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yǒu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jiāng
yǒu
zhī
guī
hòu
huǐ
jiāng
yǒu
zhǔ
zhī
guī
hòu
chǔ
jiāng
yǒu
tuó
zhī
guī
guò
guò
xiào

译文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终有一天你会懊悔。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一定忧伤不已。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再号哭有何益,

逐句剖析

"江有汜":江水决堤啊又流回,

# 汜: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江:长江。

"之子归":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 归:荣归故里。妇人谓嫁曰归。

"不我以":从此再不和我相随。

"不我以":没有我相伴相陪,

# 不我以:不带我。我,媵自我也。以,带着。

"其后也悔":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 后:以后。

"江有渚":江水静流啊积沙岛,

# 渚:水中小洲。

"之子归":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不我与":从此再不和我相交。

# 不我与:不与我相聚。

"不我与":不再相聚便离去,

"其后也处":将来一定忧伤不已。

# 处:忧愁。

"江有沱":江水改道啊又成河,

# 沱:长江的支流名称。或以为与“汜"同。

"之子归":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不我过":从此再不来看望我。

# 过:至也。一说度。

"不我过":不见一面就离去,

"其啸也歌":将来再号哭有何益,

# 其啸也歌:啸是唱歌没有谱和调的意思。啸,蹙口出声,以舒愤懑之气,言其悔时也。歌,则得其所处而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江有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弃妇口吻展开,通过江水支流的自然意象,细腻刻画出女子被遗弃后复杂的心路历程——既有对往昔感情的追忆,也暗含对负心人的谴责,更透露出命运无常的哀叹。有学者认为,诗中或许折射出当时北方男子南迁后对待婚姻的轻率态度。全篇共分三章,每章五句,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通过“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汀”等江水意象的层层递进,配合“其后也悔”“其后也处”等语气词的变化,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诗人以质朴的语言道出深刻情感,既有“不我以”“不我与”的直白控诉,又蕴含“其啸也歌”的洒脱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首弃妇的哀怨诗。诗中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位随夫经商的妻子——在允许一夫多妻的古代社会,商贾离家远行时另娶新欢,将结发妻子遗弃在江畔。这位女子带着满腔凄楚,将心事化作流淌的江水,用歌声抚慰被辜负的伤痛。诗中"江有汜"的反复咏叹,既似江涛拍岸的悲鸣,又像女子对负心人的诘问,更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妇怨为题材的四言古诗。诗歌以《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形式,描绘了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女子,借长江支流分合的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哀怨与控诉。全诗三章均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起兴,用江水支流的分道隐喻丈夫另结新欢。女子反复哭诉“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层层递进地展现被冷落的痛苦处境。每章结尾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既是对负心人的诅咒式预言,也暗含了从悔恨、煎熬到悲啸的情感递变。诗中“啸也歌”的结句尤为凄怆,将压抑的悲愤化作苍凉的呼号,在长江水声中久久回荡。

2. 写作手法

比兴​​:开篇以“江有汜”(江水分流)起兴,暗喻女子被弃如流水的分道扬镳,自然景象与情感命运形成隐喻关联。​​直抒胸臆​​:“不我以”等否定句式直指男子的绝情,而“其后也悔”则将当下哀怨转为对未来的预言,形成情感张力,凸显女子从痛苦到自我宽慰的心理转折。

3. 分段赏析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此章以江水分流起兴,暗喻婚姻关系的破裂。"汜"指江水支流,既实写地理特征,又隐喻情感分道扬镳的双向性。"之子归"点明女子出嫁的客观事实,"不我以"三字采用倒装句式,强调主动权的丧失。双重否定句式的重复使用,形成情感递进效果,末句"其后也悔"通过预判对方悔意,展现女子在哀伤中尚存尊严的复杂心态,折射出先秦女性特有的刚烈特质。"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此章以江心沙洲为意象,深化离别主题。"渚"作为水流中的停滞空间,象征婚姻关系的凝固与疏离。"不我与"较前章"不我以"更具互动性缺失的意味,暗示人际纽带的彻底断裂。对仗工整的"不我与—其后也处",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交织:当下的情感放逐(不我与)必然导致未来的孤独处境(处)。此处"处"字既可解作居所孤寂,亦可视为精神困顿的双关表达。"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终章以支流沱水收束,完成情感升华。"沱"作为暴雨后形成的临时河道,暗示这段感情的非常态性与短暂性。"不我过"较前两次否定更显决绝,不仅拒绝同行,更切断所有交集可能。"其啸也歌"四字极具张力,表面是放声长歌的洒脱,深层却是悲怆无法宣泄的变奏——"啸"本属悲音,"歌"却是礼乐正声,这种矛盾修辞精准刻画出被弃者撕裂的精神世界,展现上古诗歌"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全诗三章通过江水支流的系列意象,构建起"流动—阻隔—断绝"的情感脉络。每章四句皆以"江有X"起兴,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结构,配合"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的语义递进,完整呈现了从被动疏离到主动割裂的情感演变过程。结句从"悔""处"到"啸歌"的情绪转换,既保持《郑风》特有的哀婉基调,又突破传统弃妇诗的悲情窠臼,在控诉命运不公的同时,彰显出强烈的人格尊严意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结构工整、布局严谨,用词考究而不生硬,表达自然流畅,语言通俗却不浅薄。既保持了精雕细琢的功力,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美感;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让读者轻松领会。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啸歌二字拆用得妙。

清牛运震《诗志》

# 以前二章作或然之想,以末一章寓无聊之心。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每章以跌笔作收笔,句法神品。

清陈继揆《读风臆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东方未明》

下一篇:先秦·佚名《敬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