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蒙楚":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
# 蒙楚:葛的枝叶蔓延在荆棘上。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葛生:葛藤出生。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蔹蔓于野":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
# 蔹: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多生长在田野岩石的边缘,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
# 亡此:死于此处。此指死后埋在那里。,予美:美好的人,意即爱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
"谁与独处":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 独处:独自居住。,谁与:谁和他在一起。一说谁,唯;与,以。唯以,只有的意思。
"葛生蒙棘":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
#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蔹蔓于域":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
# 域:坟茔地。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
"谁与独息":谁和他在一起?
# 独息:意同“独处”。
"角枕粲兮":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
# 粲:同“灿”,灿烂。,角枕:牛角做的枕头。一说方形枕头,有八角。
"锦衾烂兮":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
# 烂:灿烂。光彩貌。,锦衾:锦缎被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一说思念者身边之物。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
"谁与独旦":谁和他在一起?
# 独旦:一个人独自到天亮。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夏之日":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
# 夏之日:“夏之日”二句: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一说冬夏日夜时时思念之意。
"冬之夜":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
"百岁之后":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
# 百岁:即百年。
"归于其居":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居:即坟墓。
"冬之夜":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
"夏之日":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
"百岁之后":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
"归于其室":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 室:指冢坑。
"刺晋献公也":是讽刺晋献公的。
"好攻战":(晋献公)喜好攻伐征战,
"则国人多丧矣":致使国内很多人都在战争中丧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悼亡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独白,描绘其悼念死者、想象对方独眠荒野的情景,表达了对逝者深沉的爱与无尽思念,以及对自身孤独岁月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起兴:“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以野外葛藤蔹草蔓延生长之景起笔,引出下文对亡者的思念。借藤蔓相依之景,营造出荒凉凄清的氛围,奠定全诗悲伤基调,自然引发诗人对孤身独处的感慨。赋:“角枕粲兮,锦衾烂兮”,直接描绘死者生前精美的角枕、华丽的锦被,通过对寝具的细致刻画,展现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侧面烘托出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而直接。互文:“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上下句相互呼应补充,意为葛藤与蔹草在荆树、荆棘间,于荒野、坟地缠绕生长。简洁地描绘出藤蔓遍布荒野墓地的景象,渲染出萧瑟、孤寂的氛围。比喻: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中葛藤蔹草相互缠绕依附,比喻生前情侣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而现实中诗人形单影只,通过对比凸显出丧偶后的孤独寂寞,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重章叠句:“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及后两章“夏之日,冬之夜”与“冬之夜,夏之日”等,通过语句重复、字词变换,层层递进地强化诗人的孤独感与对逝者的思念。同时,突出时光漫长,表达对死后团聚的期盼,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前两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采用“兴而比而赋”的手法。“葛”与“蔹”两种藤草相互缠绕,覆盖荆树,蔓延于荒野,这既是对眼前凄凉景象的真实描绘(赋),又以藤草相依附比喻生前情侣间的亲密关系(比),同时还为全诗奠定了荒凉凄清的基调,起到兴起下文的作用(兴)。后两句“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直抒胸臆,“予美”指诗人深爱的配偶,直言其已离世,留下自己孤独一人,通过与藤草的依偎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茕茕孑立的悲苦与对逝者的深切怀念。第二章“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葛生蒙棘,蔹蔓于域”同样运用“兴比赋”结合的方式,与首章形成呼应,只是将“楚”换为“棘”,“野”换为“域”,描绘出藤草缠绕荆棘、遍布坟地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悲凉氛围。“域”点明此处为墓地,让孤独感更添几分凄冷。后两句“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独息”相较于首章的“独处”,更强调夜晚独自安寝的孤寂,诗人想象着自己从此只能独眠,无人相伴,进一步深化了丧偶后的孤独与哀伤之情。第三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聚焦于逝者生前的华美寝具,“角枕”装饰精美,“锦衾”色彩绚烂,此处通过对寝具精致细节的刻画(赋),以物衬情,反衬出如今人去床空的寂寥。“谁与独旦”中的“独旦”意为独自度过漫漫长夜直至天明,较之前两章的“独处”“独息”,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诗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生动展现出其对逝者的思念已达到几乎无法承受的程度,将内心的悲苦与思念推向高潮。第四章“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此章采用赋法,以直白的语言诉说时光的漫长。“夏之日,冬之夜”描绘出夏日白昼的漫长与冬夜的寒冷孤寂,简洁却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在失去配偶后,面对生活的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痛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直言唯有在百年之后,才能与逝去的爱人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有限性的无奈,以及对与爱人重聚的渴望,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深情。第五章“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一章与第四章形成呼应,仅将“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看似重复,实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通过这种语序的调整,再次强调无论季节如何更替,时光怎样流转,自己对爱人的思念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停歇。“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与上一章“归于其居”意思相近,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死后与爱人同穴的坚定信念,深刻地表达出对爱情永恒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悠远。
# 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
宋朱熹《诗集传》
# “冬之夜,夏之日”,此换句特妙,见时光流转。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
清牛运震《诗志》
# 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
清陈仅陈继揆《读风臆补》引
上一篇:先秦·佚名《沧浪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宛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