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亡斧者":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
#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亡:丢掉,丢失。
"意其邻人之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 其:指代邻人之子。,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视其行步":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
# 视:看。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 窃:偷盗。
"视其颜色":看那人脸上的神色,
# 颜色:表情。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听其言语":听他的言谈话语,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动作态度":一举一动,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 无为而不窃斧者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而:一会儿,不久。
"他日":之后有一天,
# 他日:另一天。
"复见其邻之子":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
# 复:再,又。
"其行动、":就觉得他的行为、
#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 颜色:表情。
"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皆:都。
1. 分段赏析
《人有亡斧者》开篇“意其邻人之子”一个“意”字点明全篇核心,即毫无根据的猜疑。随后“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三组结构相同的短句,层层叠加,以排比手法极写失斧者如何将邻居儿子日常言行举止皆强行解读为偷窃的迹象,生动刻画出其主观臆断之深。“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这句总结性判断,更是将其疑心推至顶峰,认为对方无一举动不显偷斧之态,凸显了成见对认知的彻底蒙蔽。转折处“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则交代了真相大白的关键契机。结尾“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皆无似”三字有力表明,一旦放下成见,原先被曲解的一切行为瞬间恢复了其本来的、无可疑的正常面貌,深刻揭示了主观偏见对客观判断的巨大影响。当人以成见去看待世界时,往往会扭曲事物原本的客观面貌。准确的判断应建立在对事实的深入调查之上,而非主观臆测。与其多疑揣测,不如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调整心态,以平和客观的眼光面对问题,方能接近真相。
上一篇:先秦·佚名《魏风·硕鼠》
下一篇:先秦·佚名《沧浪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