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之敬之":警戒警戒要记牢,
# 之:语气词,敬:通“儆”,警戒。
"天维显思":苍天在上理昭昭,
# 思:语气助词。,显:明察,明白。,维:是。
"命不易哉":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 命不易哉: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命:天命。易:变更。
"无曰高高在上":不要说苍天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上天对官吏进行提拔或贬谪。
# 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厥:其。,陟降:升降,《尔雅》:“陟,升也。”
"日监在兹":时刻监视明秋毫。
# 兹:此,指人间。,监:察,监视。,日:每天。
"维予小子":我虽年幼初登基,
# 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
"不聪敬止":聪明戒心尚缺少。
# 聪:听。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听而警戒也。承上‘敬之敬之’而言。”,不:语气词。
"日就月将":日有成就月有进,
# 日就月将:日就月将: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就:成就。将:进。
"学有缉熙于光明":日积月累得到深造。
# 缉熙:积累光亮,比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缉,绩也。’绩之言积。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佛时仔肩":群臣辅助我担当大任,
# 仔肩:责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肩,克也。’《说文》:‘仔,克也。’二字同义。克,胜也,胜亦任也。”郑笺:“仔肩,任也。”,时:通“是”,这。,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
"示我显德行":显示我治国好德行。
# 示我显德行:言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显:美好。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敬之》是《诗经·周颂》中周成王自我警示与劝勉群臣的政治诗。此诗采用赋法,主要讲了周成王警戒自己要敬天勤学,并告诫群臣,希望群臣忠心辅佐的内容,全诗通过天命警示与自省结合,展现了成王初掌王权时的政治态度。
2. 写作手法
反复:“敬之敬之”,两个“敬之”连用,重复强调对天命的警戒,增强节奏感和感染力,借天威来警示群臣听命于周朝的统治。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属于赋法,直接陈述天命的威严和不可更改,为后文对群臣的告诫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敬之敬之”以反复手法强化对天命的警戒,凸显周人“敬天”思想的核心。西周初期,周人通过“敬天”确立政权合法性,天命被视为至高准则,不可违逆。“天维显思,命不易”用赋的手法,直接叙述天命的不可更改性,呼应周代“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两句通过呼告语气,既是对成王自身的警示,亦是对群臣的约束,奠定全诗庄重基调。“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无曰高高在上”否定天命疏离人间的观念,暗含“天命即人事”的深意:天意通过人间秩序(如君臣关系、礼制)显现,君主的德行直接影响天命存续,为后文成王自省埋下伏笔。“陟降厥士”强调天命的动态性——天意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人事善恶调整。“日监在兹”则以具象化描写,强化天命对现实的监察功能,呼应周代“明德慎罚”的统治逻辑。“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成王自称“小子”,既显年幼继位的现实(时年约13岁),亦暗含政治过渡期的身份焦虑。“不聪敬止”为自谦之词,实为政治策略:通过承认不足,既缓和与周公的权力关系(周公摄政引发管蔡之乱),又为纳谏铺路。此句标志成王从被动继位转向主动执政的转折。“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日就月将”以时间累积喻政治智慧的渐进积累,体现周代“修身治平”的实践路径。后句指德行如绩麻般层层累积至光明之境,与《大学》“明明德”思想一脉相承。此句不仅是成王自勉,更确立儒家“终身学习”的早期范式,姚际恒评其“三百篇言学之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全句为君臣关系的经典表述:成王承认需群臣辅佐(呼应周公摄政背景),同时要求臣下以德行垂范。此句体现西周“君臣共治”的政治理想,将天命权威与人事责任结合,形成“天命在人”的治理逻辑。
4. 作品点评
《敬之》是中国思想史上“敬天”思想的源头之一,有深厚历史意蕴。全诗通过“敬天-自省-求学-纳谏”的结构,展现成王从依赖周公到确立独立统治的历程。
# 《访落》,与群臣共谋;《敬之》,则群臣进戒。文相应和,事在一时。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 赋也。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曰:敬之哉,敬之哉!天道甚明,其命不易保也?无谓其高而不吾察,当知其聪明明畏,常若陟降于吾之所为,而无日不监监于此者,不可以不敬也。此乃自为答之言,曰:我不聪而不能敬也,然显学焉。庶几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于光明。又赖群臣辅助我所负荷之任,而示我以显明之德行,则庶乎其可及尔!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诗乃一呼一应,如自问自答之意,并非两人语也。一起直呼“敬之敬之”,“至日监在兹”,先立一案。……故“维予小子”以下,亦即紧承上文,相应而下,机神一片,何容分作两截并谓二人语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佚名《江有汜》
下一篇:先秦·佚名《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