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田》":《甫田》这首诗,
"大夫刺襄公也":是大夫用来讽刺齐襄公的。
"无礼义而求大功":(齐襄公)不遵守礼义却妄图建立大功,
"不修德而求诸侯":不修养德行却谋求诸侯的拥戴,
"志大心劳":志向远大却使自己心力疲惫,
"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因为他追求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块田地,
#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治理。甫田,大田。
"维莠骄骄":杂草长得又高又密。
# 骄骄:犹“乔乔”,高大貌。,莠:杂草;狗尾草。
"无思远人":不要思念远方的人,
# 远人:远方的人。
"劳心忉忉":徒然让心中忧愁烦恼。
# 忉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块田地,
"维莠桀桀":杂草长得茂盛丛生。
# 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
"无思远人":不要思念远方的人,
"劳心怛怛":徒然让心中忧伤痛苦。
# 怛怛:悲伤的样子。
"婉兮娈兮":多么美好可爱啊,
# 婉: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毛传》:“婉娈,少好貌。”
"总角丱兮":扎着两个羊角辫。
# 丱:形容总角翘起之状。,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
"未几见兮":没过多久再相见,
# 未几:不久。
"突而弁兮":突然已戴上成人冠!
# 弁: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突而:突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以重章叠句描绘“甫田”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借无人打理的大田隐喻思念远人的内心孤寂,体现了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忧愁怅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及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
2. 写作手法
赋:首章“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直赋其事。诗人直面描写大田长满杂草的荒芜景象,直言因思念远方之人而内心焦虑,不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以质朴语言直接叙事抒情,将思念之苦与生活荒芜直白呈现,符合《诗经》“赋”的典型特征。虚实结合:第三章“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前两句实写记忆中孩童扎着丫角的可爱模样,后两句虚写幻觉中孩童突然成人戴冠的场景。由实到虚的跳跃,既承接前两章的思念之愁,又以时光飞逝的错觉,含蓄表达对远人归来的渴盼与岁月空逝的怅惘。反语:“无思远人,劳心忉忉”,表面说“不要思念远方的人”,实则是思极而发的赌气之语,“无思”实为“刻骨相思”。诗人以否定句式表达肯定情感,将思念至深却无法排遣的痛苦,以曲折的方式宣泄,更显情感的浓烈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前两章为写实,采用重叠形式,仅更换四字,表意相同:首二句直叙其事,旨在引出后二句。因丈夫远行,家中缺劳力,耕作粗放,原本长满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野草深深,不见小苗。诗人面对荒芜田地忧心感慨,脱口吟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见之景触发心感,自伤自怜间引出怨气,说出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则这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言“无思”恰是刻骨相思。由于无法摆脱相思之苦,第三章出现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仿佛看见丈夫突然归来,想象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如今已长大成人,惊喜叹道:“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虚幻境界,既饱含对丈夫早日平安归的渴望,也有对孩子快快成长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虚境之中。第三章写一个人孩提时,头上扎着两个翘起的羊角辫,小脸蛋如刚开的鲜花般充满活力;再见时已是戴帽的青年人。“突”字予人惊吓之感,感叹人生短暂、生命稍纵即逝。此“惊”字与《甫田》中“突”字异曲同工,岁月便在无声无息中流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揭示了我们祖先对生命的思考:并非仅停留于哀叹,更在于思索如何在短暂生命中实现人的创造与价值。祖先既有勇敢创造、活出生命本真的儒家精神,亦具达观通透的心境,能融入天地万物,于短暂生命中探寻永恒的意义。
# 比也。言无田甫田也,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第三章)言总角之童,见之未久,而忽然戴弁以出者,非其躐等而强求之也。盖循其序而势有必至耳。
宋朱熹《诗集传》
# (末章前两句)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末章后两句)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上一篇:先秦·佚名《褰裳》
下一篇:先秦·佚名《将仲子》