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shēng
méng
chǔ
liǎn
màn
měi
wáng
shuí
chǔ
shēng
méng
liǎn
màn
měi
wáng
shuí
jiǎo
zhěn
càn
jǐn
qīn
làn
měi
wáng
shuí
dàn
xià
zhī
dōng
zhī
bǎi
suì
zhī
hòu
guī
dōng
zhī
xià
zhī
bǎi
suì
zhī
hòu
guī
shì
Jìn
xiàn
gōng
hào
gōng
zhàn
guó
rén
duō
sàng

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是讽刺晋献公的。(晋献公)喜好攻伐征战,致使国内很多人都在战争中丧生。

逐句剖析

"葛生蒙楚":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

# 蒙楚:葛的枝叶蔓延在荆棘上。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葛生:葛藤出生。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蔹蔓于野":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

# 蔹: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多生长在田野岩石的边缘,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

# 亡此:死于此处。此指死后埋在那里。,予美:美好的人,意即爱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

"谁与独处":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 独处:独自居住。,谁与:谁和他在一起。一说谁,唯;与,以。唯以,只有的意思。

"葛生蒙棘":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

#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蔹蔓于域":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

# 域:坟茔地。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

"谁与独息":谁和他在一起?

# 独息:意同“独处”。

"角枕粲兮":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

# 粲:同“灿”,灿烂。,角枕:牛角做的枕头。一说方形枕头,有八角。

"锦衾烂兮":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

# 烂:灿烂。光彩貌。,锦衾:锦缎被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一说思念者身边之物。

"予美亡此":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

"谁与独旦":谁和他在一起?

# 独旦:一个人独自到天亮。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夏之日":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

# 夏之日:“夏之日”二句: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一说冬夏日夜时时思念之意。

"冬之夜":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

"百岁之后":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

# 百岁:即百年。

"归于其居":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居:即坟墓。

"冬之夜":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

"夏之日":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

"百岁之后":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

"归于其室":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 室:指冢坑。

"刺晋献公也":是讽刺晋献公的。

"好攻战":(晋献公)喜好攻伐征战,

"则国人多丧矣":致使国内很多人都在战争中丧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葛生》是收录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四言悼亡诗。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以抒情主人公的独白展开。开篇“葛生蒙楚,蔹蔓于野”描绘葛藤覆盖荆树、蔹草蔓延荒野之景,借景抒情,想象逝者在荒郊独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又通过生前寝具的华美,反衬出逝者的孤独。诗中反复咏叹“夏之日,冬之夜”,以四季漫长昼夜,渲染生者独对寒夜长日的悲苦。抒情主人公既悲叹逝者的孤寂,又倾诉自身余生的凄清,直言“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表达唯有死后与逝者同穴才得慰藉的愿望。全诗运用重章叠句与独特的文字结构,将对逝者深沉的爱与无尽思念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葛生》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晋献公”之作,因献公好攻战致国人多丧;《郑笺》《孔疏》进一步阐释,指出是妻子因丈夫征役未归而生怨,借此讽刺君主。后世研究者各有取舍,朱熹《诗集传》与方玉润《诗经原始》均采“征妇怨”说,不再强调讽刺之意。清代郝懿行根据诗中“角枕”“锦衾”等意象,率先提出“悼亡”观点。今人多认同此说,以“亡此”“于域”“独处”等词为证,认为其悼亡主旨确凿。解读此诗时,亦可抛开历史年代、社会背景等难以从文本确证的问题,直接从文本出发,将其视为一首普适性的悼亡诗,更能挖掘其深层情感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悼亡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独白,描绘其悼念死者、想象对方独眠荒野的情景,表达了对逝者深沉的爱与无尽思念,以及对自身孤独岁月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起兴:“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以野外葛藤蔹草蔓延生长之景起笔,引出下文对亡者的思念。借藤蔓相依之景,营造出荒凉凄清的氛围,奠定全诗悲伤基调,自然引发诗人对孤身独处的感慨。赋:“角枕粲兮,锦衾烂兮”,直接描绘死者生前精美的角枕、华丽的锦被,通过对寝具的细致刻画,展现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侧面烘托出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而直接。互文:“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上下句相互呼应补充,意为葛藤与蔹草在荆树、荆棘间,于荒野、坟地缠绕生长。简洁地描绘出藤蔓遍布荒野墓地的景象,渲染出萧瑟、孤寂的氛围。比喻: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中葛藤蔹草相互缠绕依附,比喻生前情侣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而现实中诗人形单影只,通过对比凸显出丧偶后的孤独寂寞,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重章叠句:“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及后两章“夏之日,冬之夜”与“冬之夜,夏之日”等,通过语句重复、字词变换,层层递进地强化诗人的孤独感与对逝者的思念。同时,突出时光漫长,表达对死后团聚的期盼,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前两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采用“兴而比而赋”的手法。“葛”与“蔹”两种藤草相互缠绕,覆盖荆树,蔓延于荒野,这既是对眼前凄凉景象的真实描绘(赋),又以藤草相依附比喻生前情侣间的亲密关系(比),同时还为全诗奠定了荒凉凄清的基调,起到兴起下文的作用(兴)。后两句“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直抒胸臆,“予美”指诗人深爱的配偶,直言其已离世,留下自己孤独一人,通过与藤草的依偎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茕茕孑立的悲苦与对逝者的深切怀念。第二章“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葛生蒙棘,蔹蔓于域”同样运用“兴比赋”结合的方式,与首章形成呼应,只是将“楚”换为“棘”,“野”换为“域”,描绘出藤草缠绕荆棘、遍布坟地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悲凉氛围。“域”点明此处为墓地,让孤独感更添几分凄冷。后两句“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独息”相较于首章的“独处”,更强调夜晚独自安寝的孤寂,诗人想象着自己从此只能独眠,无人相伴,进一步深化了丧偶后的孤独与哀伤之情。第三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聚焦于逝者生前的华美寝具,“角枕”装饰精美,“锦衾”色彩绚烂,此处通过对寝具精致细节的刻画(赋),以物衬情,反衬出如今人去床空的寂寥。“谁与独旦”中的“独旦”意为独自度过漫漫长夜直至天明,较之前两章的“独处”“独息”,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诗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生动展现出其对逝者的思念已达到几乎无法承受的程度,将内心的悲苦与思念推向高潮。第四章“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此章采用赋法,以直白的语言诉说时光的漫长。“夏之日,冬之夜”描绘出夏日白昼的漫长与冬夜的寒冷孤寂,简洁却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在失去配偶后,面对生活的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痛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直言唯有在百年之后,才能与逝去的爱人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有限性的无奈,以及对与爱人重聚的渴望,展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深情。第五章“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一章与第四章形成呼应,仅将“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看似重复,实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通过这种语序的调整,再次强调无论季节如何更替,时光怎样流转,自己对爱人的思念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停歇。“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与上一章“归于其居”意思相近,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死后与爱人同穴的坚定信念,深刻地表达出对爱情永恒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

宋朱熹《诗集传》

# “冬之夜,夏之日”,此换句特妙,见时光流转。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

清牛运震《诗志》

# 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

清陈仅陈继揆《读风臆补》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沧浪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宛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