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mé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héng
mén
zhī
xià
chí
zhī
yáng
yáng
liáo
shí
zhī
fáng
zhī
jiāng
shí
zhī
sòng
zhī
zi
héng
mén
yòu
gōng
yuàn
ér
zhì
zuò
shì
shī
yòu
jūn

译文

横木做门简陋屋,可以栖身可以住。泌水清清长流淌,清水也可充饥肠。难道我们要吃鱼,黄河鲂鱼才算香?难道我们要娶妻,非娶齐国姜姑娘?难道我们要吃鱼,黄河鲤鱼才可尝?难道我们要娶妻,非娶宋国子姑娘?《衡门》这首诗,是(作者)用来劝勉僖公的。僖公有向善之心却没有坚定的志向,所以创作这首诗来引导、扶持他的君主。

逐句剖析

"衡门之下":横木做门简陋屋,

# 衡门:衡,通“横”,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又闻一多《风类钞》曰:“东西为横,衡门疑陈城门名。”

"可以栖迟":可以栖身可以住。

# 栖迟:栖息,安身。,可以:一作“何以”。

"泌之洋洋":泌水清清长流淌,

# 洋洋:水盛的样子。,泌:水名,指陈国泌邱的泉水名。一说“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可以乐饥":清水也可充饥肠。

# 乐饥:乐,通“疗”。疗饥,充饥。《鲁诗》《韩诗》“乐”作“疗”。一说这是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闻一多《神话与诗·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

"岂其食鱼":难道我们要吃鱼,

# 岂:难道。

"必河之鲂":黄河鲂鱼才算香?

# 鲂:鱼名,鱼中味美者。,河:黄河。

"岂其取妻":难道我们要娶妻,

# 取:同“娶”,接女子成亲。

"必齐之姜":非娶齐国姜姑娘?

# 齐之姜:齐国姜姓的贵族女子。

"岂其食鱼":难道我们要吃鱼,

"必河之鲤":黄河鲤鱼才可尝?

# 鲤:鲤鱼。

"岂其取妻":难道我们要娶妻,

"必宋之子":非娶宋国子姑娘?

# 宋之子:宋国子姓的贵族女子。

"《衡门》":《衡门》这首诗,

"诱僖公也":是(作者)用来劝勉僖公的。

"愿而无立志":僖公有向善之心却没有坚定的志向,

"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所以创作这首诗来引导、扶持他的君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陈风・衡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佳作。历代学者对其主旨的解读分歧颇大:有研究者视其为隐者安贫乐道的自白,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摹男女欢爱的情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兴”的手法并未置于篇首,而是巧妙地安插在议论之前;更妙的是,“兴”所咏之物与后续议论浑然一体,共同构成旨意相通的表达。这种构思不仅让议论充盈着生动的形象感,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更在含蓄蕴藉中深化了诗歌的意涵。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衡门》的创作背景,历代学者的见解存在显著分歧,主要形成三种代表性说法:其一为“诱掖僖公说”。《毛诗序》明确指出:“《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意为此诗旨在劝勉激励鲁僖公,因僖公虽有向善之心却缺乏坚定志向,故而作此诗以引导扶持君主。其二是“贤者自乐无求之说”。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此隐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认为这是贤德隐士表达自足自乐、无所贪求心境的诗作。其三为“男女悦慕之辞说”。闻一多在《诗经研究》中阐释道:“《国风》中讲到男女相约之地,或曰城隅,或曰城阙,或曰于某门,即国城的某门,衡门也还是这一类的场所。栖迟于衡门之下,和《静女篇》的‘俟我城隅’、《子衿篇》的‘在城阙兮’,同属一类情境;且古代作为男女幽会之所的高禖,其所在地必依山傍水,因那是关乎性秘密之事的地方。”由此认定此诗实为描绘男女欢会之情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四言诗。通过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安贫乐道的超然心境与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不慕浮华、自足自适的淡然意趣。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开篇,用横木为门的简陋之门起兴,引出诗人安于简陋居所、自在生活的态度。“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也是起兴,以洋洋流淌的泉水,兴起诗人内心的快乐,即使生活简单,也能以精神的富足来抵御物质的匮乏。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氛围,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倾向。重章叠句: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的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在部分字词上有所变化。如“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在诗中反复出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便于吟唱和记忆,而且通过这种重复,强化了诗人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情感,使主题更加突出。对比:诗中“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等句,将人们通常追求的美好事物如鲜美的河鲂、高贵的齐姜,与诗人所倡导的平凡生活和普通情感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不慕虚荣、追求本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使诗歌的主旨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对诗人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设问:后两章连用四个“岂其”设问句,通过反问语气强化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首章“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四句,以简陋的衡门和流动的泌水为意象,展现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可以”二字的重复使用,表现出知足常乐的豁达心境。次章“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通过两个反问,以食鱼不必名贵、娶妻不必显赫为喻,表达了不慕虚荣的生活哲学。鲂鱼在当时被视为珍品,齐姜是齐国贵族之女,这里用来代指奢华生活。末章“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结构与次章相同,但更换了意象。鲤鱼也是美味,宋子指宋国贵族之女,通过意象的替换,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章法布局上亦显别致:开篇先以叙事入题,继而由叙事自然引出议论。尤为巧妙的是,“兴”的手法并未置于篇首,而是妥帖安排在议论之前;更妙的是,“兴”所咏之物与后续议论浑然相融,共同构成旨意相通的表达。这种构思不仅让议论始终充盈着鲜活的形象感,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更在含蓄蕴藉中加厚了诗歌的意涵,使其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

宋朱熹《诗集传》

# 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的也。唯能甘贫,故无求。唯能无求,故甘贫。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衡门’,贫士之居。‘乐饥’,贫土之事。食鱼、取妻,亦与人君毫不相涉,朱子之说是也。细玩其词,似此人亦非无心仕进者。但陈之士大夫方以逢迎侈泰相尚,不以国事民艰为意。自度不能随时俯仰,以故幡然改图,甘于岑寂。谓廊庙可居,固也,即衡门亦未尝不可居;鲂鲤可食,固也,即蔬菜亦未尝不可食;子姜可取,固也,即荆布亦未尝不可取。语虽浅近,味实深长,意在言表,最耐人思。

清崔述《读风偶识》

# 这首诗也是一位饿饭的破落贵族作的。他食鱼本来有吃河鲂河鲤的资格,但是贫穷了,吃不起了。他娶妻本来有娶齐姜宋子的条件,但是贫穷了,娶不起了。娶不起,吃不起,偏偏要说两句漂亮话,这正是破落贵族的劣根性。

现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宛丘》

下一篇:先秦·佚名《江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