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yǒu
wáng
zhě

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浏览量:2
rén
yǒu
wáng
zhě
lín
rén
zhī
shì
xíng
qiè
shì
yán
qiè
tīng
yán
qiè
dòng
zuò
tài
wéi
ér
qiè
zhě
é
ér
jué
gōu
ér
jiàn
lín
zhī
xíng
dòng
yán
dòng
zuò
jiē
qiè
zhě

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逐句剖析

"人有亡斧者":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

#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亡:丢掉,丢失。

"意其邻人之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 其:指代邻人之子。,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视其行步":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

# 视:看。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 窃:偷盗。

"视其颜色":看那人脸上的神色,

# 颜色:表情。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听其言语":听他的言谈话语,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动作态度":一举一动,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而:一会儿,不久。

"他日":之后有一天,

# 他日:另一天。

"复见其邻之子":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

# 复:再,又。

"其行动、":就觉得他的行为、

#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 颜色:表情。

"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皆: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人有亡斧者》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去尤》篇(亦见于《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讲述一人丢失斧头后,无端怀疑邻居之子所偷,看其言行举止无一不像窃贼;待自己找回斧头,再看邻居之子,又觉其言行毫无可疑之处。这则寓言以简洁生动的对比手法,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深刻揭示了主观成见对认知判断的蒙蔽作用,讽刺了仅凭臆想妄下结论的主观唯心态度,告诫人们观察事物应避免先入为主。其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远,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文出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经典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学,融汇贯通,熔于一炉,闪耀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光辉。吕不韦原希望以此书作为大秦一统后推行的意识形态基础,但最终秦始皇采纳法家学说,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均遭排斥。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杂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字数逾二十万。其结构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内容博采众长,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之说,形成具有体系性的思想体系。因此,《汉书·艺文志》等典籍将其列入“杂家”类。东汉高诱曾评价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高度概括了其思想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人有亡斧者》开篇“意其邻人之子”一个“意”字点明全篇核心,即毫无根据的猜疑。随后“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三组结构相同的短句,层层叠加,以排比手法极写失斧者如何将邻居儿子日常言行举止皆强行解读为偷窃的迹象,生动刻画出其主观臆断之深。“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这句总结性判断,更是将其疑心推至顶峰,认为对方无一举动不显偷斧之态,凸显了成见对认知的彻底蒙蔽。转折处“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则交代了真相大白的关键契机。结尾“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皆无似”三字有力表明,一旦放下成见,原先被曲解的一切行为瞬间恢复了其本来的、无可疑的正常面貌,深刻揭示了主观偏见对客观判断的巨大影响。当人以成见去看待世界时,往往会扭曲事物原本的客观面貌。准确的判断应建立在对事实的深入调查之上,而非主观臆测。与其多疑揣测,不如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调整心态,以平和客观的眼光面对问题,方能接近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魏风·硕鼠》

下一篇:先秦·佚名《沧浪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