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á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cāng
láng
zhī
shuǐ
qīng
zhuó
yīng
cāng
láng
zhī
shuǐ
zhuó
zhuó

译文

沧浪的水清澈啊,我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浊啊,我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

逐句剖析

"沧浪之水清兮":沧浪的水清澈啊,

"可以濯我缨":我可以用来洗涤我的帽缨;

# 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濯:洗。

"沧浪之水浊兮":沧浪的水浑浊啊,

"可以濯我足":我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脚。

# 濯:洗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歌》是一首清新悠扬的短歌,由无名隐者渔夫所唱。据《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曾听闻孩童传唱此歌,其内容并非特指某一江河。在《楚辞·渔夫》中,它成为乱世智者渔夫与屈原对话的载体——渔夫以歌劝诫屈原,字里行间蕴含着哲人与诗人之间基于心灵默契的深层理解与同情,其“莞尔而笑”的神态与击桨远去的身影,让沧浪歌声余韵袅袅,成为两种人生态度对立与转向的象征。后世将此歌谱为古琴曲《沧浪歌》,并沿用了原歌的经典词句,使其哲思与情韵通过音乐形式得以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沧浪歌》被《孟子》与《楚辞》两部经典收录。作为儒家重要典籍,《孟子》成书于战国中期,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撰;而《楚辞》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名称在西汉初期便已出现,后经刘向辑录成书,相传其中承载着屈原所创的新诗体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短歌,也是一首哲理题材的诗歌。它以简洁的词句,通过“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意象,表达出一种顺应自然、灵活处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短歌,借沧浪之水的清浊景象,写出了面对不同境遇应有的处世智慧,在《楚辞》中更成为渔夫劝诫屈原“与世推移”的载体,象征着出世隐逸与入世坚守两种人生态度的碰撞与抉择,展现出对人生价值与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水清”“水浊”与“濯我缨”“濯我足”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世道下君子应有的行为选择,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3. 分段赏析

“沧浪之水清兮”:以“清”字定调,既描绘了河水澄澈的自然状态,更隐喻世道清明、君子得志的理想环境。“兮”字作为楚辞标志性的语气词,在此处拉长了语调,仿佛渔父在静观流水时的悠然感叹,暗含对“清”的肯定,这是值得珍视的顺境。“可以濯我缨”:“缨”是古代士大夫礼帽上的系带,是身份、尊严与理想的象征(《礼记》中“冠缨常与“君子之仪”关联)。“濯缨”即清洗冠缨,表面是在清水中保持服饰洁净,深层则指向在清明世道中坚守高洁品格、践行理想抱负。以“缨”所代表的士人身份参与社会,不辜负“清”的馈赠。“沧浪之水浊兮”:以“浊”字转折,与上句“清”形成鲜明对比。“浊”既指河水浑浊的自然状态,更隐喻世道混乱、价值失序的现实困境。同样的“兮”字,此时却少了悠然,多了一份对现实的坦然接纳,不抱怨、不抗拒,只是客观陈述“浊”的存在。“可以濯我足”:“足”与“缨”形成强烈反差:缨在头顶,象征精神与身份的崇高;足在脚下,贴近大地,象征世俗、务实的姿态。“濯足”即在浑浊中洗脚,表面是顺应环境的朴素行为,深层则指向在污浊世道中放下对“崇高”的执念,以更谦卑、灵活的方式自处。“缨”的洁净,转而接受现实的粗粝,保全基本的生存与内心的安宁。

4. 作品点评

《沧浪歌》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焕发新生。其中,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与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均以不同的叙事视角传承了这一古老哲思。前者借网络文学的独特表达,在虚拟语境中演绎“沧浪之水”的处世智慧;后者则以官场为舞台,通过现实题材的深度刻画,将“清浊自适”的哲学融入现代职场与人生选择,成为《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全新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吕不韦《人有亡斧者》

下一篇:先秦·佚名《葛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