​“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成王自称“小子”,既显年幼继位的现实(时年约13岁),亦暗含政治过渡期的身份焦虑。“不聪敬止”为自谦之词,实为政治策略:通过承认不足,既缓和与周公的权力关系(周公摄政引发管蔡之乱),又为纳谏铺路。此句标志成王从被动继位转向主动执政的转折。“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日就月将”以时间累积喻政治智慧的渐进积累,体现周代“修身治平”的实践路径。后句指德行如绩麻般层层累积至光明之境,与《大学》“明明德”思想一脉相承。此句不仅是成王自勉,更确立儒家“终身学习”的早期范式,姚际恒评其“三百篇言学之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全句为君臣关系的经典表述:成王承认需群臣辅佐(呼应周公摄政背景),同时要求臣下以德行垂范。此句体现西周“君臣共治”的政治理想,将天命权威与人事责任结合,形成“天命在人”的治理逻辑。

4. 作品点评

《敬之》是中国思想史上“敬天”思想的源头之一,有深厚历史意蕴。全诗通过“敬天-自省-求学-纳谏”的结构,展现成王从依赖周公到确立独立统治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访落》,与群臣共谋;《敬之》,则群臣进戒。文相应和,事在一时。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 赋也。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曰:敬之哉,敬之哉!天道甚明,其命不易保也?无谓其高而不吾察,当知其聪明明畏,常若陟降于吾之所为,而无日不监监于此者,不可以不敬也。此乃自为答之言,曰:我不聪而不能敬也,然显学焉。庶几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于光明。又赖群臣辅助我所负荷之任,而示我以显明之德行,则庶乎其可及尔!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诗乃一呼一应,如自问自答之意,并非两人语也。一起直呼“敬之敬之”,“至日监在兹”,先立一案。……故“维予小子”以下,亦即紧承上文,相应而下,机神一片,何容分作两截并谓二人语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江有汜》

下一篇:先秦·佚名《新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