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于江上者":有个经过江边的人,
# 者:人。,过于江上:经过江边。过:经过。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投到江里去,
# 之:代词,指婴儿。,欲:要。,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引:带着,抱着。
"婴儿啼":小孩吓得直哭。
# 啼:哭。
"人问其故":过江的人忙问这样做的原因。
# 故:原因。
"曰":那人回答:“
"此其父善游":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 善:擅长。
"其父虽善游":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
"其子岂遽善游哉":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 岂遽:难道就。遽:立即,就。岂:难道。
"以此任物":这样处理事情,
#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亦必悖矣":肯定是谬误的啊。
# 悖:违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社会现象的寓言。借“有人欲将婴儿投入江中,还以‘其父善游’为由”的荒唐景象,讽刺了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墨守成规的行为。
2. 分段赏析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此段以白描手法勾勒场景:有路人途经江边,目睹一人正拽着婴儿欲投入江中,婴儿啼哭不止。“引”“投”二字极具画面感,凸显行为的突兀与荒谬,婴儿的啼哭更强化了场景的冲突性,为下文质疑做铺垫。叙事简洁却暗藏张力,通过客观场景引发读者对“投婴入江”行为的合理性追问。“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通过对话揭示荒谬逻辑的根源。路人询问缘由,施动者以“父亲擅长游泳”作为投婴的理由,将“父善游”与“子必善游”强行绑定,暴露其思维的谬误——忽视个体差异与客观规律,陷入经验主义的偏执。对话中未直言对错,却以极简语言呈现认知偏差,为后文批判埋下伏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以反问句直击逻辑漏洞:父亲善游,婴儿怎能立刻擅长游泳?“岂遽”二字强化反驳力度,指出能力不可遗传,个体成长需遵循客观规律。继而升华主旨,“以此任物”批判将片面经验套用于万物的错误做法,强调治理事务需摒弃主观臆断,尊重事物本质,否则必然违背常理。此段从具体事件引申至普世哲理,兼具讽刺与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