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蘩":在哪里采摘白蒿呢?
# 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
"于沼于沚":在沼泽和水洲之上。
# 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沼:沼泽。
"于以用之":采摘来做什么呢?
"公侯之事":是为了公侯祭祀之事。
# 事:此指祭祀。
"于以采蘩":在哪里采摘白蒿呢?
"于涧之中":在山涧之中。
#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于以用之":采摘来做什么呢?
"公侯之宫":是为了公侯宗庙之事。
# 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之僮僮":头饰盛美整齐,
# 僮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被: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
"夙夜在公":从早到晚都在为公侯忙碌。
# 公:公庙。,夙:早。
"被之祁祁":头饰松散低垂,
# 祁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言还归":匆匆忙忙地准备回家。
# 归:归寝。,薄言:语气词,无实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属于国风题材中的劳动诗。诗歌开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采蘩?于涧之中”,点明了采摘白蒿的地点。“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则揭示了采摘白蒿的用途是为了公侯祭祀之事。接着,“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描绘了女子们在劳动时头饰盛美整齐,从早到晚都在为公侯忙碌的情景。“被之祁祁,薄言还归”,则描写了女子们劳动结束后,头饰松散低垂,匆匆忙忙地准备回家的样子。全诗通过对采摘白蒿这一劳动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生活状态。
2. 分段赏析
首章的字里行间,一群忙于采撷白蒿的女宫人跃然纸上。她们穿梭于池沼与山涧之间,将祭祀所需的白蒿采摘完毕后,便马不停蹄地送往“公侯之宫”。诗中以简短的问答推进叙事:“白蒿何处采得?”“池塘水洲之畔。”“采来作何用途?”“供公侯祭祀之用。”这般简洁的问答,侧面烘托出女宫人们劳作的紧张与忙碌,仿佛是她们在奔走途中,对问询者仓促间的回应。话音未落,她们的身影已匆匆远去;待追问后续,那“公侯之事”的答复已从远处传来,营造出一派繁忙紧迫的氛围。第二章通过重章叠唱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忙碌之感。字句间,仿佛能看见女宫人步履匆匆的身影,听见她们穿梭往来的急促脚步声,那从池沼山涧到“公侯之宫”的奔波图景,愈发清晰可感。到了第三章,诗歌场景陡然转换,从野外的采摘场景转向宗庙内的祭祀准备。女宫人们需夜夜留宿宫中,承担洗涤祭器、蒸煮祭品等繁杂事务。因事关祭祀礼仪,她们还得精心装扮,戴上光洁的发饰。然而,“夙夜在公”的繁重劳作,很快便让她们疲惫不堪。诗人并未直接铺陈辛劳,而是巧妙地通过发饰状态的变化——从起初“僮僮”的光洁整齐,到后来“祁祁”的松散凌乱,生动勾勒出女宫人因操劳过度而无暇打理自身的狼狈模样。当她们拖着松散的发辫踏上归途时,那复杂的情绪,有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苦涩。“薄言还归”四字,看似平淡,却似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尽其中滋味。由此可见,将《采蘩》解读为诸侯夫人的自咏之作,纯属牵强附会;认定其为“家人”对夫人的赞美诗,亦属主观臆断。实际上,诗中真正的主角,是那些日夜操劳的女宫人。短促的问答,诉说着她们采蘩供祭的艰辛;发饰的前后变化,铭刻着她们侍奉公侯的悲凉。古代祭祀仪式虽庄重奢华,但其本质是为贵族祈福,身处底层的女宫人,只能在无尽的劳役中,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三章叠咏的结构,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前两章以问答体展开。末章仅用“僮僮”“祁祁”二词勾勒采蘩者的仪态,寥寥数语,人物的风貌神情便跃然纸上。这种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原始民歌气息,质朴而生动,尽显古老歌谣的独特韵味。
# 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末章每以变调见长。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首二句事琐,偏重叠咏之;末章事烦,偏虚摹之。此文法虚实之妙,与《葛覃》可谓异曲同工。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父善游》
下一篇:先秦·佚名《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